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一期

更多»

大灵山

  • 1

    在全球少林慈善表彰视频会议上的开示

  • 2

    2021年少林寺撞钟祈福“九大愿”

  • 3

    浅谈佛教寺院对古籍的保护

我心我佛

  • 1

    《我心我佛》连载(二十八)

面壁石

  • 1

    浅解佛教中的“四无量心”

锤谱堂

  • 1

    来鹿堂本《少林寺拳棍刀枪谱》文本考证及其价值

  • 2

    明清少林武术文献演化考 ——以文献图象学为路径

禅悦篇

  • 1

    师父是我心中的佛

  • 2

    吉祥如意抄经去

  • 3

    留得荷花千万禅

  • 4

    观茶漫谈

  • 5

    春雨洁净,犹如佛心

  • 6

    山寺吃茶去

  • 7

    探访香积寺

  • 8

    恩过不相补

  • 9

    山水疗疾

  • 10

    在路上

佛教常识

  • 1

    ​袈裟

少林故事

  • 1

    乾隆数塔

新禅诗

  • 1

    一串佛珠

  • 2

    读佛经有感(二首)

  • 3

    问道少林寺

  • 4

    佛陀的笑容

今日少林

  • 1

    《禅露》2021年第1期大事记

  • 2

    今日起,嵩山风景名胜区内少林寺等场所暂停开放

  • 3

    少林寺表彰全球抗疫少林弟子

  • 4

    少林寺僧众集体出坡,栽植1150株功德树

  • 5

    读者来信

少林寺2021年新春对联作品精选

在全球少林慈善表彰视频会议上的开示

◎释永信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小年,而这个小年到来之前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小年预示着过去一年的结束,立春则是新一年的开端。

我们选择在新旧之交、立春与小年相会这个时间点,召开全球少林慈善表彰视频会议,一是与全球少林弟子一起庆祝少林寺的护法大圣——紧那罗王菩萨的诞辰,共同传承紧那罗王菩萨大智大勇、精进护法的精神;二是向参与全球抗疫的少林寺四众弟子表示慰问,大家功德无量;三是与全球少林弟子互动交流,争取在疫情隔离的条件下,为人类的和平与健康,做出我们少林人应有的贡献。

少林弟子散布在世界各地,虽然相隔遥远,但因为心系众生、联手抗疫,让我们的联系变得更加频繁。因为在危难面前勇于担当,我们与所在地的人民更加心连心。疫情期间,全球少林弟子不分国界、不分种族,挺身而出,感恩奉献的慈善行动,诠释着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提心,凸显了“悲智行愿勇”的少林精神,也印证了国家级非遗介绍中,对少林功夫传承人的表述:修炼少林功夫的主体是禅者,禅心运武,透彻人生,内心无碍无畏、体现出大智大勇的气概。

作为少林功夫全球传习与普及的重要举措,我们连续举办“少林功夫段品制培训班”活动,包括初段位(一、二、三段)四次、中段位(四、五、六段)两次,进行开放式认证培训,国内外四百多家武术馆(学校)的馆长、校长和主要教练接受了高水平的培训认证。同时,经过申请考核,我们在全国十多个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段品制认证考评,两千余位少林功夫习练者获段品制认证。与此同时,《少林功夫段品制系列培训教材》编辑出版也在稳定推行中。

202010月,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云集的“少林学”学术研讨会,在少林寺圆满举办。其中,少林寺(宋以前)碑文研究、佛教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档案与少林文化大数据这三个分论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稍后会有论文集出版,并寄送至各国少林文化中心。

2020年,“少林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项目的工作正式启动,这对世界各国少林文化中心和少林文化研究者、爱好者来说都是一大喜事。

同样是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少林功夫“非遗”传承工作得到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一、国家文化和旅游部 “少林功夫非遗传习所”成立,并在少林寺内挂牌,从政策和法规上确认少林功夫传承与发展的唯一性、规范性;

二、少林功夫非遗传习所和登封少林友谊学校联合申报的“少林问学”研学课程,由河南省教育厅审核后正式公布,并向全省中小学推荐;

三、河南省文旅厅主管,并率先由郑州市文化馆试点的“少林功夫非遗传习课程走进社会、走进青少年儿童”计划,既有“少林功夫段品制系列教材”的理论系统支持,又有因地制宜的创新发展,融合了国内外一线经验。试行以来,中小学学生踊跃报名学习,受到社会、学校、家长的广泛喜爱和肯定。

目前,国内的新冠肺炎疫苗已经研制成功,并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始接种。新冠病毒的感染程度明显下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出现拐点,相信疫情很快就会过去,我们很快就可以面对面地交流,期待与大家的见面。

2021年里,少林寺和我本人将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支持世界各地的少林文化爱好者、少林功夫习练者,并会通过不同的方式与大家见面、沟通、交流、分享。今天通过互联网视频会议这一形式,与大家见面、交流、分享,让我感受到了互联网科技带来的便捷。未来,少林寺也会为全球少林大家庭创造更多线上交流的平台和机会。我们正在做的少林APP、少林大数据平台,也将会在2021年相继投入使用。到时,我们会把少林功夫的习练、教学视频上传到平台上,与大家一起分享。你们也有多年的少林功夫修习经验,相信每个人在习练的过程当中,都有各自的心得体会,也可以通过少林寺搭建的网络平台,与广大少林人交流、分享。

2021年,少林寺还将继续推进《少林功夫段品制·高段位》教材的出版和晋级培训活动,将举办少林棍术对练赛事、少林禅弓赛事及相关培训,以及《少林学论文集》《少林功夫段品制概论》等系列书籍的出版。敬请期待!

最后,祝愿每一位少林弟子学业有成,身心康泰,六时吉祥!

202124日)

 


2021年少林寺撞钟祈福“九大愿”

◎释永信

 

一、祈愿三宝:诸佛菩萨光照乾坤,

        法界众生同入一乘。

 

二、祈愿众生:如如不动,身心安稳。

        远离颠倒,身心清净。

 

三、祈愿世界:干戈永息,甲马休征。

        疫情早退,饥馑不生。

 

四、祈愿祖国:国基巩固,国泰民安。

        山河锦绣,永延昌盛。

 

五、祈愿人民:少病少灾,色身康泰。

        多闻多慧,幸福文明。

 

六、祈愿少林:禅武双运,恒传宗法。

        三门镇靖,佛法常兴。

 

七、祈愿佛法:正法久住,慧泽十方。

        智水常盈,普济群灵。

 

八、祈愿个人:万里归来颜愈少,此心安处是吾乡。

        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九、祈愿信仰: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2021211日)

 


浅谈佛教寺院对古籍的保护

◎释永信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竺法兰、摄摩腾白马驮经进入中国,佛教由此正式传入中国。佛教类图书自此大兴并流传至今,但同时佛教类图书与儒家、道家类图书分别独立编目、各有特点,自成体系。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古籍也是中国古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决定对全国古籍及其保护情况进行全面的普查、建立珍贵古籍名录、加强古籍书库标准化建设、加强古籍修复、培养高水平古籍工作人才,使我国的古籍得到全面保护。2011年文化部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通知》,就开展特色古籍专项保护、珍贵古籍保护与修复、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等进一步加强指导,更加明确了对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视。

寺院作为佛教传承和佛教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承担着对古籍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佛教古籍在寺院古籍中占据主要部分。什么是佛教古籍?按照我国图书馆界目前通行的定义,主要是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的佛教典籍。但寺院中保存的古籍不仅有佛教古籍,还有其他儒家及其他类典籍,这可能是因为寺院在历史上的功能多样性的体现(比如一些儒生为考功名寄宿在寺院读书)。再比如少林寺藏经阁还保存有佛医药类古籍,这是因为少林寺历史上有“少林药局”的功能建制(本文只就古籍保护进行阐述,其余不表)。寺院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地,古籍藏量较大,但由于很多寺院位置偏僻,很多古籍在上百年后大多发黄、变脆,甚至一翻动就成为了碎屑。相比于其他博物馆、图书馆,条件落后,人才缺乏,如不及时抢救,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认识到古籍保护的重要性之后,为进一步加强少林文化的传承,少林寺从2000年开始着手整理各类古籍,并在2011年以少林寺藏经阁的名义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通过了审核。笔者见证了少林寺藏经阁从准备到通过审核的全过程,希望就这一案例进行分析,为全国其他佛教寺院古籍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少林寺藏经阁古籍保护原有条件的缺失

少林寺藏经阁又名法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的中轴线上,为高僧讲经说法和贮存佛经典籍之所。现存《中华大藏经》《龙藏》《大正藏》《高丽藏》及其他典籍计数万册。殿内原供达摩面壁石、法器及包括明代大藏经在内的5000余卷佛经图籍等。该处1928年毁于战火,1993年在原址重建。殿内现存有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清康熙三年(1664)的部分木刻版藏经。

少林寺藏经阁所存古籍材质多为竹纸和棉纸,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大都有所毁损,缺页、虫蛀等现象非常严重。在落实宗教政策以前,由于没有专人保护,这些古籍随意堆放在一起,任由其发霉变质,残损非常严重。落实宗教政策以后,僧众成为了寺院的主人,开始积极收集各类残存经藏,由于相关专业人才和条件的缺失,也只得暂时装入箱柜做临时性保护。少林寺所处位置为少室山深处,夏天多雨潮湿,冬天寒冷干燥,仅气候条件来说对于古籍的保护就十分不利;作为世界著名旅游景区,少林寺游客量较大,这也给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当然,人为不重视及人才不足也是古籍残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少林寺在改革开放刚开始时期,常住僧人数量只有十几位,此时也正是积极贯彻落实宗教政策的时段,缺少对古籍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第二个方面是随着僧人数量的增加,但缺少对古籍及经藏保护的人才培养,无法科学地对古籍进行保护和修复。自2000年开始,少林寺开始有意识地对寺院所藏古籍进行整理和保护,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僧才参加了一系列的古籍保护知识和技术培训,这也为2011年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奠定了基础。

二、少林寺藏经阁古籍保护条件的改善

少林寺藏经阁位于少林寺中轴线上,位于游客游览区,主要为木质建筑材料构成,各方面条件达不到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要求。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少林寺在寺院中专门开辟了一块约600m²的地方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功能齐全的图书馆,作为少林寺藏经阁古籍保护的专用场地,并积极创造好的条件以保护古籍。

(一)古籍保护环境硬件改善:根据文化部2006年颁布实施的《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少林寺藏经阁专门独立设置了古籍特藏书库,自设一个房间;有独立的恒温、恒湿中心空调系统,以保证书库温度控制在1622度,湿度控制在45%至60%范围内;购买添置了防火、防水、防盗自动报警和气体灭火装置、电视监控装置、空气净化装置、温湿度监测装置等。

(二)制度、人才等软件改善:聘请国家图书馆及河南省图书馆古籍部等专业人员在少林寺藏经阁兼职,不间断地对少林寺藏经阁古籍的保护工作给予指导;同时继续选派一批优秀僧才前往国家图书馆和河南省图书馆进行培训,学习古籍整理、保护及修复的技术知识;制定了《少林寺藏经阁(图书馆)管理制度》《少林寺藏经阁(图书馆)管理人员制度》《少林寺藏经阁(图书馆)古籍部管理制度》,弥补了原有藏经阁制度缺失的不足,使得藏经阁各项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三)加强古籍分类、整理、修复和目录编纂:少林寺除了经藏,还有少林药局遗存下来的禅医药方书和少林功夫拳谱、各类碑帖拓片等,根据《中华古籍总目编目规则》《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分类法以及目前保存现状,初步对四类古籍进行了分类,并按照初步拟定的保护计划,聘请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对一部分濒危、残损较重的古籍进行及时修复和整理;同时联合国家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编纂少林寺藏经阁古籍目录。据我们所知,这是汉传佛教寺院对所藏古籍进行较为完整编目的第一家。

三、加强古籍保护基础上的利用

佛教视大藏经为佛法僧三宝中“法宝”的代表,在历史上就主张抄写、印刷、念诵、流通。在少林寺藏经阁各种人员安排到位和规章制度健全的前提下,购买添置了冷光源零边距扫描仪、专业照相机等电子器材,通过“缩微技术”复制、抢救古籍,最大限度实现古籍数字化保护。同时本着佛教慈悲为怀的济世精神,开展各种服务,做好古籍保护基础上的利用工作。这在制定的各类规章制度中也得到了体现。

少林寺藏经阁努力解决其图书馆古籍保管与利用方面的藏用矛盾,克服“重藏轻用”的思想,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通过数据化、电子化等方法,在寺内加强对僧众的宣传、示范,在外联合高校、研究机构、出版机构开展研究、整理和出版工作。一方面强化古籍保护意识和责任,改善软硬件设施以加强保护;另一方面开展有限的利用和保护性利用,对自身特色资源进行整理。在这个基础上,对少林寺所藏佛医药类古籍和功夫拳谱类古籍进行影印,出版了《中国佛教医药全书》100卷,并且出版《中国武术大典》100卷。这些方式大大增强了古籍利用的可能性。

佛教古籍的保护,不只是靠着一座寺院自身的力量所能承担的,也不是靠全体佛教信众能承担的,需要不断加强对宗教古籍保护的意识,宣传古籍保护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引起全社会重视,积极投入到佛教古籍保护的工作中。从少林寺藏经阁加强古籍保护的历程来看,强调人才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并且重视利用现代工具和器材,并特别注意借助社会上其他力量完成古籍保护的工作,不仅培养了寺院自身的人才,同时也加强了交流。

