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禅弓的运动养生理念

发布日期:2024-05-23

字体大小:

◎海东

什么是少林禅弓

古代六艺中,射是其中一个必修科目,同时也在射中建构中国的礼乐文明,如今射箭成为了一项传统体育运动,是一项富有中华人文精神的身体文化。禅与弓有深深的法缘,但禅宗摒弃了弓箭伤生害命的世俗功能,使之成为一种参悟正道和健全身心的手段,一种求取心灵升华的路径。

微信图片_20240523110555.jpg少林禅弓是将禅宗文化融入中国传统射箭,使用“引弓入禅,以射悟道”的身心练习方法的一项运动、一种文化。少林禅弓是少林文化的丰富与补充,是少林寺顺应时代发展适时推出的创新内容。从形式上来看,少林禅弓既是中国传统射箭的构成部分,也是少林禅修的组成部分。它以传统射箭技术的修习与体悟为载体,以少林禅修文化的认知与内化为动力,推动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在技术上,少林禅弓继承了中国传统射箭技术的主流形式与价值观。具体的发展路径主要遵循:“从核心价值观和器物标准化两个方面对其文化体系进行整体性重建;与现代射箭运动形成和谐共生的关系;在传统射箭历史传承中坚持整体性和参与性原则。”从而帮助中国传统射箭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涅槃重生。

少林禅弓理论及修炼方式与养生理念的融合

明代万全在《养生四要》中曾言:“养生之法有四:曰寡欲、曰慎动、曰法时、曰却疾。夫寡欲者,谓坚忍其性也;慎动者,谓保定其气;法时者,谓和于阴阳也;却疾者,谓慎于医药也。坚忍其性,同不坏其根矣;保定其气,同不疲其枝矣;和于阴阳,则不犯其邪矣;慎于药,则不遇其毒矣。养生之要,何以加于此哉!”少林禅弓的修习体现出节制欲望,导养自然之气和平衡阴阳的养生理念。

在“止观法”中,止是止息妄念,观是如实观察一切法。止属定,又名寂,体性静;观属慧,又名照,体性明。少林禅弓的修习手段强调要遵循“引弓入禅,以射悟道”的原则,所以其练习手段不只有传统射箭的基本功训练,还有与少林禅修相关的坐禅和站桩。通过坐禅和站桩来帮助修习者渐次入静,排除杂念,在安定的状态下进行调身、调息和调心,同“止观法”中的停止妄念,体察入微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嵇康的《养生论》中提到:善养生者则不然也。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少林禅弓修习课上教练员也经常提醒学员要关注自己的动作,关注呼吸,不要关注靶心。把注意力放在规范的动作和呼吸上,不要急于将箭发射出去射中靶心。释永信在《禅弓偈语》中也提出:“一张一弛,菩提妙用。中与不中,无非我心。”这一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的心境可以成为现代人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与养生理念相呼应。

少林禅弓的技术层面

“中国式射箭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华民族曾经引以为荣的一门特殊学问。”少林禅弓是中国式射箭的特色项目,其技术层面有严谨规范的要求,主要包括站立、执弓、搭箭、扣弦、审的、举弓、引弓、固势、瞄准、撒放、留势、收势。整个流程对呼吸吐纳与身体的“势”都有要求,还借助禅修中的站桩和打坐来入静,消除妄念,净化心灵。传统运动养生的技术类型包括肢体活动类、肢体导引类、意念导引类以及静法类。少林禅弓的技术符合以上类型中的肢体活动类和静法类。从引弓到撒放,每一个步骤都开始于吸气,然后将气并在腹部,最后呼出。肢体是缓慢的运动,但内在意念处于平静之中,专注于不断地修正,通过外动内静的肢体活动,达到《禅弓偈语》中所启发的精神境界:“心平体正,如如不动;智者所观,直破无明。”另一方面,少林禅弓通过打坐和站桩来帮助练习者在平静中观息、数息、修气和静心为主,正所谓“打得念头死,坐见本来心”。这类修习手段属于静法类,特点是内外都静,操作难度最大,要排除一切干扰,持之以恒地练习,在修养中感受天人合一。

严谨明确的仪式是表达颐养生命,求法修禅的人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少林禅弓从学习、训练和竞赛都需要修习者遵循禅弓礼仪,在禅弓院中设有一个铃铛,其清净祥和的声音指引习射者进入习射状态或发射完毕统一拔箭;习射者在进入靶场,站定靶位时还需要行合十礼,鞠躬和默念“礼仪不周不射、心气不静不射、器具不备不射、衣冠不整不射”。少林禅弓与日本弓道在求道之路上也许大同小异,日本弓道要求射手具有高超的射箭技术,还要求射手在“道”的指引下,完成身、心和弓箭三者的高度和谐统一,以表达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对力量美与准确美的向往和享受,最终融化成为对真理的追求和崇拜。少林禅弓也倡导这类说法,以帮助习射者在求道的同时也可以颐养生命。

(来源:《武术研究》)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