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劫

发布日期:2025-05-14

字体大小:

我国传统文化中,提到“劫”,总伴随着“万劫不复”、“在劫难逃”等不吉利的成语。而且 “劫”和“难”也如影随从:唐僧西天取经,要历经九九八十一劫难;传说中,坐镇天庭的玉帝也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因此才能成为天庭之主。现实生活里,洪水地震是“灾劫”,身陷财务危机是“财富劫”,男女感情纠纷是“桃花劫”,等等。

那么,佛教怎样解释“劫”?被称为“佛法智慧代表”的“四劫”,指的又是什么呢?

什么是“劫”?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段《开经偈》,相传是武则天所做,常读佛经的人都不会陌生。“劫”,梵语kalpa,意为时分。在佛经中,有些古印度时间跨度描述超乎常人的想象,无法用年月日来表示,所以就用了“劫”这个时间单位。

微信图片_20250514100409.jpg

佛经中所说的劫,分为三等。想更好理解,还需要些数学头脑:

小劫

从人类八万四千岁的长寿,每一百年减短一岁,减至人类的寿命仅有十岁时,称为减劫;再从十岁,每一百年增加一岁,又增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称为增劫。如此一减一增的时间过程,称为一小劫,即一千六百八十万年。

中劫

经过二十个小劫,称为一个中劫。我们所处的地球,共分“成、住、坏、空”四大阶段,每一阶段的时间过程,均为二十个小劫,在这四大阶段中,唯有“住”的阶段,可供人类生存。

大劫

经过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便是一个大劫。也就是说,地球世界的一生一灭,便是一个大劫,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为一大劫。

佛教“四劫”

佛教宇宙观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会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也就是经典中最重要的“四劫”概念。“四劫”出自《‌俱舍论记》,这四个阶段描述了世界从成立到存续,再到破坏,最后归于空无的周而复始的演化过程。

万物萌生的“成劫”

指以山河、大地、草木为代表的器世间,与所有的有情众生为代表的众生成立的时期。“风、水、金”三种元素沉淀形成山河、大地等地理大环境。从这时开始,生命诞生了。与此同时,上方的天界和下方的地狱也逐渐形成。等生命经过了生死轮回之后生于地狱界时,代表新的世界正式完成。

千佛出世的“住劫”

也称为续成劫,是指器世间与众生世间处于平稳、持续状态的时期。也就是从一有情生于地狱时候开始,到大三灾出现的时候结束,将历经二十种劫。在住劫的“减劫”时期,又有刀兵灾、疾疫灾、饥荒灾等小三灾出现,随之诸佛出现。但当人寿减至百岁之下后,众生业力深重,佛也不再出现,因为五浊恶世难以教化。

世界毁灭的“坏劫”

有情世间首先被毁,称为趣坏、有情坏;随后,器世间继续被破坏,称为界坏、外器坏。在这一劫刚开始时,地狱的有情命终以后,不能再生;再后来,鬼和人、天等众生也逐渐灭亡;当有情破坏之后,世界出现了七个日轮,并发生了火灾,凡是初禅天以下的都被烧毁。火灾后会出现水灾,凡是二禅天以下荡然无存;最后是风灾,凡是三禅天以下的全被吹散。

一片虚无的“空劫”

此时世界已经处于毁灭的空无期。在欲界和色界中,只有色界中的第四禅天还存在着,其他的全部都归于空虚之中。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三大灾难与不同禅天的关系,可能与修行境界的比喻有关,未必是实指,但是每一个大劫,物质世界确实必定会毁灭于其中一种大灾难。随着这四劫不断更迭,世界一次次成立与毁灭,不断轮回。

四劫,说尽宇宙生命规律

“四劫”是终极法则,与缘起论和因果律紧密相连,体现了佛教对宇宙本质和万物规律的深刻洞察,万事万物都逃不过“成、住、坏、空”的定理。

生命无常

四劫理论中的核心思想,提醒人们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不确定性。无论是生命本体,还是财富、感情都会经历从无到有,从炽烈到平静,直至消逝的过程。促使人们更加珍惜当下、修行佛法、追求解脱。

修行指引

在住劫中,众生的善恶业因决定了他们的福罪果报;在坏劫中,众生的业力导致了世界的毁灭。所以,修行者应该努力修行佛法,以期在未来获得解脱和成佛的果报。

所谓:

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

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

成男作女经千遍,戴角披毛历万端。

不向此身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因此,如果能真正理解“四劫”的内在理论,就能够认知到宇宙万物的生灭规律。人有生老病死,物有生住异灭,世界有成住坏空,一切万法都不是恒久不变的。我等末法众生,能在贤劫千佛中,得遇释迦牟尼佛教化,更应倍感珍惜,精进修行。

(来源:南华禅寺)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