佛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古籍是这种文化的承载,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不仅仅是佛教界的损失,更是全民族文化的损失。佛教古籍保护不仅是佛教发展历史的见证,更是与外来宗教文化展开对话的资本和力量。

 


《我心我佛》连载(二十八)

◎释永信

 

“如果把布施仅仅视为助人为乐,从布施行为中获取一份自我满足,内心安宁,那么,这种布施仍为俗趣。”

如果我们细读佛教经典,并结合自己的修证体会,我们不难发现:布施是作为修行法门开立的。在修习六度菩萨道时,布施列为第一圣道,对治五毒的魁首--贪心,即“执我”“执有”之心。布施本身不是目的,布施的目的在于通过布施达到净行净心。所以,经典中把布施列为菩萨道。

达摩祖师开示我们:“净智妙圆,体自空寂”的布施,才是具“实相”的布施,才是真正修行意义上的“布施”。说得再通俗一点,布施是为了对治贪心,为了修行净心,为了去“我执”“有执”,为了体证事间万事万物的空性。

 

“不要以为,成佛以后就腾云驾雾,万人朝拜,或者其它不着边际的奇迹,那都是妄想,都是外道。”

佛所悟的真理,以及四十九年说法传道的内容,其核心就是五个字:别胡思乱想。做人能做到别胡思乱想,他的内心就会变得清明安详,烦恼痛苦也随之而去。佛经上所说的四万八千法门,数自己的呼吸也好,观心观空也好,念佛也好,拜佛也好,参话头也好,以及别的,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人做到不胡思乱想。我们禅宗讲明心见性,想通了就好。同样是吃饭,过去是糊里糊涂吃饭,现在是明明白白吃饭;同样是睡觉,过去是七梦八梦睡觉,现在是踏踏实实睡觉。马祖禅师说,饥来吃饭,困来睡觉,就是这个意思。

 

“修行者舍离世俗生活的程度与修行者对世俗生活的认识觉悟程度直接相关,所以,修行者的‘厌世’程度,也是修行者智慧水平的标志。一个人真对人生宇宙有所觉悟,对万事万物空性有所体证,那么可以肯定,他对世俗生活一定有所舍离。”

只有当我们充分理解了“舍”字的含义,明白了舍离的道理,我们才能真正懂得布施的意义。舍离与布施是一体两面,就像硬币的两面,没有舍离,就没有真正的布施。佛经上将布施列为菩萨道之首,决不能把菩萨简单看成是一个乐于助人、闻声拔苦的大好人,菩萨更是一个洞察人生、宇宙实相的大智人。

菩萨的出世与入世并不矛盾。菩萨首先对世俗生活已经觉悟,并在内心彻底舍离了世俗生活,达到“自净其意”的境界,无“我执”,无“有执”,完成了对世俗生活中诸有万物的超越,证入空境,这就是所谓出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乘成果,罗汉果位。然后,在超越诸有、体证诸有空性的基础上,再一次完成了对诸有空性的超越,在智慧上,进入“空有不染”的妙境;在功用上,达到空有互回的化用,对世间一切有情生发出大慈大悲的关爱,这就是所谓的入世,亦即我们常说的“菩萨道”。

 

“佛法是圆融无碍的,但不是文字上的圆融无碍,而是表现在弘化众生过程中的圆融无碍,表现在世间众生领受佛法利益过程中的圆融无碍。”

佛法凝结为文字,凝结为《大藏经》,只是佛法为方便俗世众生的一种幻化,一种示现。众生通过《大藏经》,通过文字,然后进入给自己人生带来切实受用的日常修持中去,而决不能停留在“噢,佛法就这么回事”,把佛法当成了知识。这是历代高僧大德警告了上千年的大戒。

佛是觉行同时圆满的人。释迦世尊悟道以后,还风里来,雨里去,托钵行化四十九年,如果没有这托钵行化的四十九年,释迦世尊也只是个“自了汉”而已,更不会有后来轰轰烈烈的佛教事业。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的基本点,就在于是否注重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功夫。大乘佛教一开始就在日常生活里修行,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入道,基础功夫深厚扎实,一旦开悟,成果巩固,一般不会退转,不像有的修禅人,打坐几年了,总算有那么一点点定,可是一出定,走回日常生活,仍是一身旧习气。所以,我觉得,尤其在时下物质丰富、人心难定的时代,学佛者从日常生活中起修,比较稳当,容易成就,直接从日常伦理道德入手,反省自己,约束自己,保证修行一日,功夫长进一日。

 

“要希望佛教对人生真正有帮助,改善人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起信。”

信佛,是学佛的第一步。所以《华严经》首先强调的就是“信”。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要实信,要一心一意信,不能三心二意信,想起来才信一下,那是不行的。

一个人对世俗日常生活反省得越深刻,越透彻,他对佛教起信越真,发心越切。所以,我们讲“四谛”时,都是先讲“苦谛”。如果一个人对世俗日常生活没生厌离之心,仍然贪恋沉迷在世俗日常生活之中,他是不可能对佛教真正起信的;即使他对佛教很有兴趣,但也只是把佛教当作普通的知识来研究。

 

“只有从行上下功夫,最后才能真正体证到无我之空理。”

一般人总是从理上把握佛教无我之空理,实际上这才是空的,没用的。如果光想打坐求空,没有日常行为上的功夫保证,是永远空不了的。因为我们坐在那里,空呀空呀的,那是“我”在求空。即使在意识境界上有那么一点点自以为是的“空”,可是“我”还整个在那儿。如此求空,不是自欺欺人吗?做不到无我之空,都是假空。一个人如果在日常生活生活中经常想到别人,忘了自己,他不就是经常体证到无我之空了么!

 

“有坚定的道心,就能坚持下去;没有坚定道心,就坚持不下去。实际上,这就是十六字偈的深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修行人,他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己,他会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最细微处,甚至细微到刚刚起心动念,都不放过。就这样,全面地、深入地培养自己的净心净行,月积日累,时机成熟,内心日益轻安,最终得大成就。这些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也很简单,但坚持做下去就不简单,这就需要坚定的道心。

如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日常修行,仅仅是以净化自己的心行为目标,而没有和体证世间万事万物的普通空性联系起来,那么“自净其意”只是小乘成就,因为它只解决自己一个人的问题。所以,我们日常修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时,要和利他的菩萨精神联系起来,像地藏王菩萨那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利他不是简单的做好事,积功德,目的是为了去“我执”,体证自我的空性。通过体证自我的空性,然后体证到“他人”的空性,体证到万物的空性。不执着于“我”,也不执着于“他”,更不执着于物,这就是所谓的“三体轮空”。 

 


浅解佛教中的“四无量心”

◎邹相

据佛经记载:昔日佛陀在世时,曾赐予提婆达多盐汤。因提婆达多好酥腻食物,头痛腹满,受大苦恼,不堪忍受,呻吟时不停称念:“南无佛!南无佛!”当时佛陀正在其住处禅定中,听到提婆达多痛苦的音声,即生慈心,以神通力至其住所,手摩提婆达多头腹,授与盐汤,令其服饮,得到病愈。提婆达多叛佛害佛亦咒佛,佛并未记着这些,反而以德报怨,以慈使其乐,以悲拔其苦,以其病痊而喜。佛不分冤亲而平等救治,这正是佛教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无量心”。

所谓“无量”,顾名思义,即是无限量、无边际、无穷多、无穷大之意。佛陀住世时,不管是对任何一个人、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整个世界的一切有情众生,都以无量心行无量愿:助力他们离苦得乐,获得无量的福报。另外,佛陀还亲证了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的四种禅观,并以此观作为建教的基石,顷尽一己之力以度化众生,从而获得了万民的敬重与供养。这四种禅观,正是我们所说的“四无量心”。

佛陀认为,“四无量心”不仅仅立足于人类善良的情感,更为主要的是,能透过纯善的心性,将情感提升、净化,与空慧结合,乃至把众生所具有的悲智给圆满无碍地凸显出来。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以无量的予乐心、拔苦心、欢喜心和包容心来广度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所以,佛教的“四无量心”不与三乘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共成就,却能大慈以众生之乐为乐,能大悲以众生之苦为苦,能大喜以众生离苦得乐而喜,能大舍而心无所住,运心平等,普度众生。认真品读、体味佛教中的“四无量心”,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对人世间的功德所在,也可以更好地用佛法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与生活。

 

一、爱念一切众生的“慈无量心”

天台智者大师曾说:“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也。”即是说,佛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故名“慈无量心”。其缘起有二:一是一切众生皆父母;二是一切众生对“我”都有恩。所以,“我”首先要希望众生永远都快乐,就像希望自己的父母永远快乐一样。其次,我时时刻刻都要记住感众生恩,就像感父母之恩一样。这就是“慈”的无量,也是受具足戒的佛弟子生的第一大愿:不论是化度,还是发愿,都要清净身、口、意三业,助力于一切众生能够福乐永恒。

佛教以“慈”住于世,不但希望自己的亲人得到快乐,乃至十方一切众生都要得到快乐,还要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地去帮助他们得到快乐,使无量的“慈”通过无量的功德,得到现实的释放,给无量的众生以无穷无尽的快乐。

“慈无量心”主导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人间真情的体现,这也契合了儒家仁慈、博爱的思想情怀。可见,“慈”并不是佛教的独家产物,世间处处都有“慈”,也都有“爱”,就像佛陀说的,人人心中都有佛一样。不论信佛还是不信佛,我们都认同风雨同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善举,从汶川大地震到雅安大地震,我们都能看到来自四面八方(包括寺院僧侣)的善者为灾区奉献爱心,这就是“慈无量”啊!

当然,“慈无量”不仅仅只通过善举来反映,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度,来净化自心。只有心净,方有正信正念,方生慈无量心,方能宽让众生,方能抵御各种诱惑,方能抛却一切私心与杂念,心无挂碍。

 

二、拔除众生一切苦的“悲无量心”

严格地讲,“悲”应该是“慈”的前身,没有“悲”就没有“慈”,“ ”由“悲”生。就如同,没有苦就不存在“拔苦得乐”一样。所以,悲的含义,在于愿一切众生都能解脱八苦,乃至出离八苦的因果轮回。《清净道论》载曰:“他人受苦时,令诸善人的心动为‘悲’;或者拔除杀灭他人之苦为‘悲’。”《大智度论》云:“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修悲心,为除众生中恼觉故。”即是说,佛菩萨感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名“悲无量心”。

佛教倡导佛弟子要悲悯众生所受的人生八苦,并致力于拔除众生的一切苦。菩萨因众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证得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萨看到众生的忧苦,不能激发感同身受的悲心,进而上求下化,拔苦得乐,就无法成就菩提大道。因此,“悲无量心”是佛弟子上弘下化、普度众生的前提和基础。

众所周知,“八苦”对于任何众生而言,无一能够幸免。但就个体而言,修十善业还是行十恶业,决定了一个人是何种因果的趋向。有了大悲心的适时观照,人们就会自觉自愿地修十善业而弃十恶业。当今社会,一些人大悲心沦丧,致使落十恶业者甚众。比如,有些已经富起来的人,心里想的不是如何帮助穷人脱离苦海,而是想尽办法继续掏空穷人的口袋。又比如,一些执法人员仗势欺人,对一些小摊小贩粗暴执法,毫无怜悯之心;等等。类似于这些行为,离悲心无量相去甚远。如果大家都能像地藏菩萨一样,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为训诫,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美。

“非典”肆虐时,小汤山医院的医护人员坚守岗位,一次次与“死亡之神”擦肩;当洪水袭来时,官兵与民众携手,万众一心,誓退“洪魔”;当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时,各地医护人员自告奋勇,希望到疫情一线奋战,成为“最美的逆行者”;等等,这就是“悲无量心”。悲心是需要担当的,一旦大悲心生起,我们就能“铁肩担道义”,不斤斤计较、畏首畏尾,把我们无私的帮助提供给需要的人。每见一个众生远离苦厄,我们的悲心都会增长,内心也会生起欢喜。

 

三、喜众生之所喜的“喜无量心”

《增一阿含》载曰:“当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当除尽。”即是说,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份欢喜心,这样才能消除嫉妒心与嗔恨心。《大智度论》中提到,“乐是在五尘(色、声、香、味、触)中所生的快乐,而喜是在法尘中所生的喜悦。”比如说,怜悯穷人,先施与财宝,是先给他快乐;然后教导他谋生的技能,则是让他在生活中心生欢喜。所以,乐是表相于色,喜是深层感受。就如《大智度论》所说:“初得乐时名乐;欢心内发,乐相外现,歌舞踊跃,是名喜。初服药时,是名乐;药发遍身,是名喜。”佛菩萨们见到众生离苦得乐,欢喜心油然而生,这就是喜众生之所喜的“喜无量心”。

喜无量心的前提是不嫉妒他人,不虚作自己,不与人争功、争名、争利。这才能在日常的修行生活中,随喜一切众生之喜。否则,心中无喜感,无量之喜就会被伪喜、假喜“注水”。尘世中,许多凡夫虽不逆“喜”字,但因缺乏真正的慈悲心,所以充其量只会在与自己利益不相冲突的前提下,随自己所喜而喜,而视众生之喜“无动于衷”。若众生之喜影响到自身利益,则迅速变成偏见、不快、嫉妒、嗔怒、忿恨,甚至伺机搅坏他人之喜。这与佛教中提到的“喜无量心”相去甚远,还需要进一步修行、提升!

