何谓佛教中的七众弟子

发布日期:2024-08-09

字体大小:

◎佚名

佛教徒有七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是由梵语音译过来的称呼,根据所受持戒律的不同而区别的,是佛教中重要的、常见的正式称谓。那么这七众弟子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让小编带你来了解一下吧!

微信图片_20240809104849.jpg

出家五众

比丘意译为乞士、破恶、怖魔,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

比丘含有三义:

(一)乞士,就是一面向社会群众乞化饮食,以资维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长养法身;

(二)破恶,此恶是指心中的种种烦恼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学,扑灭贪嗔痴等烦恼,以便达到了生脱死的目的。

(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的众生皆为魔子魔孙,永远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却在跳出三界,以解脱为期,大家都很认真修行,不为天魔外道所扰乱,于是魔宫震动,魔王怖畏起来,所以称为怖魔。

比丘尼意译为除馑女、乞士女、沙门尼,略称尼,是指皈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

沙弥指佛教僧团(即僧伽)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之出家男子。

沙弥尼意译为勤策女、息慈女,指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之女子,与沙弥、式叉摩那合称三小众。

式叉摩那意译为学戒女、正学女、学法女,指未受具足戒时学法中的尼众。

居士二众

优婆塞意译为近事男、信士、信男、清信士,指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的男居士,与优婆夷同为在家的信仰佛法者。

优婆夷意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指亲近三宝、受三皈、持五戒、施行善法的女众。

七众区别

七众的差别在于受持的“戒”法不同。佛弟子“以戒为师”,既为自己进步、也为恭敬戒法,居士二众应互相尊重,更应恭敬出家五众。

出家师父们之间也是相互恭敬,下座恭敬上座,依据师父们受戒、学戒后,受持戒法的戒腊,分为下座中座上座,以便有序可循;学法修法者恭敬持法者,即使拜同一师父为师,师父付法于比自己年轻、比自己后入山门者时,师兄执弟子礼恭敬依止师弟“上师”,而持法师弟还以师兄相称并依戒腊敬重之。

佛门讲究平等,平等而不失恭敬、不失礼仪。不管是对待出家五众还是居士二众,我们都要恭敬有礼。能保持以恭敬心与人相处,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修行。

(来源:永福寺)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