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寺庙会使人感到清凉

发布日期:2024-06-24

字体大小:

◎佚名

夏至将至,逐日攀升的气温似乎将人放在蒸笼里,行走在路上汗流浃背是常态。闷热的天气容易令人心浮气躁、坐立不安、焦急上火,有破坏性的心理和情绪随之而来。然而,许多人发现寺庙是个清凉之地,不约而同地到寺庙纳凉,想办法寻找住在寺庙的机会,哪怕是在寺院茶室喝上一杯禅茶、看到几张寺庙的图片都觉得很受用。

为什么寺庙会给人清凉之感呢?

地理位置

《增广贤文》中说:“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大多建在山林河湖边,多在远离城区的僻静之处。海拔较高,加之周边建筑稀少,植被茂密,比城区的土地具有更小的吸热率和更大的比热容。

微信图片_20240624103220.jpg道路上各式车辆排放尾气加剧高温,山中植物吸附二氧化碳的效力颇高,山中本无大风,纵使气流掠过,经由层层叠叠的树叶传递,立即转换为喜人的清风。

所谓“禅房花木深”、“林深不知处”,探访寺庙,你会路过蔚然的草木,融入自然的怀抱,暑气、燥气自然收敛。 

勤于打扫

僧人日日出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清洁是佛法中的必修课,黎明时分,僧人便各持洁具洒扫庭院,孜孜不怠。整洁的环境会让人内心觉得宁静平稳,甚至有清凉静谧的感觉,这就是环境对人心绪的影响。

弘一法师作词《清凉》:“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清凉水,清水一渠,荡涤诸污秽。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从中也可以见人心与周遭环境的相互作用。不过光寺庙清洁还不够,须得各方来客共同保持寺院洁净才可延续夏日清凉。

古代建筑

无论宫阁殿宇,还是老宅民居,一脚踏进去,仿佛瞬间就能将燥热甩出身体,进入另一番清幽凉快的世界。

寺院常有层层叠叠的飞檐,如凤鸟展翅般轻盈飘逸,颇具美感的同时还兼具调节气温的功能。中国独特的梁架结构,层层上抬,形成坡屋顶,使顶部出现了一个架空层,太阳光的热量先通过屋顶泥背层到达屋顶,再经过天花板上架空层的过渡,才能继续往下传向地面。此外,在木板基层上,还会分层铺墁各种泥背,这些都让热量层层消退。物以载道,古人的千般智慧共同造就了古建筑冬暖夏凉的特征。

修行道场

南怀瑾有言:“心一念清净了,当下便是道场。”俗语云“心静自然凉”,心思纯净,可以改变物质环境。

“山门清净绝非虞”,清凉境是由心而生的,佛法中的清凉是精神层面的一种清凉。僧人长久的修行比凡人短暂的沉寂层次更深、力度更重。僧人怀有五德,即:发心离俗、毁坏形好、永割亲爱、委弃躯命、志求大乘。他们摒弃了繁复的多余的物质的东西,降低欲望,心无挂碍,在一方土地为了大愿潜心修炼。梵音一起,清风徐来。

“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外界的纷扰,心中的欲望,社会的浮躁,让俗世中的人入清凉境颇为不易。因此,抽空到寺庙走走,往往能够让人生出短暂的“厌离心”,境随心转,在柴米油盐的生活外收获片刻的宁静。

 寺庙仪规

《大集经十四》曰:“有三昧,名曰清凉,能断离憎爱故。”在经论中,往往用“清凉”或“清凉池”,来譬喻没有烦恼热障的清净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往往有许多仪轨来约束众人行为。

一砖一瓦皆表法,一言一行皆修行,寺院从行止坐卧到交往谈话都有要求,来到寺庙除了清凉之外更值得注意的是“静”。香客有进香的礼仪,行堂有行堂的规矩,在宁静中祈福,在静默中修心,通过外在仪轨来约束内在,自我烦恼得到调伏后,即可入得清凉之境。所以,如果感到烦闷、焦躁不安、暑热难耐,不妨到少林寺走走,听听梵音,品品清茶,吃吃斋饭,访访清凉。

(来源:千佛禅寺)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