佛教讲的“喜无量心”,是对遍法界、虚空的一切众生都平等慈爱。这种心量在我们的尘世间,有着积极的意义。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与众乐,“见人乐而己乐”,则能放下一切恩怨情仇,一身轻安。保持一份喜无量心,不仅能让我们自在怡然,达到心宽体健的境地,还能让我们荡涤心灵、陶冶情操,寻得自性的常乐。

 

四、放下一切贪恋与妄想的“舍无量心”

“舍无量心”,究其本意,就是舍弃妄念、放下我执,愿以菩萨情怀,为一切众生带来平等与喜乐。《阿达磨大婆沙论》载曰:“舍无量,以无贪善根为自性,对治贪故。……忘怀平等是舍相。谓菩萨于所缘众生,无憎爱心,名之为舍;复念一切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无嗔、无恨、无怨、无恼,故名“舍无量心。”即是说,佛菩萨眼中的众生是无有亲疏、远近的,所以慈悲是无所谓爱与憎的,更不能受嗔恨怨敌、偏爱亲系所羁绊。否则,无量心就难免出现偏颇。

我们讲过慈、悲、喜无量心,这些固然都能使众生得到福乐,但“三无量”依旧不够完整。行慈心时,却度不了众生的贪着心;行悲心时,又容易让人生忧愁心;行喜心时,却见世上可喜之事确实有限。因此,佛陀告诉我们:需要用舍心来去除一切分别、妄想与执着,并令一切众生都能以平等心进入菩提大道上。如是,“四无量心”才能算完整。

“舍”是一种善的行为,“无量舍”则是至上的境界。俗话说:“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佛教倡导“舍无量心”,不是要求我们做有条件的“舍”,而是要求我们放下一切贪恋与妄想,不执着于“得”。若想达到此般境界,非得精进修行不可。尘世中的一些凡夫,被无名妄想所扰,被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所扰,被形形色色的诱惑所障,“舍”对于追名逐利的他们而言,充其量只是一种“本钱”,若无利可图,便难求其“舍”,就更别提什么“舍”心无量了!

其实,生命是平等无差别的,每个人也都是平等的。正是因为舍心的落差,才有了生存环境的不平等。假如世间所有的人都能发“舍无量心”,把别人看成自己,把自己看成别人,以一颗平常心应对一切人与事,就能达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自在境地。

以上是后学对佛教“四无量心”的一些浅解,只因学识尚浅,所解所悟难免有其局限性。不过,从上述的浅解中,我们也能从中领略到佛教将慈、悲、喜、舍融为一体的、教化众生的大智慧。《大智度论》云:“慈是真无量,慈为如王,余三随从如人民。”由悲心而生慈心,因慈心而生欢喜心,因欢喜心而生大舍心,环环相扣,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慈、悲、喜、舍是我们的心依止、安住的所在,也是我们依法修行、证得般若的根本法门。

(作者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直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作协副秘书长、郑州市作协理事、《禅露》执行主编。先后出版《禅心乡韵》《拈花微笑》《且听风吟》《素心若荷》《守园往事》等多部著作。)

 


来鹿堂本《少林寺拳棍刀枪谱》文本考证及其价值

【河南】李远伟

 

在少林武术文献典籍中,关于“拳棍刀枪谱”类的文献主要有《少林寺拳棍刀枪谱》《少林拳棒枪刀谱》《少林寺拳经》等版本。其中,来鹿堂刻本《少林寺拳棍刀枪谱》为四卷四册,但广为流布的只有前三卷,被《中国古典武艺珍本丛编》收录。随着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明清少林武术古籍珍本校释》研究的展开,首次在大连图书馆发现来鹿堂刻本《少林寺拳棍刀枪谱》四卷本。据此,以发现的四卷本为研究对象,对刻本背景、作者、序跋内容、注解文字以及拳械内容方法进行论述,进而对刻本的文献价值进行初步界定,希望能对少林武术文化寻根溯源、弘扬和发展少林武术文化有所裨益。

一、大连来鹿堂本《少林寺拳棍刀枪谱》文本考证

大连来鹿堂本《少林寺拳棍刀枪谱》现存大连图书馆古籍部,书名叶“少林寺拳棍刀枪谱”两竖排居中,右侧印有“咸丰六年季春重”(同镌)字样,左侧印有“秘本不易得得者珍之”和“安康来鹿堂梓行”字样。内框高20.4厘米,宽15厘米,四卷单独成册。每册书签处撰写书名、卷号和每册名称。护叶和第一页正文天头处上钤有“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图书印”朱文印章和“昭.5.4.19”(1930)紫文印章。正文中每页耳子下书脑处标有“少林寺拳棍刀枪谱”、卷号和“来鹿堂”。

来鹿堂为晚清陕西省安康市雕版印刷作坊,成立于道光十七年(1837)。来鹿堂创建人张鹏飞(1784-1857),字扶九,号补山,陕西安康新城人,“张鹏飞集拔贡、孝廉方正、举人之功名于一身”。张鹏飞给后世留下八十多种、二百多部、五千多册刻本书籍,《少林寺拳棍刀枪谱》也居其中。该本于咸丰六年(1856)出版,内容包括《拳谱》《棍谱》《刀谱》《枪谱》以及相对零星的洗药方、骨髓补、舒筋法。

从钤有的印章可知,此刻本为1930年由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收藏。随着抗日战争胜利、日本侵略者投降,19477月满铁日籍人员撤离满洲,其在华侵略机构全部为中国政府接管,此书后转藏于旅大港图书馆(今大连图书馆)。从书名叶标注的重刻时间判断,此本应在咸丰六年(1856)以前已经开始流行于市。

二、大连来鹿堂本《少林寺拳棍刀枪谱》序文考证

序跋是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序跋文字可以包含文献的版本、年代、作者生平、写作经过、序跋人的姓名,文献的社会价值等信息。是我们鉴定文献版本、辨别真伪以及进行文献评价的重要参照依据。大连来鹿堂本《少林寺拳棍刀枪谱》部分序文如下——

“拳勇虽小技乎?上可为公侯之干城,下可为身家之保障;以及轮四海,行李九州。……我艺祖西自峨眉,飞锡中岳,海内豪杰仗剑来游者万计,僧庐至不能容也。……是为序。时绍兴四年仲春上瀚少林主人谨识。”

从上文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信息:一是从序文中第一人称称谓可以判断这是版本作者“少林主人”的一篇自序,时间为“绍兴四年”(1134);二是少林武术“艺祖西自峨眉,飞锡中岳”;三是描绘出当时少林寺习武盛况“海内豪杰仗剑来游者万计,僧庐至不能容也”,以及少林寺“卷帙浩繁”的藏书状况。

从上述三个方面可知,传统武术技术发展而言,其技击动作元素萌芽于人与人斗和人与兽斗,这和世界上其他民族技击之术是相同的。随着私斗规模逐渐扩大,这些击刺之法同军事器械改良创新一样,成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因对功能价值的追求不同,出现了军旅武术技术和民间武术技术的分流,随着明清时期军事战争火器的大量应用而至两项武术技术融合发展,在同一地缘、同一文化母体和同一人文载体下最终形成技术体系成熟的拳种流派。因此,少林武术与其他拳种流派技击动作元素相同,同源于传统武术母体,属于不能分割独立的子系统。

促成少林武术子系统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保家护院需要为少林武术的形成外部条件因素。随着佛教东传兴盛,僧侣由原来的乞食、不允许劳作,逐渐转变成为拥有大量田产的封建地主,土地成为寺院的经济命脉。据温玉成《少林访古》记载,隋朝时的少林寺寺院土地面积约为100顷,为了保护土地等私有财产,武术逐渐受到重视。于是,外聘教员或选拔会武僧人进行传武,开始禅修之余兼习武术的活动。其次,少林僧人“定乱策勋真证果,包邦靖世即传灯”积极入世参与国家军事活动,为少林武术对外交流学习,特别是少林武术重技击实战技法奠定了基础。据《予乘时小录》《云间杂志》以及顾炎武《海寇仪》均详细记载了少林僧兵参与抗倭的军事活动,“可以肯定的是,少林寺僧兵曾有数十人赴江浙沿海抗倭。他们多数牺牲于战场,也有少数人返回了少林寺”。其三,军事将领俞大猷选拔宗擎、普从随军授艺,以及清时期教派密门武林义士逃遁少林寺的赠艺活动,也为少林武术实战技法,以及繁多的套路形成提供了可能。

三、大连来鹿堂本《少林寺拳棍刀枪谱》内容考证

(一)《拳法》

《拳法》由《拳谱》和《拳势图说》两部分内容组成,《拳谱》属拳法理论内容,包括《拳法摘要》一篇和《少林拳法歌》二则和《拿法》一则,《拳势图说》属拳法技术内容,包括二十五幅拳势图及拳法歌诀。

《拳法摘要》:“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艺高人胆大,信不诬矣。由此入门,何虑不浮淮泗而达河哉!”摘要内容与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开篇内容基本相同,多出最后一句“由此入门,何虑不浮淮泗而达河哉”。拿法一则为“拿法内性八法工夫”撮、拿、勾、砑、压提、拔橙、、拐。《少林拳法歌》二则,一则为“少林十八式”,一则“少林三十八式”,两则共五十六式。

《拳势图说》有懒扎衣势、金鸡独立势、探马势等二十五个动作,前二十四式动作与《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三十二式拳法图示相同,唯顺序有所调整。关于创编“拳法三十二势”之目的,戚继光在《拳经捷要》篇中谈到两点,一是艺出同源,古今全家、流派众多,然“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二是“其拳也,为武艺之源。而《拳势图说》引用《拳经捷要》这一事实,足以说明少林武术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吸收融合。

(二)《棍法》

《棍法》也由《棍谱》和《棍势图说》两部分内容组成,《棍谱》属棍法理论内容,由《棍法歌》六首(分别为棍法简明、七言棍法歌、五言棍法歌、四言棍法歌、棍法总决、棍学一贯),步法二则,拍位图三幅和棍图、棍解各一幅。《棍势图说》属于棍法技术内容,包括二十九幅棍势图及棍法歌诀。

《棍谱》内容均引自《纪效新书·短兵长用说》,《棍势图说》有十六势动作引自戚继光此部分内容,而戚氏“短兵常用说”源自俞大猷《剑经》,这恰恰与俞大猷赠艺少林寺互相印证。俞大猷棍法注重实战技法,其在《剑经》中记载,“一打一揭,遍身着力,步步前进,天下无敌”,风格特点更趋向于军旅武术技术。其在嘉靖辛巳岁奉命南征取道少林寺观看少林棍术表演时与住持小山上人感叹:“此寺以剑技明天下,乃传久而讹,真诀皆失矣!……即择僧之年少有勇寺二人,一名宗擎,一名普从随往南征,三载之间谆谆示之,皆得其真诀。”后二僧返回少林寺,“普从已化为异物,惟宗擎归以真诀广传寺僧,得其法者亦多也”。因此,足见《少林寺拳棍刀枪谱》中的《棍法》与俞大猷《剑经》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三)《刀法》

《刀法》由《刀法指南》《刀法七补》《刀图》《刀解》和《刀势图说》六部分组成,其中前五部分内容应属于理论部分的“刀谱”内容,而《刀势图说》属于刀法技术内容。

《刀法指南》主要阐述了刀法实战过程中,在于隐蔽出其不意,刀手合一不泥成法。《刀法七补》引自《纪效新书·短兵常用说》中的刀法实战部分内容,顺序有所调整。《刀势图说》共有21幅刀势图和刀法歌诀,其中前七势引自《纪效新书·藤牌总说篇》。戚氏“藤牌总说篇”强调是持盾牌放手与持刀配合进攻的军旅武术实战方法,《刀势图说》则是绘图时略去左手持盾的动作,戚氏“滚牌势”因技法要求“刀、牌”相继攻进而未被采用。其余十四势刀法,与戚氏“辛丑刀法”刀势相近。

(四)《枪法》

《枪法》由《枪法总论》《八母枪起手》《六合枪法》《枪有三件大病》《枪法要言》《制枪法》《枪图》《枪解》和《习法》组成。其中《习法》属枪法技术内容,共三十一幅枪势图及歌诀,除《习法》中拗步退势、中平势、闭门伏虎势、钩开势、架上势、闸下势,有二十四势引自《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枪法理论部分内容均引自《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大连来鹿堂本《少林寺拳棍刀枪谱》拳械部分内容转引自《纪效新书》和《剑经》,但拳势歌诀和器械歌诀详细说明了动作方法、适用时宜等,这也是一个重要突破。

四、大连来鹿堂本《少林寺拳棍刀枪谱》的文献价值

作为一种文字记录载体,大连来鹿堂刻《少林寺拳棍刀枪谱》四卷本内容丰富,包含了拳、棍、刀、枪、方剂等重要的明清少林武术文献资料,与《少林拳棒枪刀谱》《少林寺拳经》《易筋经》等文本共同构成了庞大的少林武术文献体系。

