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12-26
——记法华行钧和少林寺
◎释延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最具佛教中国化的宗派是禅宗和天台宗。提起禅宗离不开少林寺,说到天台宗绕不开国清寺,禅宗和天台宗都为中国的智慧文化提供了历史支撑。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它们依然是开启解脱大道的无尽明灯。
在佛法形成的最初,本没有宗派之分,而在它不断对外传递的过程中,因接受者的悟性、理解程度、以及生活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差异,造就了每一位接受者对所接收到的佛法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所以才有了佛教分宗的开始。佛经有言:“佛一圆音演说法,众生随累各得解”,说的便是这一缘由。佛教初入中原时,无宗派门户之分,后来由于翻译事业的逐渐鼎盛、佛典的大量译成,以及佛教思想家们对于佛法的分类判摄,才逐渐有了宗派的出现,其中以禅宗和天台宗最负盛名。
禅宗与天台宗,前者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为特色,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称为是传达拈花微笑、正法眼藏佛心的心宗。后者则以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性具实相等理论思辨为特色,以定慧双修、开佛知见为宗旨,称为是传达佛语的(主要是《法华经》)佛语宗。
延保法师为众施粥
延保法师与恩师释永信大和尚
禅宗极盛时期是在唐“会昌法难”(841-846)以后。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地理上看,由于会昌灭佛和五代战乱,北方佛教和以长安为首的都市佛教受到很大的打击,江南的佛教和山岳佛教反而能保存,这对南禅很为有利;从佛教的自身特点看,凡是依据经论章流的各宗派,由于废佛战乱,经论章疏被焚烧、散佚不存,各宗佛学自然衷颓。而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因舍弃印度经论而使用中国僧人的语录和公案,所以伤害甚小;从寺院经济看,向来受国家、贵族、掌权者保护的宗教,经历法难、战乱,损失极大,而以劳作自供自足的禅宗却几乎不受影响;从民众方面看,与其他各宗周密幽远的佛学相比,禅宗显得直接简明,因此庶民大众容易站到禅宗一边。
延保法师坐禅图
唐代佛教,宗派分立,各标特色。宋代佛教,却是各宗融和,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要算禅宗的延寿,他极力主张性相融合,祖佛同诠,禅教一致。作为法眼宗的创始人延寿,对当时的佛教界“深嗟末法”。当时,禅门之徒,多半“滥参禅门”,“执影是真,以病为法”,“发狂慧而守痴禅,迷方便而违旨”,其结果是“毁金口所说之正典,拔圆因助道之修行”,对于经致,一句不识,“口口空谈”。更有甚者,竟然提倡“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教门之徒,也多半即无智眼,又缺多闻”,“奴郎莫辨,真伪何分”。他们还要“多执是大非,纷然诤竟”(一)(注:(一)参见《永明禅师垂诫》,《宗境录》卷二五、四六,《万善同归集》卷上。)
延寿认为:“祖标禅理,传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门,立诠下之大旨。则前学所禀,后学有归。“如果光是字禅,不重性相,”恐虑不详佛语,随文生解,失于佛意,以负初心”。“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二)(注:(二)见于《宗镜录》卷一。)融归为“一”。在心法问题上,主张“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说心在前,也不说法在前,融心法于“性具实相”。在真俗问题上,主张“真不碍俗,俗不碍真”,把真谛、俗谛融于“中道”,得出三谛圆融,如此等等。正是因为有禅宗延寿这样为法忘躯、不舍佛意的荷担家业者,“会昌灭佛”后才有了法华行钧奉旨赴少林寺住持禅宗祖庭这一不朽因缘,也成为“禅台二家”不二地弘宗演教的佳话。
