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宝忏的缘起与功德利益

发布日期:2024-12-06

字体大小:

一、弥陀宝忏的缘起

隋唐—善导大师

隋唐时期,随着弥陀信仰的影响扩大和佛教忏法的成熟与完善,逐渐出现以礼拜,赞叹为主的礼赞仪。

尤其到了善导大师,提倡五种正行:

一,读诵正行,专读诵净土宗正依的《观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

二,观察正行,专门思惟,观察,忆念弥陀净土,正二报庄严;

三,礼拜正行,专门礼拜阿弥陀佛;

四,称名正行,专门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五,赞叹供养正行,专门赞叹,供养阿弥陀佛。

同时,善导大师制定了净土信仰的实践仪轨,主要有四部五卷,其中最主要是《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与《往生礼赞偈》。

善导大师主张昼夜六时必须拜佛忏悔,其制定的《六时忏》分为:

一,日没时礼,

二,初夜时礼,

三,中夜时礼,

四,后夜时礼,

五,旦起时礼,

六,日中时礼。

六时礼毕,归命忏悔。

微信图片_20220712141420.jpg

善导大师把忏悔之相分为三品:

一,上品忏悔,二,中品忏悔,三,下品忏悔。同时,还有“念时日三忏悔”:忏悔之心一起,立即不取造罪之念者,是为上品;隔时不取念者为中品;隔日不取念者为下品。

善导大师把忏悔分为三品,鼓励人们努力行上品忏悔,对后代净土忏仪的制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宋代—遵式大师

到了宋代,慈云忏主天台宗的遵式大师撰写了《往生净土忏愿仪》,略称为《净土忏》。

《净土忏》总共分为严净道场、明方便法、明正修意、烧香散花、礼请法、赞叹法、礼佛法、忏愿法、旋绕诵经法、坐禅法等十项内容。

《往生净土忏愿仪》是依据天台忏法制成,带有许多天台宗的特色,《礼念弥陀道场忏法》因卷帙浩繁,涉及到教义及历史较多,不太适宜作为忏本。

元代—王子成居士

在元代,王子成居士汇集各种有关弥陀净土法本,编成《礼念弥陀道场忏法》十卷,略称《弥陀忏法》。

《弥陀忏法》总共分为十三门:第一,归依西方三宝,第二,决疑生信,第三,引教比证,第四,往生传录,第五,极乐庄严,第六,礼忏罪障,第七,发菩提心,第八,发愿往生,第九,求生行门,第十,总为礼佛,第十一,自庆,第十二,普皆回向,第十三,嘱累流通。

清朝—《弥陀宝忏》仪轨

清代时重新编纂了《净土忏法仪轨》,包括:净坛,香赞,供养,礼拜,发愿,诵经(《阿弥陀经》),持咒(《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回向,忏悔发愿,归命礼佛等。这就是现代寺院举行《弥陀宝忏》的仪轨。

二、礼拜《弥陀宝忏》的功德

弥陀宝忏又名大拜忏法会,是通过礼拜八十八佛,结合诵《佛说阿弥陀经》的一种忏法。

众生无始劫以来,举心动念,无非是罪,由无明故,起惑造业,由业招果,生生死死,长堕轮回,不得出离。若欲出离,必须依法修行,忏悔业障,因此忏悔是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佛教中每一种法门都有其相应的忏法,《弥陀宝忏》对于修习净土法门的修行人来说,是最殊胜的。通过在阿弥陀佛前发露忏悔,发愿往生,必能仰仗弥陀加被,业障消除,信愿增上。

三世如来,弥陀第一;十方世界,极乐称尊。承诸佛之洪名,仗三宝之功勋。礼念者福增无量,罪灭河沙。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既发四十八愿,无一愿不度众生。若以恳切至诚,则无求而不应。礼拜《弥陀宝忏》,恩惠大千,德被千秋,忏悔功德,赞不能尽!

(来源:杭州永福寺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