(一)填补了来鹿堂刻本《少林寺拳棍刀枪谱》三卷残本的空白

一直以来,来鹿堂刻本《少林寺拳棍刀枪谱》只有拳法、棍法、刀法三卷存世,缺少枪法内容,人们对该刻本枪法的研究一直找不到基础资料,枪势动作、技法特点以及枪法的传承关系也就无从谈起,关于该刻本文本个体研究的也就无法开展。另外,由于残本缺少枪法部分,也不利于该刻本与少林寺其他拳械刻本的横向全面比较研究。而大连图书馆藏来鹿堂刻本《少林寺拳棍刀枪谱》四卷本的发现,无疑填补了来鹿堂刻本只有三卷残本流布坊间的空白,有利于少林武术文献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二)还原了少林武术的传承沿袭脉络

少林武术,作为传统武术大厦中的著名“场景建筑”,从发轫到享誉武林,总和历史中的伟大人物和光怪陆离的佛教故事发生关系,借以向世人阐明其技出不二、源流正宗的伟大。诸如少林寺僧助唐演绎而成了“十三棍僧救唐王”;而大乘佛教中国阐宗的始祖达摩演绎成了少林武术的祖师,以至于造成近代“拳莫不出达摩”等众多托伪现象;少林棍法为“艺中魁首”,而其则托伪为紧那罗王传少林僧人,等等。这些虚构的伟大人物和佛教故事不断地以讹传讹,使得少林武术的真实面貌越来越模糊缥缈。通过对来鹿堂《少林寺拳棍刀枪谱》刻本内容分析可知,少林武术于明清形成重要的拳种流派,与明清时代背景、传统武术、军旅武术都有着重要关系。

(三)有助于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

传统武术源于生存需要、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成长为攻防技术属性和传统文化属性双元并存的特色民族体育形式,其中拳理、技理、武术道德规范属于文化属性层面,而拳种器物、术法则属于技术属性层面,我们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也是基于两个属性层面而进行的文化自觉行为。近代以来,由于我们对传统武术本体的认知不足,以及传统武术为适应竞技化需求而进行的规则引导作用,以至传统武术文化逐渐断章取义、传统武术攻防技术逐渐被丢弃,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距离我们越来越远。通过对来鹿堂《少林寺拳棍刀枪谱》刻本背景、作者、序文、注解文字以及拳械内容研究,能够使我们熟悉明清时期拳种流派的技术方法特点,还原少林武术原貌。

(本文有删节。作者系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学。)

 


明清少林武术文献演化考 ——以文献图象学为路径

【河南】杨强 田文林

 

近年来与明清少林武术文献相关的研究有《明清武术论著概述与主要成就研究》《武术古籍整理与研究》《近百年少林武术研究述论》《三种稀见清代少林武术文献的介绍与述评》《论明清少林武术文献》等,但上述研究普遍忽视了文献中图像的作用。如周伟良对明清少林武术文献的研究考镜源流,用功深厚,但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在方法上着重于文字资料的辨析,而没有考究其中图像赋有的自身学术意义。

早在20世纪初,德国汉堡学者瓦尔堡将视觉图像收集起来创建“可视的历史记忆库”,其解读图像的方法,后世称为“图像学”。“图像学转向”认为,图像有其独特的文献证据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图像选择体现出图像作者的视点。同样,武术文献的研究,也可借鉴图像学理论方法,由此推进明清少林武术文献的深入研究。

一、少林武术文献源头追溯:明末兵书与类书

明代戚继光编著的《纪效新书》存世有18卷本和14卷本,为我国兵学史上的名著,也是对明以后中国军旅与民间武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经典著作。《论明清少林武术文献》《三种稀见清代少林武术文献的介绍与评述》等文对近年来发现的清代少林武术文献进行了考证,发现这些冠以“少林”或“少林寺”的武术典籍与《纪效新书》有明显的文献渊源,大而论之,此结论并无问题,但是从武术文献的传承脉络而言,却不一定都是直接抄自《纪效新书》。明万历己酉年(1609),王圻、王思义编纂的类书《三才图会》出版,其“人事七卷”抄录了《纪效新书》的“拳棍刀枪”等资料,但顺序和名称与原文有所差别;茅元仪编著的《武备志》成书于明代万历四十七年(1619),天启元年(1621)刻成,其第87卷到91卷较为忠实地保存《纪效新书》中“拳棍刀枪”资料。《三才图会》“不仅是图谱类书之冠,更是中国版画史、艺术史、科技史名著。此书远播海外,韩、日、美等国多有收藏。此书共有插图表格6125幅,数量巨大,形式多样,内容繁复,堪称图海。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采撷多达近七百处,日本寺岛良安《和汉三才图会》则为仿作,可见《三才图会》影响极为深远。”《武备志》“成书过程中,参考了两千多种著作,时间跨度上从春秋战国到明中晚期。所录图书很多已经亡佚或不再出版,对珍贵历史资料的保存有重要意义。”“日本曾于宽文四年(清康熙三年,1664)覆刻,清道光年间有重刻本。”出版史上如此重要的《三才图会》《武备志》,对于保存和传播《纪效新书》中武术史料,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

《纪效新书》14卷本删掉了18卷本《拳经捷要篇》的序言及“拳经三十二势”,只保留《长兵短用说篇》《藤牌总说篇》《短兵常用说》当中的枪法、棍法等内容。“拳经三十二势”随着《三才图会》《武备志》的转录,加之18卷本《纪效新书》本身的传世,其在明清时期武术文献中屡见不鲜。随着时间的流逝,“拳经三十二势”也发生了变化。就目前发现的文献而言,约在清代咸丰同治时期的抄本《少林寺拳经》中,“拳经三十二势”被分解为大、小红拳、天罡拳等不同套路。这种拳法的演变并不是孤立现象,在前述清代少林武术文献中,同样可上溯到《纪效新书》中的棍法、枪法、刀法等器械套路在文献中是否也如拳法般发生了变化,通过纯文本研究可窥得一斑。

二、纯文本研究成果与局限

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李盛铎本《少林拳棍刀枪谱》、大连图书馆藏来鹿堂本《少林寺拳棍刀枪谱》等清代少林武术文献的棍法研究为例,《三种稀见清代少林武术文献的介绍与评述》对李盛铎本第二卷“棍法图二十八势”、鹿堂本“二十九势棍法”的招势名称、数量和《纪效新书》18卷本做了比较。18卷本《纪效新书》与14卷本仅有“大顿势”与“大剪势”的差别。

《武备志》的“十四势棍法”出自14卷本《纪效新书》,李盛铎本的“二十八势棍法”中有14卷本《纪效新书》“大剪势”无18卷本“大顿势”,来鹿堂本“二十九势棍法”则有18卷本《纪效新书》的“大顿势”而无14卷本的“大剪势”。《三才图会》对《纪效新书》的“十四势棍法”有较大改动,而《少林寺拳经》明显是抄自《三才图会》。

从《纪效新书》开始,到清代“少林拳棍刀枪谱”的形成,这个过程中间有《三才图会》《武备志》等类书的“接力”或“过渡”,显然并不都是直接抄自《纪效新书》但是这种基于纯文本的研究结果仍失之笼统。如要突破纯文本研究的局限,深入解读《纪效新书》在后世流传中的变化或“创新”,则需要运用图文结合的图像学范式分析。

三、图像学路径下的明清少林武术文献研究

(一)按图索骥:名异而实同的招势考证

1、棍法“大剪势”实为“大顿势”

明万历十二年(1584),戚继光在18卷本《纪效新书》基础上,修订完成了14卷本《纪效新书》。此后,明万历己酉年(1609)版《三才图会》、天启元年(1621)版《武备志》都收录了《纪效新书》当中的武术内容。

18卷本《纪效新书》十四势棍法中有“大顿势”,“顿”字在《剑经》中解释为“脚去手去”,李良根解释为“大顿势”为“弓步下挡棍”,属于防守型棍法。仅从名称来看,14卷本则无此“大顿势”,而从图像上对比,14卷本“大剪势”与18卷本“大顿势”一样。且两幅图中人物的步法与持棍动作完全一致,符合“弓步下挡棍”的特征,只是在人物的胡须、幞头等细节上略有差别。据图可以判断,18卷本中“大顿势”在14卷本中改为“大剪势”。“剪,棍法名。两棍相交如剪刀状,故名。”持棍二人均为顺步出棍,两棍前部相互交碰,符合“小剪势”特点,而“大剪势”的含义是“在两棍相对时,以棍身中段相交的棍法,称为大剪”。因此改为“大剪势”似乎有些牵强,明万历己酉年(1609)版《三才图会》中此图注为“大当势”,天启元年(1621)版《武备志》则与14卷本《纪效新书》同注为“大剪势”。

2、混淆的“小当势”“大当势”

约成书于清代同治年间的《少林寺拳经》,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原书分“元、亨、利、贞”四卷,记载了拳法、棍法、刀法、枪法等内容。《棍法图》记载了从“大当势”到“扁身中拦势”共14势。对比《纪效新书》的14势棍法图,《纪效新书》无“小当势”,《少林寺拳经》则缺“大顿势”。按图索骥,《少林寺拳经》“大当势”应是《纪效新书》的“大顿势”,“小当势”应是“大当势”。《少林寺拳经》14势棍法图与《纪效新书》原文完全不同,反而与《三才图会》的棍法名称、顺序完全相同,因此《三才图会》当是《少林寺拳经》棍法部分的祖本。

(二)追根溯源:“二十八(九)势棍法”探源

由于纯文本研究无法说清超出《纪效新书》“十四势棍法”以外的招势来源,辅之以图像,会发现来鹿堂本《少林寺拳棍刀枪谱》的“大顿势”图是单人持棍,不同于18卷本《纪效新书》“大顿势”图的双人对练。而来鹿堂本第十五势“埋蛇势”注解为“此御敌大顿之势也。其用法全在豁挑”。这就从文本上说明“埋蛇势”与“大顿势”应为对练动作,再把“埋蛇势”与“大顿势”图合二为一,达到两棍向交的程度,正好与《纪效新书》18卷本的“大顿势”双人对练原图动作一致,唯有服饰和人物相貌之别。

来鹿堂本“二十九势棍法”中前十四势与18卷本《纪效新书》棍法名称完全相同。后十五势棍法名称不见于《纪效新书》,除了最后一个“单撒手势”,其余的重新排列组合,如“扁身中拦势、指路势”可还原为《纪效新书》“扁身中拦势”,“大当势、知敌认手势”可还原成《纪效新书》“大当势”,以此类推,18卷《纪效新书》十四势棍法跃然纸上。来鹿堂本的棍法实际是把18卷本《纪效新书》的双人对练棍图拆分,分别独立成图、命名。其拆分的规律是把双人对练图中右边人物以原招势命名,图左人物配以新招势名称,并把脱胎于《纪效新书》原图左侧的“新”招势阐释为破解原图右侧“老”招势的“御敌之势”,如“指路势”是“御敌扁身中拦势”,“知敌认手势”是御敌“大当势”等等。

受此启发,李盛铎本中“大剪势”也应有对练之图,该本中“指当势”是新出现的名称,且紧随“大剪势”,二者如合为一幅图,正好与《纪效新书》14卷本、《武备志》当中的“大剪势”图吻合。

同来鹿堂本一样,李盛铎本的“棍法图二十八势”实质是把“十四势棍法”中的左右双人持棍对练图拆成了二十八势。李盛铎本的“大剪势”“指当势”合起来就是14卷本《纪效新书》或《武备志》中的“大剪势”,后面都是如此还原即可成为原本中的一势。从图中人物服饰和容貌来看,李盛铎本棍图中“大剪势”“指当势”中人物形象与《武备志》基本一致,其它的配图也是如此。因此可以断言,李盛铎本依据的祖本当是《武备志》。

四、文献图像学路径研究的意义

一是考镜源流,厘定版本形成。对清代“少林拳棍刀枪谱”系列版本的考证,可以笼统地说是源自《纪效新书》,但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多。明清时期武术文献在辗转传抄的过程中,出于种种原因,招势名称发生改变。只有以图像为参照,根据技术动作特点,图文互参,才可以确定版本渊源。如晚清时期的《少林寺拳经》,其拳法歌在明末兵书《新镌武经标题争议》及民间日用类书中都有出现,棍法部分明显与《三才图会》高度吻合。

二是相互比较,甄别文献价值。国图藏本《少林寺拳经》,其拳法歌诀、拳法图与明末原貌相比,不仅文字错讹,更有文图不搭配的严重问题,例如“滚地火龙”“懒摺衣”“大当势”“小当势”等配图错误。棍法图等以《三才图会》为蓝本,而《三才图会》本身对《纪效新书》拳法、棍法等记载顺序颠倒、改动招势名称,因此对《少林寺拳经》武术文献价值需要审慎判断。这就对武术文献研究提出了警示,要学会甄别文献价值。

