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0-04-20
首学法师:1958年生于湖北,2001年在河南信阳灵山寺出家。2004年开始在云居山住西禅堂。2008年8月到少林寺参学,现担任少林寺禅堂堂主。
本网记者12月19日中午再次进禅堂坐香,期间行香时得闻一老禅和子开示。主要警策同参临近“解七”要回光返照,自问有没有得到好处,如果没有,应心生惭愧,抓紧时间用功精进。下午三点半,本网记者在少林寺禅堂采访了这位法师。他就是堂主师傅首学法师。
记者:首学法师您好!有几个问题要向您请教,还望您慈悲,不吝赐教。
首学:惭愧惭愧!
记者:这是今天第二次听您说“惭愧”了,刚才您开示中也谈及“惭愧”,是不是和禅七修行有关呢?
首学:是的,真正参禅修行的“禅和子”是常怀“惭愧之心”的。修行的路上,生出“惭愧之心”,就能够知不足,发现自己的缺点,也能够减少修行路上的诸多障碍,如佛讲的“三毒”。
记者:那什么是“三毒”呢?
首学:“三毒”就是佛教讲的“贪、嗔、痴”三念。世人因为有这三念,才在六道轮回之中,生生不息。“贪、嗔、痴”和“戒定慧”为一体两面,是本来就在的东西,看你怎么用,用得好了,就能表现出其好的一面。众生因为不认识这三念,在这三念里面打滚而不知道将来的果报。
记者:您能详细讲一下“贪、嗔、痴”的意思吗?
首学:修道之人,认为世间众生之所以落入苦海,受诸烦恼,不得解脱,皆因后天习染“贪、嗔、痴”所致。贪念,就是对顺的境界起贪恋之心,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嗔念,就是对逆的境界生嗔恨之心,稍不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痴念,就是不明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举个例子,痴念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事情的执着,如对六亲眷属的念念不忘。实际上,六亲眷属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到时,六亲眷属就能到一起,不到时,就到不了一起。
禅七用“参话头”的形式,如参“念佛是谁”来破一切相,来破除“三毒”,使身体轻安,然后在轻安(轻松安详)的基础之上寻找彻底的解脱,然后去普渡众生。
记者:请问法师,修禅定如何破相呢?
首学:修禅定啊,首先知见要真,修行当中有很多“相”,破这些相,要从我们的身体来认识,我们的身体架构就是“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积蕴),众生就被这些东西所迷,达不到“五蕴皆空”。这一切都需要禅定的功夫,一切都得以禅定来解脱,禅定的意思是心无二念。只有禅定才能生出大智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记者:那您在今年的“精进七”中有何收获呢?
首学:现在的僧众,身体远不如古人,又因时代不同,物欲横流,在修行中也是障碍重重,更没有祖宗大德“一闻千悟”的根基。因而,通过在禅堂里打坐修行,一点一点前进的方式是很重要的。
今年少林寺“精进七”临近尾声,可以说很圆满,这是方丈和尚的福报。另外我过去住南方禅堂,湿气大,身体变得很差。少林的禅堂各方条件都不错,再加上禅七修持,我个人的身体得到良好转变。这是因为修禅定得好处的同时,“色身转变”。禅定功夫越深,身体也会跟着转变。身体变好,也有助于禅定功夫的提高。
记者:即将“解七”了,您是怎么看待“考功”的呢?
首学:考功是为了选佛,为了印证。过去老和尚讲,每五十个比丘中就会有一个是阿罗汉住世。少林这么大的寺院里你不知谁是阿罗汉,谁是菩萨。与他们同修对解脱有莫大的裨益。当然现代“考功”来发现开悟了的人不容易了。但通过“考功”至少可以让大家生“惭愧心”,不仅仅是检查禅七的修行成果,也能为以后的禅修扫除业障。
记者:谢谢首学法师!
结束语: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言:“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不著相”就是不取于相,“内不动心”就是如如不动。你能具备这个条件,就可以度化众生,什么地方都可以去,什么境界都可以接触,因为你有定慧,不会被外境所困。没有这个功夫,就去教化众生,反而会被众生渡了。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