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立少林寺碑林,后置少林寺碑廊,元至正元年(1341年)三月刻,圆首方跌,碑高232厘米、宽90厘米、厚18厘米,僧益吉祥额题篆书“息庵禅师道行之碑”,字径10厘米至11厘米,首行题“河南府路登封县嵩山祖庭大少林禅寺第十五代住持息庵禅师行实之碑”。
碑刻立于永淳二年(683年),唐天后武则天撰文,王知敬奉敕书丹。碑有残缺,碑高0.78米,宽0.66米。碑首雕盘龙。碑文载武则天追忆其先父,先母的事迹及其随高宗游少林寺而做此文的情况。
碑刻立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二月,碑高0.76米,宽0.41米。碑上有线刻《达摩一苇渡江图》,为东亨所绘。画面上达摩身披袈裟,双手合于胸,赤足站立在一根芦苇上,足下是波涛滚滚的长江,头上有圆形佛光。这是少林寺现存的四通《达摩一苇渡江图》碑中最早的一个。
碑刻立于唐永淳二年(683年)九月。碑高1.49米,宽0.63米,厚0.19米。碑首有精致的四条盘龙,为唐代雕刻精品。碑额间有“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篆书8个大字,碑文分两部分,一是武则天撰的《大唐天后御制诗一首并序》,二是武则天撰的《大唐天后御制书一首》。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