三是以图证史,可补文字不足。无论是明代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阐宗》,还是清代“少林拳棍刀枪谱”系列,名为少林,却罕见僧人装束。《少林棍法阐宗》中配图除了紧那罗王像,棍法套路配图均不是僧人装束。《少林棍法阐宗》练功图像是戴幞头、赤裸上身、下穿练功裤;如武术研究院藏《少林拳棒枪刀谱》图中有的是汉族男性日常服饰,有的是汉族士兵服饰,总归都是世俗图像,与佛教僧侣形象无关。联想到俞大猷所述传棍法于少林、少林棍法起源的“紧那罗王”传说,少林棍法来源于寺外的隐喻,至少反映了在明末,人们对于少林武术的态度并未奉若神明。从明末《纪效新书》到清代中晚期的《少林寺拳经》,完成了“少林武术”文献体系的构建,但这些文献配图仍未见僧人装束,也没有随着清代“剃发令”更改配图的人物形象,究竟是参考明代文献配图的习惯使然,还是隐含反抗清朝统治的隐喻,留待更多的资料发现后再讨论。

(本文有删节。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学。)

 


师父是我心中的佛

◎释延宗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父是传道受业、解除疑惑的人。万善从师学,修行之门,有的人走了一生也没能走进去,而我的师父——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带领我入了这个门。

我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淳朴的农民。1998年,当时我的表兄在少林寺出家修行,有一次,他回家时对我讲:“你如果不想上学的话,就到少林寺习武吧,到时也可以和我在一起做点事……”后来,我真的如他所说,选择了去少林寺,跟着一位武僧练武。1999年的春节,我没回老家,而是在少林寺过的年。

在少林寺时,我经常看到师父忙碌的样子,他也经常看到我,却很少顾得上跟我说话。而我呢,当时对出家的生活并不了解,只知道有一大堆戒律要遵守。因为需要进一步学习各种理论知识,我离开了少林寺,在登封的一家武校学习,2001年毕业。因为我的成绩相对比较优秀,被少林寺选入武僧团,一边继续练功,一边当教练。2003年,我去师父那里求授沙弥戒,师父欢喜应允,并为我取法名“延宗”。我记得师父给我起法名时,对我说:“宗门教下你都要学习,延宗这个名字好!”师父的这一句开示,让我一直铭记于心,在修行上不敢有任何懈怠。

《杂阿含经》云:“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很多时候,因缘是不可思议的。2005年,因机缘巧合,我在征得师父应允后,到杭州佛学院读大专,并于2007年考入中国佛学院本科班。就在我到杭州佛学院读书的当年,有幸参加海峡两岸音乐会,当时台湾那边由星云大师带队。在目睹两岸僧侣共同演奏佛乐时,我的心里受到巨大的震撼,被他们的威仪所吸引,更加迫切地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僧人。我把内心真实的想法告诉师父,他慈爱地说:“出家是一种福报,也是一种坚守,按你的真实想法来吧!”2006年,雪窦寺传授三坛大戒,我与少林寺延芷法师一起受具足戒。得知这个消息后,师父他老人家非常欢喜,叮嘱我一定要“依教奉行,慧行俱进”,争取“击大法鼓,鸣大法螺”。我心里暗暗发愿,一定要为佛法的弘扬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在杭州佛学院上学期间,有一天,我拜读了师父的《禅露集》,其中有一段记载他1996年去香港拜访觉光法师、去泰国中华寺拜访仁德法师、到印度朝拜佛教四大圣地。看到师父起早摸黑、披星戴月、不辞辛劳的参访,我当时就觉得如果没有对佛教的那份热情、对少林寺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他不可能会有如此坚固的道心!后来,我在和师父的谈话中得知,他参访那些地方并拜访诸位大德,是为了探寻少林寺接下来的路该何去何从、中国佛教的路何去何从。原来如此!

为了历练我,师父一直给我寻找合适的机会。如在2008年的一天,师父到天津盘山北少林寺考察指导工作,便给我打电话,让我过去。我当时在北京中国佛学院上学,接到师父的电话,很快就赶过去了。原来,师父是让我当侍者,协助处理一些事务,让我增长见识。师父是全国人大代表,经常到北京开会,多次安排我在他的身边,跟他一起吃饭、聊天。在接待来访者时,师父让我做些服务,说是服务,实际上是想让我见见世面。2009年,少林寺举办“机锋辨禅”活动,师父特地给我打电话说:“你一直在佛学院上学,光是书本上的知识还不够,还得学以致用。这次寺院的‘机锋辨禅’活动,你也回来参加吧,正好可以检验所学!”我回去参加了这次的活动,虽然没有获奖,但觉得身心得到了很大的益处。这些,都是师父爱护徒儿、关心徒儿的点滴明证啊!

2011年,我从中国佛学院毕业后,师父让我回寺里做些事。我记得当时正好赶上“首届少林文化遗产体验营”开班,师父让我担任讲师,主要讲解佛教文化常识、礼仪、仪轨等,并让我领队带大家“重走达摩路”。每次,我都带着来自社会各界的企业家、文化名流等,从少林寺山门开始,三步一拜,直至达摩洞前。师父曾对我说:“佛法自恭敬中求,多一分恭敬,多一分受益!”经过这么多年的佛法熏修,我深知师父的这一句话举足轻重、真实不虚!师父还让我担任少林文化学院的讲师,讲授《沙弥律仪》《少林史话》等内容。在少林寺举办的多次活动中,师父几次让我负责接待工作或是担任主持人,目的就是好好历练我,提升我的综合素养。这份恩情,我一直铭记于心!

2013年的下半年,对我而言,应该是人生中遭遇的最大的业障。当时,我突然觉得人的一生需要有所成就,想通过一些渠道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因为当时的心智不够成熟而导致一系列的障碍与“魔障”,让我的人生跌入谷底,一度只身离开寺院,准备浪迹天涯。师父得知情况后,让师兄弟给我联系,让我回寺院好好修行、反省。想着师父为法忘躯、昼夜辛劳的场景,我忍不住失声痛哭。回到寺院,痛定思痛后,我开始返观内照,觉得一切的根源都在于自己的心不静、不净,应该好好洗涤这颗心才对。我回寺后深深反省,把自己的所悟,如“修行人要直面无常,坚定道心”“心安即是幸福”“一门深入,悲智双运,慧行俱进才是修行人的行愿”等形成文字,以短信的形式发给师父,他给我回了两个字:“才醒!”看到这两个字,我百感交集,眼泪再次夺眶而出……那天,我决定去师父那里好好忏悔一番。在少林寺西院,远远地看到师父时,我鼻子一酸,“扑通”一声跪了下去,然后一步一跪拜,直至师父的跟前。我用双手抚摸师父的双脚,把额头贴在鞋面上,心里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没说出来。师父把我扶起来,慈爱地对我说:“别再纠结了,每个人都有他的过人之处,不是师父没有用你,而是你还需要磨砺!我们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不可有贡高我慢之心;我们参学修行,不可有懈怠自大之意。如是,则幸福如影相随。做人不要执着,执着就苦,就起烦恼。学佛之人一定要深信因果、不昧因果,才能认识到生命的无常与变化……”听完师父的一番教诲,我觉得自己需要做的事太多了,以后一定更加勤勉、精进不怠!

没过多久,师父又安排我到杭州参加“全国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后来得知,河南省参会的名额只有一个,而师父他老人家却把这个名额给了我。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少林寺能派文化代表团前往非洲马里、科特迪瓦等国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师父委派我带团前往。当时非洲不少国家出现艾博拉病毒肆虐、内战冲突等情况,我牢记师父的嘱托,心中毫无畏惧,发愿一定要将这个任务完成好。经过为期40余天的文化交流,我们将少林文化中的平等、圆融、和平、包容等理念,传递给非洲多个国家的民众,并现场教授他们少林养生功法,所到之处皆好评如潮。回国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战略规划助理总干事汉斯·道维勒博士代表该组织,专门给我们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提到:“我所有的同事,包括巴黎总部和驻阿比让和巴马科办公室的同事,都高度赞扬少林寺传播和平文化的方式,这样特别的教育方法被科特迪瓦和马里的青年们非常愉快地接受。”记得我回寺之后,就去向师父汇报相关工作,师父当时问我:“在非洲时害不害怕?想不想家?”我毫不犹豫地回到:“不害怕,就是一出门就想师父您了!”师父当时停顿了一下,欲言又止,我清楚地看到,他的眼睛里也闪烁着泪花儿。他是如此地关心、在乎、呵护他的徒儿啊!

《大宝积经》云:“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师父一直告诫我,出家修行一定不能懈怠,要“提起神,再加一把火”,坚持勇猛精进、永不放逸,才能在修行之路上有所成就。2015年至今,我受恩师委派,一直在郑州观音堂。这是一座清代初期兴建的小庙,在当地却非常有影响力。我刚来的时候,只有一个空荡荡的大殿和两侧的寮房,所有配套设施都没有。带着恩师的嘱托和教诲,我很快购置了各种法器、物品,添置了配套设施,把自己多年的一点积蓄消耗殆尽。随后,我又组织举办了大殿开光庆典、放生法会、七日诵经等多种活动及法务,将观音堂逐步打造成为当地信众的心灵栖息地。同时,我还多次策划、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地弘传少林文化。如,我曾策划“北大国学班参访印度”活动,在为期半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一起重走了佛陀的圣迹。在路上,我多次跟大家分享师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赴印度朝拜、行化的种种嘉言懿行。

我的成长和提升,一直离不开恩师的慈悲爱护与悉心栽培。最近几年,师父曾让我参与“首届少林无遮大会之‘机锋辨禅·王者归来’”活动的协调工作、担任第八届“中国佛医高峰论坛”的主持人、推荐我参加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中国佛教讲经法师高级研修班”。可以说,我现在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离不开师父的悉心教诲与培养。师父不管有多忙、有多累,都会到少林寺禅堂里坐上几支香;每年少林寺的考功,师父都会拿出平时的供养,分给成绩优异者,以鼓励他们在修行道路上继续勇猛精进;等等。其实,师父所做的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少林寺的传统不能变、宗风不能变、传承不能变。师父对每一位徒弟都是慈悲的、关爱的,我们都能感觉得到。在恩师的言传身教下,我觉得自己也在不断地成长与进步,更加坚守对佛教的信仰,保持心中的平和与正念。

在我心里,师父的智慧与担当、慈悲与包容,是我一生修行的榜样和方向。佛不在别处,师父就是我心中的佛!

(作者系少林寺下院——郑州观音堂住持。先后就读于杭州佛学院、中国佛学院、河南大学,曾多次担任少林问禅、少林学研讨会等大型活动的主持人。书法、文学作品散见于部分报刊、网络。)

 


吉祥如意抄经去

【海南】段万义

夜,在周遭繁芜过后慢慢静了,静得只剩下佛音萦绕心间。手捧经书,慈佛渐渐向我靠近。不知何时,未晓何缘,我已入佛堂,毫无离意,竟抄起经文来。

双腿盘坐于低案前,仿佛穿越到了旧时的私塾年代。烛光映红、香烟袅袅,净手展纸,对照经文,提笔慎书。多年不写毛笔小楷,所幸渐次找回感觉。此时,忆想起少年时书法家父亲长久的言传身教。倘若没有那段特殊时光,恐怕现在只有愧对慈佛。由此,对父亲的感激愈加深刻与强烈。

慈佛示前,我心恭敬。一笔一画,一字一句,不可随意和造次,既遵中国书法法则,又循佛教旨意。书写文字只能怡情养性,而理解经文则是对佛经之尊重,传承久远的佛经不仅语言优美雅致,而且富含哲理智慧。抄经,即是与智者对话。亲近智者,与智者交,学习智者,是为最吉祥。

原本以为佛经较为空灵,离现实较遥远,抄经之后真正觉悟:佛经其实都乃思想上的大彻大悟,实践经验的总结,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确确实实起到了极大指导作用。《吉祥经》中所及从业、住宿、社交、克己、修行等诸多方面,正是佛陀提出的多种修持,能够为我们的生命带来无上吉祥。同时,依此身体力行,不靠祈愿或等待,方可得到最大的安稳和幸福。如此说来,平时我们要多生善念、多做善事、包容和理解、支持与信任、知足并感恩等,并非仅仅是敬香拜佛便能简单走向吉祥如意。《三世因果经》让我明了因果循环或轮回,多做善事积福报、消业障。因此,谨记佛语“众善奉行,诸恶莫作”。

抄经本身也是一种修行,使人心神沉淀、集中意志、训练耐心,大凡成功者都应具备这样的性格特点。我眼心合一,谨慎地完成每一个抄经过程,就像精心呵护每一朵圣洁的雪莲花。心渐渐安静下来了,尘世浮躁如烟云尽散。佛法智慧引领我反省过往、思考今日与畅想未来。净化心灵原来是有途径的,放松心情原来可以如此收获人生种种。

佛前抄经,积功累德,福报自身,回向给自己和家人,功德无量。在佛前将人的愿望通过经文的形式传递,把美好的祝愿和祈福送到心念的那个人,自身也得到殊胜的回向,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每个人都秉承佛的慈悲与智慧精神,圆融的境界便会慢慢进入生活和工作中,这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是一致的。

抄经,由敬生静,以致心净,心净则灵。一字一莲瓣,一句一意念。体悟佛陀的清静自在,感召佛法的吉祥圆满,浸染于吉祥的佛教世界,智慧和快乐便随笔墨潜入心房。这时,人好像变得身体舒畅起来,心胸开阔起来。有人说抄经是一种心灵抚慰,也是一种脑力运动,可预防痴呆,看来不无道理。

将抄完的经文小心翼翼地卷好,放置在经筒内,长期供奉在慈佛跟前,同时受持着众人共修的功德圆满,相信其福报无量无边,非常殊胜吉祥。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正能量,我们呼唤正能量,以实现不同的、美好的中国梦和自我梦想。于是,我双手合十,掌心微空,清净身、清净口、清净意,虔诚礼拜。阿弥陀佛!

