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就是窝囊吗

发布日期:2023-09-08

字体大小:

许多学佛者都看到过这样一番对话: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但也有人会问:这种回应方式固然符合佛法慈悲的精神,也是忍辱的应有之义,但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来说,似乎更像是懦弱、甚至窝囊的表现,而且我们的忍让甚至还会成为助长他人罪恶的帮凶。忍辱是否就是懦弱和窝囊呢?

忍辱度是大乘菩萨所修六度之一,所谓“他人加毁,名之为辱;于辱能安,目之为忍”。可见忍辱表现出来,最平常的心行法相便是面对不如意的环境采取忍耐。但又不同于一般世间的忍耐,佛法中的忍辱更强调“于辱能安”的“安”字,也就是不仅仅在行为上不采取报复,甚至内心也不产生瞋恨怨恼的念头。因此,佛法中常将安、忍二字合在一起,称为安忍。


image.png


   什么叫做安忍呢?安忍有两种不同,一是生忍,二是法忍。如《大智度论》卷六云:

   有二种忍:生忍、法忍。生忍名众生中忍,如恒河沙劫等众生种种加恶,心不瞋恚;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是名生忍。甚深法中心无罣碍,是名法忍。

如《大智度论》所说,生忍就是众生忍,所忍的对象是一切众生。世间众生未断烦恼前,都在因果轮回之中,因为不同的因果导致有人生而为人,有人则可能转世为畜生,有人富贵康泰,有人贫贱多劫……

   那些“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之人,正是因为他不相信善恶因果之理,所以才会做恶事,落得今天这样一个完全被暴戾之气所支配的地步。如若没有过去的恶因,又怎么会有如此恶果呢?

   因此,对于这种种恶劣行径,我们要做的不是像之前的他一样,起恶念做恶事,而是要以善良之心始终保持自己的宽厚慈悲,做一个慈悲包容的人。这就是生忍。

   更进一步地,忍辱不仅仅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被动忍耐,当我们通过学习佛法了解到世间万象的本质,这一切不过是因缘和合而形成的暂时假象,等到因缘消散自然了不可得。因此,是缘起法,本无自性。

   以此视角观察,垃圾人所行的恶事缘起性空,能行恶事的人也是缘起性空,乃至于你由此恶事而产生的种种不满情绪依旧是缘起性空。

   既然都是缘起性空,连忍耐的对象尚且不可得,又何谈安忍呢?能够做到这一步,将缘起性空的无生之法真正了解、接受、忍可于心,并以此观照一切,善用自心,就叫做无生法忍,也就是二种忍中的法忍。

富楼那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的大阿罗汉,经常往来于各地宣说佛陀的教义。有一天,富楼那恭敬地来向佛陀辞行,打算到北方蛮荒未化的输卢那国去布教。佛陀赞许他的弘法热忱,但也委婉地对他说道:“富楼那,那个地方民智未开,民风暴戾,老百姓野蛮粗鲁,弘法布教是很艰辛困难的。”

   富楼那却信心百倍地回答说:“正因为输卢那国的人性凶恶,人民识浅德薄,因此弟子更要到那里弘法,使他们也能获得法雨的润泽。”

   “话虽如此,但是当地的人民不但不会接受你的佛法,并且还会破口恶骂你一顿。”

   “世尊,他们辱骂我没有关系,只要他们不打我就好了。”

   “万一他们用棍棒、瓦石打你呢?”

   “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他们不将我打死,一息尚存,我还是能够宣扬如来的圣教。”

   “如果他们穷凶恶极地把你打死呢?”

   富楼那意志坚决,毕恭毕敬地回答佛陀说:“世尊,即使他们把我打死了,我也没有丝毫遗憾。我身为您的弟子,能有机会将生命供养佛陀,为真理牺牲,我将衷心感谢输卢那国的老百姓完成我弘道的心愿。”

   佛陀十分赞赏富楼那为法忘躯的道心,以及忍辱负重的弘法决心,于是允准了他的传道之旅。

坦白说,在被恶行针对时,能够立刻觉察到这些恶行者皆处轮回之中、将来也会承受相应的果报,进而产生怜悯之心、宽容之行,这对一般人来说已属不易。为佛弟子,还要更进一步地如理作意,思惟诸法缘起性空的甚深义趣,真正做到法忍,那便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了。

   尽管如此,这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并以此方向激励我们深入学习经典教义。更重要的是,明白了生忍和法忍的内涵,我们便知道佛法中的忍辱绝非一般世间的懦弱、窝囊——后者是心怀愤懑的无可奈何之举,而忍辱是一种智慧、一种力量、一种担当。因此《佛遗教经》说:“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唯有彻悟无生之法的圣人,才能真正懂得忍辱深义!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