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价值探微

【山东】李盛华

 

少林武术是我国武林中最为绚丽的一朵奇葩,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

一、少林武术的文化价值

少林武术受佛教影响较大,韩雪、郭志禹在《少林武术的文化特色》中指出,禅宗影响到了少林武术的各个方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佛学为指导思想,以武术为载体的少林武术文化。“文”是指道德,哲学思想,艺术等;“化”是指教化,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综合,文化是一个民族能够持续传承发展的最重要基石。广义的少林武术并不是仅仅指拳脚动作,正如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2005年将“少林功夫”提交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所言:“少林寺申报的是‘功夫’,而不是武术”,“功夫是修行,是参禅。练‘功夫’的真正目的,是为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品行素质;少林僧人的练武,正是一种修行。”少林武术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自拔和自我的超越,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少林武术不仅仅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王玉滇在《破译少林武术起源之谜》中指出,稠禅师是少林功夫无可争辩的开创者。但是稠禅师不是自幼在少林寺习武,事实上少林寺是在稠禅师16岁时才建成的,而稠禅师33岁身怀绝技时才皈依佛门。由此看来,武术早于少林寺,因此早期的武术原本就是邺一带流传的民间武术,只是在结合了佛学理论之后升华成了少林武术,所以,少林武术必然受到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作为统治阶级所推崇的思想,必强调忠君爱国,《少林十戒约》中提到的“肄习少林技击者,必须以恢复中国为志意,朝夕勤修,无或稍懈”,正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表现。同时,儒家思想中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也对少林武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少林武术的每一个套路、每一个动作无不刚猛有力,迅疾威武。

道家思想对少林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的理论和谦逊的品质上。少林武术是至刚至猛的拳术,长期习练拳术如果得不到静养的话容易造成阳气宣泄,对身体健康不利。僧侣们打坐入定,排除一切杂念实际上就是养气,就是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讲的“致虚极,守静笃”。少林武术被列为“外家拳”之后很多人认为少林武术就是“外练筋骨皮”,实际上少林武术很注重内功的修炼。《罗汉行功合谱》中写气的重要性:“天地万物皆一气之所结成,天地无气则阴阳息,万物无气则生机灭,养气固不重哉。而人为万物之灵,则养气尤为重。”少林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大的氛围内,逐渐揉进了传统文化的因素,少林武术的谦逊主要表现在其善集百家之长,为己所用。许多武术门派排斥异己,不善于自我发展和创新,总是固步自封,固守着所谓的“传统”,殊不知传统的东西拿来为今天所用,才是真正的传统。

少林武术以其博大的胸怀,谦逊的品质,好学的态度向百家学习,将所学的“术”用“禅”加以解释和指导,使其变为为己所用的东西,这样既完善了少林武术又不失少林武术之真谛。诸如少林太祖长拳、少林谭腿、少林通背拳等都是少林武术谦逊博学的见证。《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讲“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感”,其中“洼则盈”就是教育世人要始终保持一种谦逊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

少林武术以佛学思想为指导,兼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在中华大地上经历千年仍蓬勃发展。少林武术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二、少林武术的道德价值

少林武术的道德价值在于少林武术在发展历程中,揭示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德。由于传统武术的迅速没落,现在很多人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武德,或者说是分不清武德和传统儒家伦理道德,武术道德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武术的发展和传播。

武术在古代社会中生存,就必须遵守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家伦理道德的规范,以儒家伦理道德为纲,也就是说,武德必须在儒家道德许可的范围内。然而,武德肯定又不同于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

秦建明和苏肖晴将中国传统武德的内容归纳为“人格形象以义字当先,人际关系讲求谦敬忍让,为义行侠果敢有勇、重信守诺”这三个重要方面。毛爱华等学者从儒学的角度将传统武德的内涵归纳为:仁、忠、勇、义、礼、信。这些观点都没有谈及到德与武的关系、何以为武德。那何以体现武德?《少林寺戒约》规定:“传授门徒,宜慎重选择,如确系朴厚忠义之士,始可以技术相授,惟自己平生之得力专门手法,非相习久而相知深者,不可轻于相授。全吾宗之主旨,更宜择人而语,切毋忽视”。这是不是武德?根据康德的观点,这仍不是武德,这是戒律而不是自律。

千百年来,人们不断通过苦练少林武术来提高自身的技艺,同时始终站到正义的一方,匡扶正义,做到技不乱施,谦让于人,从很大程度上阐释了传统武德的真正意义所在。

三、少林武术的医学价值

少林武术自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医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顾加栋在《佛教医学思想简论》中指出,佛教诞生的根本宗旨,是解决人类因生老病死而生的种种烦恼。而医学作为研究人类生命进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同样也将解决人的生老病死问题作为它的根基和最终目的。医学的这一特性,促使佛教将它视为帮助人们解除生老病死痛苦的不二法门。这就是少林武术与医学相结合的原因所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中,中医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中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少林武术医学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对少林武术的生存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种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相互涤荡相互交融,中医受到佛教医学的影响只是拿来为己所用。同样,中医对佛教医学的影响也是这样的,佛教医学把中医学中可以为自身服务的理论观点、经验方法拿来为己所用。隋代高僧释智在《摩诃止观》卷第六中,则将“五戒”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五行”“五常”“五经”等进行比对,乃至其创立的“以表知里”“司外揣内”的诊断学思想,无不体现了“同化”的客观存在。此外,在佛门的诊疗实践中,也常常使用中华传统医药中的方药和技术,如萧山竹林寺妇科方药的运用,与传统医学并无实质性区别。

少林武术医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韩雪、郭志禹在《少林武术的文化特色》中指出,少林医学是少林武术的组成部分,主要以骨伤科防治技术为主,并附有中医的优秀传统治疗方法。因其骨伤科尤为著名,所以,也称为少林骨伤科。千百年来,少林医学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如今,少林医学将自身的宝贵财富贡献出来,为普天下大众所用,是佛教教义对少林医学的要求,也是少林医学厚重、殷实的表现。

少林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洗礼仍然能够永葆本色,就是因为少林武术守住了自己的根,守住了自己的魂,少林武术在融百家之长为己所用后,仍能做到不变其根本实属难能可贵。反观当今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各方面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不应该一味地模仿,一味地拿来,而是应该赋予它我们的价值理念,为我们所用。少林武术给予我们的启示不仅于此,“冰山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她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少林武术有着更为深邃、更为广袤的一片天地,等待我们去研究与探索。

(作者供职于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