落笔生莲抄经去,吉祥如意心欢喜。

(作者系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旅游报》特约作者,《城市读本》与南海网专栏作者。)

 


留得荷花千万禅

【河南】贾国勇

残荷下的锦鲤,在懒洋洋地晒着太阳。

荷花开放的时候,每一茎下都能见到锦鲤在游动。冬天来了,这些锦鲤大都不见了踪影,唯有这棵残荷下还能看到。这只锦鲤卧在残荷根茎下的淤泥中,如果不是偶尔地摆动一下尾巴,你可能认为那不过是孩童遗落在水中的玩具。鱼鳃的张合是那样漫长,水泡在锦鲤的口中,慢慢吞吞地飘逸出来,缓慢地上升,中途还会莫名其妙地停顿很长时间。

远处,冰面上的残荷一团团、一簇簇的,挤挤扛扛,杂乱无章。一些瘦小的寒鸟,在这些杂乱无章的残荷中钻来钻去,时而啄食一下枯黄的荷叶,时而用爪子扒拉开堆积在冰面上的雪,试图从中寻找出什么食物来。更远处,一只硕大的褐色的鸟单腿站在冰面上,头缩进了脖子的羽毛中,任“嗖嗖”的寒风吹得羽毛飞起,却呆呆地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好像在等待着奇迹从天而降。湖岸边的垂柳枯叶落尽,变成了一条条丝绦,在寒风中摆来摆去。随风摇曳的,还有夏日里葱郁的芦苇,此时已是枯黄一片,被湖面上的冰围拢了,只能在寒风中僵硬地摆动。

贾鲁河从嵩山深处而来,带着禅宗祖庭的晨钟暮鼓。如长途跋涉的高僧,一路播撒着佛韵梵语,却在这里停下了脚步,留下了一片宽阔的水域,养育了千亩的荷花,朵朵争艳。还有无数个生长着芦苇的草甸子。岸边,一棵斜卧在水中的枯柳栖息着十几只野鸬鹚,总是在夏日忽刺刺地飞来又忽刺刺地飞走,留下观赏者的一片赞叹声。如今,这一切都不存在了。不说草甸子上的芦苇已是枯黄一片,放眼望去,整个湖畔全被枯黄围了。本该是金灿灿的,寒风中却发出黄金撞击时悠长的颤音。野鸬鹚早已经归隐了,斜卧在水中的枯柳成了大道将成的隐士,寒风吹来岿然不动,任由薄冰击打着树身发出“喳喳喳”破裂的声音。这一切,都没有引起人们的同情,更有幸灾乐祸者说,此时,最落魄的当是荷花了。不信?你看这些荷花,当潋滟的水面变成了萧瑟的冰面时,再也不会鲜艳,再也不会骄傲,莲蓬无奈地在残败中也低下了头颅。

时光苒苒如斯年,留得荷花千万禅,此时的残荷却别有一番风韵。雪停风未息,阳光变得灿烂。冰面上的一枝枝残荷,幻化成一位位修行的高僧,风动心不动,在冰面上如如不动。年少时读古人“千枝残荷千只僧”的诗句,不解其中韵味。如今,眼前的残荷看似茕茕孑立,千万枝的残荷汇聚在一起时,就有了千万位修行的高僧,其声势之浩大,当是天下第一的佛家修行道场了。静耳细听,可以听到僧人诵读经书时的声音。尽管在呼啸的风雪声中,丝丝缕缕若有若无。湖水也似乎变得黏稠了,阳光透过薄薄的冰,照到了水底的锦鲤,懒洋洋的,让人感觉到了冬天的暖,风雪的恬淡。此时冰面反射的阳光已如佛光灿烂,细聆呼啸的北风,可以辨出其中袅袅的梵罄声声,若隐若现,如敦煌壁画中的罗刹女,手持琵琶翩翩起舞,撑动风雪飘荡。一时之间,梵呗、罗刹女、琵琶舞,还有端坐的高僧,冰面上已经幻化成了一幅水墨丹青,一处修行的道场。

没有多久。风,慢慢地紧了!雪,就渐渐地急了!在寒风的吹动下,一粒粒的雪粒儿聚成了漫天的雪雾,在冰面上滚动起来。残荷站了起来,挡住了雪粒儿,就慢慢地积成了一堆堆的雪。当呼啸的北风幻化为呢喃的梵呗时,雪堆中的残荷就幻化成了一盏盏的灯座,那些枯败的莲蓬就是冬天的火焰了——穿过冬日里迷蒙的雪雾,看到绚丽的莲花朵朵……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测出的不仅是心跳》《谜底就在现场》《神探》等,以及散文集《立地成佛》《心止即岸》《行参菩提》等。)

 


观茶漫谈

【江苏】张正

最近一段时间,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早上起床洗漱完毕,先不忙着吃早饭,而是泡上一杯茶,放在书桌上,先读或写,待腹中有了饥饿感,再去吃早饭。此时,已有几杯绿茶下肚。读或写的间隙,我喜欢看一看茶水的绿意,也算为了养眼吧,或者为了调节一下因读或写有点疲倦的神经。说它能滋润几尽枯竭的灵感,也不是欺人之词、矫情之语。看得多了,心中便有了一点想法,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饮茶的最高境界,据说是茶道;而茶道的最高境界,又据说是禅境。如今“正宗”的茶道,似乎只有日本人热衷于此,禅在其中,也“缠”在其中。而国人,厌其繁琐,大多只保留解渴、待客的实用成分。其他繁文缛节,如饮后茶的残渣,倾倒而尽,偶尔为之,也是带有表演性质的。如同我们欣赏舞台上的采茶舞,那是源于生活又远远高过生活的,真那样采茶,茶园的主人不会答应,采茶的劳动者不会答应,嫌过于华丽、过于铺张、过于扭捏了。他们要的是茶,不是舞。

我是俗人,看过几次也许算不上十分正宗的茶道,只能朦胧地感受到其中的禅意。对于饮茶,我还保持地道的农民习惯。《红楼梦》中妙玉对茶有妙论:“一杯为品,两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我是标准的“牛饮”,一杯茶,冷热适宜了,仰起脖子,“咕咚咕咚”,一饮而尽,自以为:这样饮茶最节约时间。有时一杯茶搁在面前,看书入神了,写字忘我了,凉在那里也有可能。此时常常是茶凉了,头脑正热。好在只要不是天寒地冻,茶凉不影响喝,正好让茶与脑互补一下。

古人论及茶与水的关系,称“水为茶之体,茶为水之魂”,好茶必须有好水,品质才能充分显现。自己伺候自己泡茶的次数多了,观茶的时间久了,我以为,这水还是茶的“欲”。茶叶本是固体,把它放进杯中,它还是固体,静静地躺着,只有等热乎乎的沸水冲泡进去,它才一根根地激动起来,竭尽全力地上浮下沉,失去常态,乱了方寸。由于水的作用,它又很快张扬、色变起来,不再是原先束手束脚的一小片,尽可能地舒展开自己的手脚,恨不能让自己的身子撑满整个茶杯。无奈茶杯的空间就那么大,与自己争夺的茶叶又是那么多,上蹿下跳,忙活了半天,它们又都厌倦了,累了,失去信心了,很快偃旗歇鼓,又统统老老实实地沉在杯底,暂时谁也不在意谁压在谁的上面。这水,不是诱惑茶叶的“欲”吗?

“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旧的“欲”被我一饮而尽,会引起茶叶一阵慌乱;新的“欲”——续进新的开水,又会引起茶叶新一轮的骚乱,你争我斗,惟恐落后,看谁先上来,看谁先下去。到最后,大家又进入一种相对平衡的静止状态,谁都心满意足,一动不动,抱成一团,守在杯底,暂且观望。而这反反复复,在“欲”的调动、刺激下,真正得到实惠的,还是“欲”——水,它绿了一次又一次,成了人们赞叹的主体:汤色清明,香高幽雅,滋味鲜醇……而茶叶,它的绿意,就像人的青春和精力,在一次次的争斗中,在一次次的沉浮中,终于被耗尽,成了残渣,弃之而不足惜。

如此,让各种各样的“欲”耗尽“绿意”,茶叶是该懊悔还是该庆幸呢?我的意见是,应该庆幸。一物有一物的生命最佳状态,老作家孙犁说过:“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茶叶的生命能在杯中、在水中瞬间绽放,吐露芬芳,那是它们生命的极致。物有物用,生为茶叶,不管品质有多高贵,若不能与水相融,不能解人之渴,那也只能孤芳自赏了。

我们的生命,正是在各种各样的“欲”中张扬的。我们的“欲”有一个最通俗的近义词,叫追求;还有一个高大上的别称——梦想。没有“欲”,没有追求,没有梦想,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社会,一切都谈不上发展。一个缺少“欲”的人生,不会有太多的精彩;一个缺少“欲”的社会,那将是死气沉沉的一片。我们唯一要做好的就是,不忘经常提醒自己:少一点私欲,把握好自己的本能之欲,多用一些高尚之欲充实自己的人生。

饮一口清茶,杯中的叶片被我惊动了,浮浮沉沉,慌乱地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我注视着它们,也像在寻找:哪一片是我呢?

 


春雨洁净,犹如佛心

【陕西】余显斌

春雨,丝丝缕缕地从天空飘落下来。一时,所有的生命,都在雨水的滋润中勃发着,充满了生机:花儿开了,叶儿绿了,草色青了,山色也秀丽了。就连天色,也变成了透亮的,变成清明空灵的了。

人撑着一把伞,在雨丝里无声地走着;或者,穿着一袭单衣,不要任何遮盖,在蛛丝一般飘拂的雨意里走着,心越走越透亮,越走越晶莹,比黄昏之时听古寺钟声时还静,比深山里看云时还要轻盈,一种禅悟,油然而生。

佛心广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春雨也是如此,没有不滋润的生命,没有不浸染的草木。常常在没事的时候,我会在春雨丝丝里悄悄地走着,走在乡村的小路上,走在河沿边,或者站在对面的山包上,在雨丝里看着对面的村子。雨丝晶亮,带着微微的迷蒙,罩着村子,罩着小路,甚至罩着雨中归去的牧人,还有牛,还有羊。雨丝很清淡,很轻柔,就如一声声佛音,从遥远的天边飘荡过来一样,抚慰着每一颗干涸的心,抚慰着每一个干涸的灵魂。

人心,在佛音中得到重生,成为一个新鲜的人,成为一个一尘不染的人。所有生命在春雨中也是这样的。细雨落下,草色冒出土面,如一星星春天的小嘴,在吸吮着天空落下的甘露,吸吮着生命之泉。刚刚诞生的生命,就随之清鲜起来,青嫩起来。虫鸣这时也一声声地响起,带着一种湿意,一种水灵灵的意韵,在田野,在草坪,甚至在阶沿下响起,一声声也透着欣喜,透着愉快。

细雨如果是人,内心一定充满着大爱,充满着大慈大悲。

很多时候,佛理不在书本上,不在木鱼轻敲中,不在呐呐的念经声中,不在坐禅中,而是在自然的了悟中。高僧大德们大多爱一袭衲衣,一双芒鞋,走在自然里,走在丝丝的细雨里,面对细雨中蓬勃的万物,是能了悟一些禅理的。

春雨润物,细腻无声,也很是近于佛理、近于佛性的。春雨落下,是很难听到声音的,就那么静静地悄悄地润泽着田土,润泽着远山,润泽着万物,绝对不像夏雨那么张扬喧闹,不像秋雨那样充满忧伤哀戚,也不像冬雪那样冷酷无情。

雨是无喜亦无忧的,因此,滋润万物时从不选择。雨是无嗔无恨的,是心怀万物心爱万物的。这些,也和行走世间的高僧相似。释迦牟尼佛在若干世前,曾因为引发歌利王的嗔怒,被节节肢解。面对痛苦,面对刀光,佛祖面色无丝毫变化,歌利王一时醒悟,跪下请求佛祖宽恕。佛祖告诉他,自己根本就没有嗔恨于他。歌利王不信,询问道,如何才能证明佛祖没有嗔恨。佛祖告诉他,我如无嗔恨,身体依旧复原。话音未落,其身体恢复原样。

春雨润泽万物,就是这样的。

春雨从来没有因为哪种花儿好,颜色艳丽,就细雨淋漓,多下一些;也不因为哪朵花儿一般,颜色素淡,就将其晾置一边,不予理睬。春雨是最为宽容的,最为大度的,心有万物,而又心无万物。真是因为心中无物,所以才会做到众生平等,雨意平均。

佛也是这样的,佛的布施,佛的普度,都没有带着丝毫的怨恨,丝毫的喜爱,这样,才使得佛在普度众生时,提倡众生平等,即使如歌利王那样的人,也进行点化,让其放下屠刀,成就善果。

