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家人时的态度,藏着此生重要的修行

发布日期:2024-04-09

字体大小:

家,常被比喻成“港湾”,很多人在外辛苦打拼。无非就是为了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温馨“小窝”,无论外面发生什么大风大浪。只要回到家中,在温暖、祥和的灯光里,一家人吃顿热腾腾的饭菜,唠唠家常、谈谈心,整个人都会放松下来,补充完能量便有力量继续努力,所以,人们总说“家和万事兴”。还有什么比一家人,齐齐整整、和和睦睦更重要的呢?

但即使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也难免有发生矛盾的时候。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正确地处理家庭冲突。

一、 是冲突,更是沟通的契机

矛盾已然发生,首先需要觉知、反省,想想自己对“冲突”的心态,与处理方式是怎样的。

1、据理力争,绝不妥协:不断想对方的错处、自己的正确,决不能委屈自己,坚持到底,直至胜利,并且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证明自己是对的,要改变对方错误的想法、做法。

这样的态度和方式,很容易让矛盾越来越激化,两败俱伤。对方即使让步,也会对相互间的沟通失去信心,能说的话越来越少。

2、 多大点事,莫名其妙:对方的要求和情绪,毫无来由,莫名其妙,当他空气,不跟他一般见识。

这样做既没有尊重对方,也没有正视问题的存在。未来相似的纷争会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继续上演。

3、强压怒气,息事宁人:强压怒气,为了其他人不受影响,算了。

如果真的能平静接纳,从长计议是可以的。但若心里憋着一口气,一直强忍,怨气不断积累,总有忍不住,更猛烈地爆发的一天。

对于家庭来说,冲突本身是正常的,并不可怕。真正伤害彼此的,是后续逃避或抗拒的心态,以及不恰当的话语、行为。这些才是最隐秘的“内耗”,它会削弱家庭成员间的信任,磨去彼此之间的感情。

不妨换一个角度看冲突:爆发出来的情绪,是自己内心或对方发出的“请求沟通的信号”,而不要让彼此的气话进到心里,相互伤害,将它视为一个沟通的契机。

心情平静下来后,便能理性地复盘事情的始末,找到纷争的根源加以解决:有误解的,化解误解;无伤大雅的,彼此体谅、包容;相互都不愿让步,也可以求同存异。

2、在家“赢”了,也没什么可开心的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

这不仅是说,外人无法插嘴别人的家务事,也是告诫我们自己,在家里别用“判官思维”,非要分出个是非对错。

家是讲包容的地方,不是论是非对错的地方。人虽然有理性,但归根到底还是活在感性中。所以,“理”固然重要,但还需在双方情绪都比较和缓的前提下,才能产生作用。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曾讲述过一段经历:有一回,她和钱钟书先生在出国的轮船上,因为一个小小的法语发音争吵了起来。

杨绛说钱钟书发音不准,带着乡音。钱钟书则极力反驳,还因为不服气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最后,两人找来了同船的一位法国人公断。对方说,杨绛的发音是对的,钱钟书错了。

理是论清楚了,但那时杨绛先生才意识到:“我虽然赢了,但我一点也开心不起来。”

于是,两人约定好: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就这样,结婚几十年,夫妻俩几乎再没吵过嘴、红过脸。他们的女儿钱媛,也受到父母的耳濡目染,以大度和真心化解了重组家庭中的一次次争执和危机。

其实,越是通透的人,越懂得包容退让。千万别赢了道理,输了感情。

当一个家里和气大于脾气,感恩多过挑剔,支持多于埋怨时,无论面对什么坎,都能一起迈过去。

3、经营家庭,也是种修行

近几年,“原生家庭”问题被一再提及。有的人释然,有的人则始终陷在其中,将当下的不幸福,归咎于自己的原生家庭。

生长环境、家庭氛围的确会对个人的成长、性格的形成造成影响。但成年后,每个人都要走自己的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如果心理上始终认为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错,那自然是无力的。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无法穿越到过去作改变。

其实关键上,是需要在心理上学会独立。有句话说得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伤害你,除非你自己允许。

我们的一生当中,外在的一切:包括家庭在内,也是各种条件、关系的假合,无法稳定、永恒地存续下去。

这一生,我们都终将走向死亡。“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无论原生家庭、现在的家庭是怎样的,不妨把握当下,去培养一颗真诚无伪的诚心、一种行善修身的人生选择,也是此生重要的功课和意义。

所以,若能将经营家庭作为一项修行,当矛盾发生时,可以跳出自我的局限,借此观察、体会自己和家人在当下的痛苦和无奈:因贪爱而执著、因执著而烦恼、因烦恼而妄为、因妄为而不得不承受苦果……

进一步,学习佛教中的慈悲、智慧,抚慰心灵、对治习气、善待彼此,有因缘的话,还能成为同参道友,共同进步。

家人,与我们有很深的因缘。

在出现矛盾、发生摩擦时,用觉知、慈悲和智慧去面对,不仅能善巧化解,也能成为成长路上的福德资粮。

(来源:弘化社)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