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8-05
在佛教看来,我们之所以有种种烦恼,根本在于我执深重,若是什么事情都以我为中心,势必会看不破、放不下,破除我执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但初发心者不妨从以下这七种心念做起。
惭愧心
对于惭愧的感受,每个人都曾经历过。可一般人都把惭愧心错误地用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攀比上。例如人家儿女婚宴摆了二十桌,自己若是不能超过他摆上二十五桌或三十桌,便深感“惭愧”。又如捐钱做善事,别人一千八百地捐出来,我出于“惭愧”,虽无能力,也要打肿脸充胖子。事实上,这些出于“惭愧”而攀比的想法是错误的,这种心也根本不是真正的惭愧心。
佛教所说的惭愧心更多的是见贤思齐之心,古人说“尧何人也,舜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释迦牟尼佛也勉励大家要有“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的志气。
佛陀虽然万德庄严,也是由我们凡夫众生修持而成的。既然人人具有佛性,释迦太子是人,他能够成佛,我们为什么不能呢?发起惭愧心,就要向他学习,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跟他一样,也有成佛说法度众生的一天。这么一来,回望生活中许多琐碎的执着,就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从中逐渐脱离出来去追求进步。
恐怖心
众生最怕的就是死。可实际上有情的生老病死、无情的成住坏空都是自然现象,有生必有死,怕也无用。可怕的是死亡到来时将要向何处去,也就是将来会得到什么果报,对此前景的不能把握才最令人恐惧:害怕死后会堕落恶道,害怕将来世中无缘亲近佛法。
我们常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就是指修学菩萨道的人能够了解各种恶果的形成并非没有来由,而是由过去所作恶因招感来的。菩萨惧怕恶果,就需要处处小心,时时谨慎,一举一动都不敢有丝毫的差错。众生恰恰相反,平日行为并不善自检点,等因缘成熟遭遇不幸时才呼天喊地抱怨不公,千方百计地想要逃避自己造作的恶果,又如何能够逃得掉呢?
所以学佛的人想要在菩萨道上前进,必须学习菩萨的这种怖畏之心。所谓“有所畏惧”,并不是像外道所说畏惧天神的惩罚,也不是如有些不解佛法的人误会的畏惧诸佛菩萨的责怪,而是畏惧因果昭彰、自作自受的道理。进而常常警惕自己,能够依照佛法去思惟、行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学佛的障碍自然也就能够渐渐消除。
厌离心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月圆终有残缺时,世间的一切都是在变化不定中。看似坚不可摧的器世界尚且是沧海桑田,如《八大人觉经》第一觉悟就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个四大组合而成的假我又岂能长久保存呢?
所以《维摩诘经》把我们这个身体比喻为聚沫、泡、焰、芭蕉、幻、梦、影、响、浮云、电等种种不实之物。多少皇族富翁英雄豪杰,多少风华正茂的青年,多少娇艳美貌的少女,到头来还不是白发龙钟,乃至白骨一堆吗!
了解到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如同镜中花、水中月,又如梦幻泡影,更想到对这些无常事物产生执着而带来的种种痛苦,正所谓“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短暂的、无常的富贵荣华、青春美貌还有什么值得留恋呢?唯有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安住常寂光中,才是真正的自在与永恒。
由此出发,便会对这个并不可爱的世间生起厌离之心,就不会执着权势、贪爱五欲,就不会事事计较,那这世间种种的障碍对于能够看破、放下的人来说也就不成其为障碍了。正如庞居士所说的“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铁牛不怕狮子吼,恰似木人见花鸟。木人本体自无情,花鸟逢人亦不惊。心境如如只这是,何虑菩提道不成?”
发菩提心
若只具有前面所说的惭愧心、恐怖心、厌离心,那充其量也只是小乘行者,唯有相信“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由此发起菩提心,才能够成就佛道。
什么是菩提心呢?菩提是道,求真道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是觉,求正觉的心就是菩提心。概括来说,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华严经》上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就叫做魔业。忘失尚且如此,倘若根本未发,那就可想而知了。因此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说:“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可见,若没有菩提心的依据,所作的一切善业都只能招感人天福报,不但对修学佛道无益,反而会成为一种障碍。我们既然要破除学佛修行路上的障碍,就必须要发菩提心。
冤亲平等心
众生对于所爱者会生出欲取之心,对于怨恨者会生出嗔恚之心,这都是分别心在作祟。有了分别心,自然对爱者贪取无厌,取不得就行盗;对怨者恨之入骨,必须除之而后快。可是按照佛法的道理,“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既然如此,就要学着生起平等、孝顺、慈悲之心,渐渐消弭人我彼此的分别,怨亲平等,远离贪爱和嗔恚,更进一步向佛陀学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发挥真正的博爱和无限的慈悲。
由平等心而生慈悲心,以此慈悲之心作为菩提心的支柱,便不会再造作恶业。没有恶业,自然也就能够无所挂碍而得自在了。
念报佛恩
释迦太子放弃尊贵的王位,以及荣华富慧、娇妻幼子,为的是给我们众生在生死问题上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所以他悟道成佛后还经过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谈经,应众生的种种根机而宣说种种法门。
这还仅仅是就他这一生在娑婆世界的示现而言的,更不要说他在三大阿僧祇劫中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种发心是多么的慈悲,又是多么的伟大!
如今,我们有这种福气接触到佛法,当然应该感念佛陀的恩德。那究竟怎样才能报答佛恩呢?一般佛弟子的想法,认为供佛、拜佛、念佛,这就是报恩了。
实际上佛陀并不在乎我们对他的礼拜,更不贪求于我们供养的东西。他最希望的是我们能够依照他的教法,真实修持以趣向解脱,得到真正的受用,乃至将佛法传播出去,帮助更多需要的众生,这就是每部经在最后所说的“依教奉行”。
如此,则“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人虽然还是旧时的人,但学佛前的暴躁变为和顺,吝啬变为大方,凶狠变为慈悲,把旧日所有的坏气息完全改掉,更培养出优良的品格,这才是真正的报佛恩。
观罪性空
了解一切罪业都是因为愚痴无明,再加上亲近恶友等因缘而造作的,今日既然了知是非善恶,就必须虔诚地忏悔,并立志不再继续造作,正所谓“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更进一步,我们通过学习佛法,了解到诸法缘起性空的道理,则过去无知造作的一切恶业也都没有实体,正如古德所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通过念佛、参禅、持咒、修学止观等心地法门所成就的智慧观罪性空,用惭愧水洗除种种贪爱垢,才能够得到将来成就的果实。
任何大事业都不是一时可以成功的,修学佛道更是大事业中的大事业,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一级一步地迈进。此生我们有幸生而为人,诸根具足,得闻佛法,更有明辨是非的头脑,已经减少了很多果报上的障碍,就应该好好把握这么一个大好机会,从事以上所说七种心的修持,更进一步去消除业障、烦恼障,以期生生世世都在菩萨道中前进,最终从迷失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
(来源:三圣寺)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