了悟佛法,就应当细细地体会,要走进生活中了悟,走进自然中了悟。总有一天,当你面对一切生命,都带着一种大慈大悲情怀,带着一种无喜无嗔的感觉,那时,你也就成为了佛。

如果我们能带着一颗春雨一样洁净、细腻、轻柔的心,行走在人世间,行走在红尘中,我们离圣人也就不远了。

(作者系《读者》《意林》《格言》等杂志签约作家。先后出版文集十七本,发表文章三千余篇。)

 


山寺吃茶去

【四川】粟辉龙

说来也巧,每次前往弘法寺,都赶上细雨迷蒙的天气。远离了尘嚣市扰,身心格外舒坦,心中想着,这大概就是惠雨甘霖吧。远山上,缭绕着乳白色的云雾,云雾烟岚间,是深深浅浅的绿。山坡上,有菜园、蜂场、庄户人家,农人们戴着宽檐草帽,在雨中耕作忙碌着。

寺庙的建筑整饬稳重,有一种令人安宁的力量。身处此间,无论是生存艰难的打工仔,还是身家雄厚的商贾、前程似锦的政坛新贵,都一脸虔诚,跪在金黄色的蒲团上顿首叩拜。也许,真正能得到“法味”的人很少,大多数人来此只为“心理调适”。不求开悟,只求现世的福气。但至少在双手合十的一刻,心底宁静,波澜不惊,远离了贪嗔痴慢。

在敬香礼佛的祥和氛围中,众生并无差别。各色人等,怀抱鲜花,手持香柱,脸上带着友善的微笑。被别人手中落下的香灰烫到了,也只是轻轻拂去,继而相对一笑。万千烦恼,急躁的脾气,好争辩的习性,都被佛教场所的气场伏住了。也没有那种射线般的目光,尖而毒的,一眼就要考量出对方的位次和级别。寺庙中还有几只狗,在大殿前自由跑跳,皆非名种,样子像小时候家里养的土狗。不同的是,它们的目光温厚沉静,既不呲牙咧嘴地做出咬人的样子,也不惧怕来往的香客,东走西顾间,有几分闲庭信步的自在劲儿。

黄昏时,雨停了。空山新雨后,草木无比清新。夕阳柔和的光线从云絮中透出,在山中慢慢地弥漫开来。客堂里的知客僧是个高瘦、年轻的法师,眉眼非常清秀,周身散发出沉着谦和的气息。他忙而不乱,一边安排十方僧俗的住宿事宜,一边为我们斟上两杯茶,动作舒缓,倒了八分满。

茶并不知名,说不上来历。茶盘是原木的,只拿清漆一涂,看得到纹理和树疤。茶杯方头方脑,质地有些粗糙,也不带一丝雕琢味儿。这安静的品茶,不禁让我想起“赵州茶”的公案。赵州高僧从谂,正是以茶和大家结缘。从谂问新到的和尚:“曾到此间?”和尚说:“曾到。”从谂说:“吃茶去。”又问另一个和尚,和尚说:“不曾到。”从谂说:“吃茶去。”

“吃茶去”三个字,是当头棒喝。所有对禅机佛理的探寻,都被这三个字截断,什么都没有了。而什么都没有,才是心灵的本原。只是这里的“没有”,不是概念的空,而是体悟的空。从哪里提起的,就从哪里放下,“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我们静静地喝茶,对于茶的种类和口感,都没有品鉴之语。知道茶滋味的,是凡夫;不知道茶滋味的,是木石。所以,妙,不可言。

在客堂喝完茶,我们来到寺中的居士寮房。寮房和现代宾馆的标准间没什么两样,一尘不染的白床单,沙发,空调,淋浴,洗漱用具,一应俱全。唯一特别的是,房间里没有电视和网线。

入夜之后,寺院的静谧带给我非常奇妙的体验,一种万籁俱寂的静,一种不堕红尘的空灵。我躺在床上,感觉变得分外敏锐。半夜,又下起了雨,很细很温柔的雨,可我居然听得到。我还听到了风拂过屋顶的声音,鸽子的“咕咕”叫,仿佛还能感觉到鸽子打开翅膀,在空中轻轻掠过的声响。

天还不亮,僧人们就开始早课了,悠扬的诵经声持续了很久,有时近,有时远。伴着天籁般的梵呗声,我也早早起身。虽然一夜不曾睡熟,人却有清爽之感。在斋堂里吃完纯素的早餐,觉得自己从身体到内心,都经历洗涤般,变得很洁净。我独自来到寺院高处的藏经阁,背倚青山,前临碧水,呼吸着氧分充足的空气,心里虽明白只是暂时的解脱,但仍然觉得这一切实在是太奢侈了。

临下山前,我问知客僧,不知何时能再聚?知客僧说,机是时空、缘是条件,看机缘吧!

(作者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青年文学》《星星》等报刊。有作品收录于多种选本。)

 


探访香积寺

【陕西】文远

大凡名刹古寺,都与唐诗密不可分。那晚读王维的诗选,看到里面有一首《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我心生好奇,究竟是怎样一座寺院,能让诗佛王摩诘如此赞叹。

周末无事,便决定探访香积寺。由于不知路线,不断打听,颇费了番波折才找到地方,却只看到一片村庄。见村口几名妇女正抱着孩子晒太阳,我便上前询问。其中一个指向村里,说往前走。我原以为古刹都在深山幽谷中,可这香积寺却建在村庄里,更引起了我的兴趣。

走到村子尽头,一个台子上立着座五层砖塔,塔身有荒草,看上去已有年月。再往前走,就看到一堵墙上写着“阿弥陀佛”,耳边也听到了声声佛号。转弯走约五十米,就到了山门前,门楣上挂着赵朴初所题的匾额。入内,两个大的石头花瓶立于两边,上面的花纹雕刻得甚为精细。以前只见过瓷花瓶、玻璃花瓶、塑料花瓶,这还是第一次见石头做的,因此印象深刻。宽阔的院子里,盖有天王殿和祖德殿,善男信女们虔诚地烧香磕头,我也请了香。

拜完,见旁边有香积寺的介绍,便驻足观看。原来,香积寺为净土宗古刹。善导大师为净土宗二祖,他圆寂后,其弟子怀恽为祭祀恩师,修建了此寺和供养塔。香积一名源于佛经“天竺有众香之国,佛名香积”一句,大概是把善导比作了香积佛。

不远处,一面橘红色的墙上,有数面碑刻字画,有诗,有短文,石碑一圈看下来眼睛有些疲劳。穿过念经堂,视野一下开阔。路经一小院,入内,但见一座古塔立在不远处,塔顶不知因什么原因损毁。看介绍,原来此塔便是善导供养塔,是净土宗创始人之一善导大师圆寂后,弟子怀恽为纪念善导功德而建。古塔原为十三层,历经1300年的风雨浸蚀及地震、兵燹之灾,塔身遍体鳞伤,仅存十二层。拾阶而上,塔身有一门,地上放一蒲团,塔的另外三面则各有一尊阿弥陀佛的石雕像,神态安然,只是手势有所不同。不知谁给佛的手中各放了朵花,暗合了拈花笑佛。顺着另一边楼梯下去,出现在眼前的便是僧寮,有僧人坐在门前的凳子上闭目念佛号,几株杏树上的花开得正旺。

累了,默默坐在古塔下,仰望伤痕累累的它,不由感慨,其命运怎么跟人那么像?尽管塔顶有所损坏,但它依旧挺立,坚持站到了今天。每个人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坎坷、磨难,有人能挺过来,有人却承受不住而倒下。与古塔的命运相比,我们所经历的那些算什么呢?挺过来了回头看,吃得那些苦反而成了人生的财富。就像供养塔,历经一千多年成了文物。

日头偏西,眼看香积寺就要关门。从寺中出来,走在村子的路上,我想,古寺之所以建在村中,大概取决于它是净土宗吧!因为净土宗是最容易修行的法门,无论男女老少,无论何等身份,只需一心向佛、念佛号便能入净土,这大概就是太虚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吧!脑海里突然又浮现出康寄遥居士的那首偈子:“香积净宗古道场,善导大师有余光。持名一法真殊胜,流风今尚遗扶桑。”

(作者本名程龙,毕业于陕西广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西安日报》《禅露》等报刊杂志。)

 


恩过不相补

【重庆】王东梅

春秋时期,赵国邯郸城的百姓在元旦这天,纷纷向城主简子(赵鞅)进献斑鸠。简子十分高兴,对每一个来进献的人都给予厚重的奖赏。有位门客不明所以而问原因,简子说:“对这些进献来的斑鸠,我会在正月初一放生,以表示对生物的恩德。”门客说:“百姓们知道您要用放生来彰显自己的好生之德,所以争相捕捉斑鸠,结果在竞争的过程中,造成不少的死伤。如果您放生的用意是要让斑鸠存活,不如从此禁止人民捕捉。捕捉来再将其放生,如此一来,放生的恩德补偿不了杀生的罪过啊!”简子说:“你说得对。”

放生的行为应当是出于自己的“不忍心”,这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即所谓的“恻隐之心”。好比一个小孩子在河边玩耍,突然失足掉入了河里。凡是看见这一幕的人,都会于心不忍,会不假思索地或是呼喊,或是伸长了胳膊,甚至不顾一切跳入河里,只为了要将这小孩救出。

在古代的中国,放生已经成为一种积功累德的习俗。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视戒杀放生为慈悲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可以长养慈悲心,又可为被拯救者种下累世被救度的机缘,可谓功德殊胜。自隋朝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劝募放生池,唐代四明知礼大师撰放生文、立仪规,放生已成为佛教的宗教仪式,在宋代普遍地流行。

然而,放生法会往往由信徒筹资购买鱼鸟等生物,促使商人大量捕抓,明末清初甚至出现放生商业化的情形。近现代,随着环保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盲目放生所带来的物种失衡、环境破坏等,越来越被社会舆论所重视。

首先,放生者的心态要正确。放生,不是为了表彰自己有好生之德,很有慈悲心,也不是为了“作功德”,存这种心者当下皆已“了无功德”。所谓“施恩慎勿念”,不求回报的心才是莫大功德。

其次,放生者必须对欲拯救的物种生存的生态环境等,有足够的认知。用最浅显的话说,总不能将淡水鱼拿到海里放生,这样的放生其实就是杀生。

再者,所拯救的物种放生到某个生态环境中后,会不会构成另一物种或多个物种的灭绝?会不会破坏生态的平衡?这些都需要考虑到。

简单来说,放生者最好是随缘随力放生。所谓的随缘,是在不预期的情况下遇见可能杀生的情境,而去救护,放生。为了参加放生法会而去市场大量购买,其行为与动机已经是攀缘。

“恩过不相补”,更像是一道警语,在从事放生善举时,警惕自己是否真实地拯救了生命,以避免犯下难以弥补的罪过。

 


山水疗疾

【辽宁】赵典

中国人对山水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与山水有关的典故与成语——“高山流水遇知音”“山清水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等等。中国自古就有向山水觅知音,躲避俗事纷扰,安放灵魂的生存、养生之道。诗词达人更是泼洒笔墨借山水抒情,抒发对山水的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自古名山僧占多,佛教寺院的僧侣们也将山河、花草、树木等视为有灵性的“无情众生”,赞美自然山水的朴实无华、自然真实。唐代的大川禅师曾作词曰:“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明代的香严和尚在其词中写道:“天风清,江月明,月巢野鹤梦初醒。门庭施设谈玄者,犹较石霜半月程。”从中可以看出,出家人将修行生活视为山水一般清静自在。江河养气,山水疗心。古代文人、士大夫官场失意后常常结缘山水,现代人也常常把疗养院修建在依山傍水之地。可见大自然本身就是座疗养院,曼妙风景可以通达血脉,去病疗疾。

“闭门读书、开门迎友、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不仅令古代文人雅士向往,近些年也成了越来越多现代人的休闲养生之道。在工作之余,或一人独行,或全家自驾,或呼朋引伴走近山水,不失为放松心情、强身健体、旷达胸怀的好方法。

在现代社会,身处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生活压力如座座山峰,如果你感觉透不过气来,或者觉得自己就是块天然的脱水“怪石”,在人群中呆板、木讷、了无生趣,套用贾宝玉的话说,“我是山水做的骨肉,一见到自然界的山水就神清气爽,一看到红尘俗世的物欲横流便昏头脑胀、进退无门。”那么,走近大自然吧,在亲近山水中,炼筋骨,阔胸襟。如此,浮躁促狭的心绪会变得安宁,沉闷抑郁的身体如注入了提神剂,神清气爽。

在喧嚣熙攘中,不管你怎样的“呆板”,一投入山水的怀抱,你便会如清冽山溪底部清灵可爱的石子,时而漫过似水柔情,时而浸染山花烂漫,你的心情便会五彩斑斓。自然界的造化会不断删改你骨子里的闭塞与羞怯,令你豪气坦荡,磊落正气,添真君子风范。

如果你正处于人生的磨难期,心灰意冷,对美好生活丧失了信心,那么,也走近山水吧。山不转水转,向山水学会转身的方法,转变思想,逆境也许会成为转变的契机。当有一天出现峰回路转,你会惊讶地发现,不知不觉中,你找到了自己的梦想,而且,已变得更加坚强。

行走山水间,山是故友,见与不见,它都在那里;水是流动的情,走着走着,有的渐行渐远,有的擦肩而过又念念不忘,此所谓心心相印,惺惺相惜也。

且向山水觅知音,在人生的旅程中,与山水为伴,与山水相交,向山水学习。如果暂时摆脱不开现实的羁绊,不妨在心里构建一处青山绿水,忙里偷闲驻留片刻,放松心灵;从山川草木的智慧中领悟生命的真谛,越走越远,越走越快乐,时刻不忘乐观的初心。

 


在路上

【浙江】罗亚丽

前几天跟友人们一起去供僧,坐着她们的越野车沿着国道线一路慢行。车里的人眼睛一致向外搜寻,据说有位虔诚的朝圣者自普陀山三步一拜前往九华山,沿途由各处的居士供养,我带着一份好奇与恭敬也跟随着。

开了好长一段时间后,终于到了104国道旁的人行道上。一位面目慈悲清秀的僧人在向我们示意,于是,我们赶紧将车停到路边。居士们拎着食物下车,恭敬地向僧人师父顶礼问候。我在旁边大致了解到,这位师父在朝圣的途中因道路不熟、导航错误,绕了不少远路。但他笑着并不以为意,反而觉得自己绕进去的那些村庄、见过的人、遇到的事都是因缘所致,并且走过的路已是昨日前尘,不能再作更改。若能使俗世中人与佛结缘,从而懂得断恶修善、利益他人,那么绕些远路又有何妨呢?居士们听了沉思良久……

师父感谢居士们的供养,用斋之前他合掌默诵佛经,那份虔诚如同置身空谷。斋毕,僧人师父不好意思地说:“菜太多了,两个就够了。”我近前看了一下,四个菜也不算多呀,何况他千里迢迢来朝圣,不补充些食物怎么行呢?但是我看到只有一个便当盒里的菜吃得干干净净,其他便当盒里的菜没有动过,依然还是满满的。师父对食物的爱惜,以及那份无欲无求的超脱,着实让我有种说不出来的感动。爱惜粮食,难道不也是我们俗人应有的行为吗?

