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萨的坐姿、手势,有讲究

发布日期:2022-11-25

字体大小:

佚名

我们到寺院礼佛参游,或是在博物馆欣赏佛像之时,都会发现不同的佛像,姿态不尽相同,或站或坐或卧,并且手势也千差万别,这些都有什么讲究呢?

坐姿

不同的坐姿代表不同的状态,不同的场合。

结跏趺坐

结跏趺 (jiā fū)坐,亦称“金刚跏趺坐”,略称“金刚坐”。又以为佛禅定时常用之坐势,故亦名“禅定坐”。

如来佛多为此坐,又称为“如来坐”。互交二足,结跏安坐。右足在下为降魔坐,反之则为吉祥坐。

此为最佳坐姿,全身重心不偏不斜,最安稳持久,修定容易成就。

半跏趺坐

半跏趺坐,俗称单盘坐。不同于结跏趺坐,一脚藏于下,一脚外露。

善跏趺坐

身体端坐于座上,两脚自然下垂。

唐以后的佛像特别是大佛像多采用这种坐式,这种佛像又称为倚坐佛。

据传,这也是释迦牟尼惯用的一种坐姿。

交脚倚坐

两腿下垂相交于座前。早期的弥勒菩萨像,都采取交脚倚坐之姿。

半跏趺思惟倚坐

仅有一足上盘,另一足垂放而下,一手指颊、低首侧身的冥想沉思状。

半跏思惟坐不见于印度,而流行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其意义是佛为菩萨时思惟众生疾苦的造像。

自在坐

右膝曲起,左足半趺,右臂直伸,置于膝上,左手撑于膝后;

或有右膝曲起,左足垂下,右臂直伸,置于膝上,左手抚于座上,呈自在舒坦之姿势。

宋代以后成为菩萨像的流行形式。

手印

除了不同坐姿外,我们还常常看到,佛菩萨的手势也是有区别的。

这些手势,叫作“手印”,也叫“印契”、“印相”等。‍‍‍‍‍‍‍‍‍‍‍‍‍‍

不同的手印,有不同的含义,常见的有释迦五印,即说法印、禅定印、降魔印、与愿印与施无畏印。

说法印

佛说法时所结的印相。此印表以法轮摧破烦恼,使身心清净,又称“转法轮印”。

早期印度佛教造像在方座下大多雕刻法轮与鹿的形像,代表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

禅定印

禅定印,又称定印或三昧印。

是以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于左手上,两拇指的指端相接。

这一手印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之意。

降魔印

降魔印,以右手覆于右膝,指头触地,以示降伏魔众。

又因以手指触地,所以又称为触地印。

与愿印

与愿印(又作施愿印),是以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表示佛菩萨能给予众生愿望满足,使众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实现之意。

施无畏印

施无畏印,即右手曲肘朝前,舒五指,手掌向前,即布施无怖畏给予众生的意思,这是佛陀为了救济众生,使他们能够安心,所施予的印相。

结语

佛菩萨的种种坐姿和手印,象征其特殊的愿力与因缘,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也要学习佛菩萨们的,慈悲心、智慧心、喜舍心,不忘他的教诲,依照佛菩萨所说的去修行、实践,放下执着,降伏烦恼,开发我们本具的光明、智慧。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