会昌灭法,又叫会昌毁佛指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840-846),推行一系列“灭佛”政策,以会昌五年(845)四月颁布的敕令为高峰,而会昌六年唐武宗逝世、唐宣宗即位又重新尊佛,灭佛就此结束。这一事件使佛教在中国受到严重打击,史称“唐武宗灭佛”或“武宗灭佛”。因唐武宗年号“会昌”,故佛教徒又称之为“会昌法难”,将它与之前的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和后来的后周世宗灭佛并称为“三武一宗”。
此次灭佛的成果是,为唐王室收缴了良田数千万顷,强迫还俗的僧尼26万人,拆寺4600所,可谓“战绩辉煌”,但对僧尼们来说,无异于一场罕见的浩劫。就是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下,还是有高僧大师不改初心,坚持说经讲法。法华行钧就是在少林寺几次遭到毁废下,广建殿堂和佛像的少林寺住持,被后人建塔纪念。
法华行钧(848-925),唐末至五代时少林寺名僧。据《法华行钧大德塔铭并序》载,法华行钧俗姓阎,阳武人(今河南原阳),14岁出家于嵩山会善寺,拜法素禅师为师。旦暮研习《法华经》,历时3年。后游历四方,讲经说法。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法华行钧被请为少林寺住持。他是一位天台宗大师,早年依止于会善寺法素禅师,改研《法华经》,在本寺琉璃坛受大戒。他在少林寺召募化缘,“葺修大殿,首尾三载,缔构悉成。而遇释门澄汰,遂从毁废。後值口开佛法,重励身心,复立殿堂,兼塑佛事”。
他任住持的这年冬天,黄巢义军入汝州、占洛阳,取长安,称皇帝,国号“大齐”。此时距会昌灭法只有30多年,寺院被毁之殿堂、佛像等尚未恢复完毕。他主持少林寺后,历时三年,重修了大殿。后殿宇又被废毁,他再次募化重建了殿堂,塑了佛像。他临坛说法,闻名遐迩,是唐末少林寺十大得道高僧之一。
这一时期唯一存留下来的建筑,是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四年(926)的法华禅师塔(五代之塔在河南省仅存两座,另一座在武陟县妙乐寺),该塔是由“博士侯建镌字,造塔博士郝温”所造,尤为珍贵。(五代虚受《大唐嵩山少林寺故主寺法华行钧大德塔铭并序》)
在他任少林寺住持45年间,临坛度人,领众讽经,直至去世,“士庶写葵藿之敬,僧尼倾归仰之心”。后唐同光三年(925)法华行钧圆寂,年78岁,僧腊59年,寺僧为之在寺东建塔。法华行钧和尚塔,呈单层方形亭阁式砖塔,此塔现在威然矗立在少林寺禅堂东侧,以法眼观照少林寺清风明月般的普利有情。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法华行钧以天台宗大师身份住持少林寺45年,成为禅宗和天台宗和谐共生的典范,诠释了佛教圆融无碍、宗归教流的奥秘。《易经》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互相融合。佛教是慈悲的宗教,主张积极为他人着想,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获得快乐;佛教是宽容的宗教,主张多去反省自己的过失,不要总是去苛责他人的过错;佛教是无我的宗教,把自私自利之心放下,以利他为至上;佛教是智慧的宗教,鼓励人们不断去寻求智慧,孜求解脱,更好地面对自己、面对生活;佛教是平等的宗教,所有众生无有高下贵贱,学会平等才是真正懂得尊重;佛教是和平的宗教,主张解决一切冲突,都应用协调商议的方式。人们应从个人的心灵和谐做起,才能将和谐的力量推己及人、不断扩大,进而达成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想。
在佛教看来,生命展现的方式是一期生死,隐含的方式是无始轮回。2021年8月,禅宗祖庭少林寺弟子释延保法师,受邀驻锡天台宗祖师道场——东阳市天宫寺,再续1142年前法华行钧住持少林寺、天台宗与禅宗之间的殊胜因缘。时移世变,佛法不变,因缘不变,正果和合,直挂云帆济沧海,对于修行人而言,每一个觉知都像是在走台阶,一跨步,一前行,便已是一生,留给世人的是他们的传奇故事和他们与佛门的情缘。
禅宗和天台宗改变了修行法门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营造出浓郁的佛国花海的氛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以慈悲心、平常心、欢喜心善待自然,善待生命,自利利他的精神体现了人性的本源之美,展现了生命与灵魂的本真。圆融无碍,大智济世的信念,引导着济世度人、广利人天思想的历史轨迹,禅宗和天台宗修行之路闪耀出一个个盛世华彩,点亮了中华大地深蕴的慧根。
(作者系少林弟子、浙江省东阳市天宫寺住持。文章曾在多家报刊杂志上刊发。)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