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制的历史演变(恒强)

发布日期:2020-12-04

字体大小:

◎恒强

世尊成立僧团初期的12年中略说戒律。后来由于人数增多,成分复杂,就根据摄僧、度众、正法久住等目的,随犯随制,渐次形成完备的声闻律藏。在三藏中,经可由弟子说、天人说,而后佛予印可。而律的一个特点就是唯佛能制,这充分说明声闻律仪的神圣性。佛陀在最初61个弟子成阿罗汉时,遣散他们去印度各地布教,还规定两个人不得走同一条路。由于印度半岛地域广袤,南北东西气候、风俗、文化迥异,所以对于戒律,佛陀也有因地制宜的开遮。如说:“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我们称此为随方毗尼。又据《四分律》,比丘戒有250条,比丘尼戒有348条。有关学处威仪等过于琐碎,以致佛陀在世时有六群比丘等不乐诵戒。当时就有人谈论:“何因何缘,昔沙门瞿昙施设少戒,然诸比丘多得道者?何因何缘,今沙门瞿昙施设多戒,然诸比丘少得道耶?”最后佛陀也意识到戒律过于繁琐会障碍一些人乐善乐修,所以临涅槃时告诉阿难:“自今日始,听诸比丘舍小小戒。”这是世尊在世时对声闻律仪的时空适应性所作的考量。由此可见声闻律仪并非铁板一块,而是较有时空弹性。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