阳光明媚、微风徐来,师父衣袂飘飘。居士们问师父有何打算,师父目光坚定地说:“打算朝圣完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居士又问朝圣完之后是否回到原来的寺院?师父想了下笑着说:“还不一定呢!那都是四年以后的事了。”

哇,原来师父一直在路上!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即使狂风暴雨、洪水侵袭也不能阻挡,一路前行一路修行,直至圆满佛果。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路上。

有些人在路上不甘沉寂,时不时地炒作自己以追名逐利,殊不知肉身也终将灰飞烟灭,何况区区名利呢?有些人在路上处处给别人设置障碍,以别人的挫败来慰藉自己;有些人在路上走走停停,周游世界看遍天下美景;有些人则在路上停下脚步,泡一杯茶或捧一卷书,修身养性、沉淀自己。

我们都在路上,沿途的风景不断变换,四季依次轮回。真应该慢下脚步,做自己想做的事。远离是非名利,安静地读几本书、写几篇文章、来几趟快乐的旅行、赴几场愉悦的聚会、交几个真诚的朋友。旅途中顺便行一些善,赠几株玫瑰,凡事不求完美但求无愧。

人的欲望越少就越能轻装上阵,对名利的贪求越少也就越感到自在,我们都不妨用沉稳、平淡与豁达来行走。修行,在路上!

 


​袈裟


袈裟,又称为“三衣”,指缠缚在僧众身上的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袈裟野、迦逻沙曳、迦沙、加沙。

1)颜色:袈裟之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说,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皂、黑)、茜(木兰色)三种为袈裟之如法色。佛教传入中国后,汉、魏时穿赤色衣(被赤衣),后来又有黑衣(缁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后,朝廷常赐高僧紫衣、绯衣。明朝佛教分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宗)、教(又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三种类别,规定禅僧穿茶褐色衣和青傧玉色袈裟,讲僧穿玉色衣和绿傧浅红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傧浅红色袈裟,后来一般皆着黑衣。

2)衣体:袈裟之材质,称为衣体或衣材。有关衣体之种类,《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四举驱磨、古贝、句赊耶、钦婆罗、娑那、婆兴伽等六种,《十住毗婆沙论》卷十六举出居士衣、粪扫衣二种,《摩诃僧律》卷二十八列七种,《四分律》卷三十九举出十种。大凡僧众之法衣,以避在家并外道人所用者为旨,即在异于俗。故《四分律》卷四十所列绣手衣、草衣、树皮衣等,为外道之法,僧众不着用;《摩诃僧律》卷二十八谓上色衣不异俗人,所谓丘染、迦弥遮染、青染、华色等,如是等皆不着一切上色。但衣体得用绢与否,古有异论,道宣律师以之为非法,义净三藏反以为如法。

3)制法:袈裟之制法,先割截成片,而后缝缀,以标示田相为法,称为割截衣,久之亦成为袈裟之异称。割截系为既经裁作袈裟者,不能再供其他贩卖贸易之用。意义在于,弟子等能对衣物舍弃欲心,并去除盗人夺取之念。

缝法可分为马齿缝、鸟足缝二种。袈裟四周设缘,以防破损。缘内边之四隅设揲,称四揲,俗称四天王,有助贴治轻举之功用;又于左肩内面处设帖,称肩揲,以此处易藏垢腻,常洗速坏,故设之。穿帖置,胸前缘边作纽,以防衣脱落。

4)披着法:有通挂左右肩之通肩,与露右肩披左肩之偏袒右肩两种。对佛及僧供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时,披通肩法。

5)穿袈裟的功德:大凡袈裟为贤圣之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中记载:“一以覆身,离羞耻而具惭愧;二离寒热、蚊虫、恶兽;三示现沙门之相,见者欢喜,离邪心;四袈裟是人天宝幢相,可生梵天之福;五穿着之时,生宝塔想,灭除诸罪;六袈裟染为坏色,断离五欲想,不生贪爱;七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而作良田;八身着袈裟消罪而生十善;九袈裟如良田,能增长菩提之道;十袈裟如甲胄,烦恼之毒箭不能害。”

6)演变: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会(即五条衣)、郁多罗僧(即七条衣)、僧伽梨(即九条大衣)三种,称为三衣。由于印度属热带气候,多直接用袈裟衬着其身,故印度僧团唯拥有三衣。而在中国、日本等地,则将袈裟披着在褊衫或僧服上,袈裟与衣,合称“袈裟衣”。

 


乾隆数塔

 

少林寺西面的山脚下,有一块很大的坟茔,坟茔中建立了许多和尚墓塔。寺院的僧人们,称这个地方为“西老坟”或“塔林”。

清高宗乾隆皇帝,于庚午年秋天,从京都来游中岳。头天晚上住在少林寺常住院内。睡到半夜,不觉诗兴大发,起床穿上便衣,随手提笔写出一首五言诗(见前清高宗《宿少林寺》诗)。

他写完后,刚把御笔放下,内侍臣见龙庭(此房原为方丈室,因乾隆住过,又称龙庭)里,夜半灯明,便推门进来,深施一礼,说:“万岁夜未眠,莫非有什么事吩咐?”

乾隆说:“少林风光绝佳,使朕欢乐,燃灯写诗。”内使臣看罢乾隆写的诗说:“万岁,听说寺西有一块和尚坟茔,风景十分优美,宝塔更是无数……”内使臣没有说完,乾隆打断他的话说:“怎能有无数之塔?岂非笑话!”

第二天早晨,乾隆观罢寺院便来游和尚坟茔,观赏塔景。当他来到坟茔一看,深深的山谷足有三里长,靠山脚的土地上满是和尚的坟墓,他问陪同的住持僧:“这里建造有多少塔?”住持僧深施一礼说:“万岁!这个坟茔里的塔,至今还没有个真数,大约有四五百座。”乾隆一听,不禁笑道:“塔还没有个真数?”他扭头便对内侍臣说:“传朕旨意,调御林军,进入坟茔,每人抱一座墓塔。”

这次游中岳,乾隆带了五百名御林军,内侍臣向护卫将军传罢圣旨,护卫将军叩头问乾隆:“派多少人抱塔?”乾隆说:“先遣四百名。”安排完以后,护卫将军向乾隆秉报:“每人抱一座塔没抱完。”

乾隆说:“再遣五十名。”后护卫将军禀报:“还未抱完。”乾隆说:“五百人全部去抱!”护卫将军遵旨:“遣调五百御林军,全部进坟茔抱塔。”最后,乾隆听到护卫将军禀报“塔还没抱完”时,便轻轻挥一下手,示意撤军,不禁赞颂说:“实乃塔林也!”

一串佛珠

【四川】张清伟

 

我看见戴一串佛珠的人

行走在人间

闪烁着熠熠光芒

宛如星辰

照亮茫茫的黑夜和归途

 

他拂袖的姿势

像在虔诚地打扫尘世

拂过岁月的尘埃

扫去路人内心的阴霾

 

一串佛珠

粒粒饱满

是一双多么深邃的眼睛

装下风霜雪雨

与世间的苦难

 

我感念

那一串佛珠

用一根时光之线

串起清风与明月

串起阳光与雨露

串起善缘与福报

 

(作者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文散见于《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四川日报》等海内外100余家报刊。)

 


读佛经有感(二首)

【河南】焦宏昌

皈依佛门了尘缘,青灯古佛恒相伴。 

慈悲济世护众生,广宣正法结善缘。 

自在菩萨观自在,如来座下见如来。 

了生脱死息妄念,勤修福慧心门开。

 

(作者系郑州市作协会员,资深媒体人。)

 


问道少林寺

【甘肃】许登彦

 

群山环抱中的少林寺

草木葱茏,这禅心清凉的所在

远离世俗的喧嚣。心中的净地

经日月、钟声、梵音和香雾的

反复淘洗,让天地诸神

和生灵,重生

 

轻风和鸟鸣,被金色阳光抚摸过的

神灵正在缓缓起身,拾级而上

鲜花和绿树一路加持

花香萦绕,诵经声悠扬

虔敬的眼神节节攀升

 

在少林寺,众生得一方风水

潜心修行,渴望远在天涯

近在咫尺的老祖

引渡它们漂泊的灵魂

回到光明的彼岸,消解恩怨

 

在少林寺,我看见众多的神灵

广宣法音,持永恒之爱

俯视芸芸众生

 

(作者系新疆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家协会理事,已在《诗刊》《星星》《绿风》《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380余万字。已出版个人诗集《尘世间的眼睛》。)

 


佛陀的笑容

【河南】魏欣

身处百丈之崖

风雨入你的眼,不入你的心

雾霭沉沉,飘荡的云

淋漓中抖动的树叶,清新的空气

都无妨碍你凝心的沉静

嘴角的浅笑

是悟得了佛的真谛

《心经》在心,《金刚经》在心

菩提莲花在心

第三只眼可透视九天烟云

 

千年是一瞬,一瞬是一笑

眉目间的笑延得好长好长

恰如这山的延绵

难以穷尽

这栈道曲折无穷

延伸、延伸,默念——

阿弥陀佛!

这声念,盘旋四海

绕梁不息,直入云天

 

(作者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香在风里》,诗歌集《岁月如歌》《泅渡》等。)

 


《禅露》2021年第1期大事记

(2021.1—2021.2)

 

1月1日至2月11日

少林寺春节对联征集,已持续多年,在广大善知识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下,少林寺春联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四众弟子品评抄录,启迪智慧,增强信念,利乐有情,已成为少林寺一道亮丽风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新时代佛教中国化春节新风尚,少林寺特向社会各界人士征集寺院各殿堂春联。

少林寺春节对联征集时间自2021年1月1日至1月20日。期间,少林寺先后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春联作品178副,经过评委会认真评审,共遴选出适合寺院殿堂使用的作品44副。少林寺特邀开封大梁书画院的书法家们撰写春联,并于2月11日——大年三十当天,在各个殿堂张贴春联。

 

1月6日

随着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的一声“解”,历经四十九天,庚子年少林寺“精进禅七”圆满解七。其间,诸方上座、山中道人、丛林老参、初心释子106人,同聚少林禅堂,克服身体乏累、妄想杂念等种种困难,参禅悟道,克期取证。

少林寺每年打禅七的规矩刚正,要求严格,勇猛精进,每天早晨三时二十分起床,晚上十一时四十五分休息,在禅堂里面坐12支香、行12支香。连续几十天,心安一处,对治妄想,确保念头不散。

 

1月13日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保障游客的健康安全,当地政府要求自当天嵩山风景名胜区内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二祖庵、法王寺、中岳庙等宗教场所暂停对外开放。

因以上场馆关闭,少林景区门票按五折价格执行,即原价80元/人,现价40元/人,待以上场所恢复对外开放后门票恢复原价。嵩阳景区太室山、嵩阳书院、嵩岳寺塔景点,中岳景区卢崖瀑布、观星台景点正常开放。

 

1月20日至2月10日

“双暂停”期间,自1月20日,农历腊月初八——释迦佛成道日起,少林僧众至诚诵经、拜忏、持咒二十一天,共同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祈愿疫情早日消退,染病者早日康复,祈愿抗疫同行者身体健康,染疫离世者早得解脱,往生极乐世界。疫情防控“双暂停”期间,信众通过线上登记供灯、祈福、发愿,少林寺全体僧众代为供灯。

2月10日,农历腊月廿九,少林寺二十一祛疫祈福法会圆满之日,举行供灯法会,以此功德,至诚回向,祈愿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疫情消弭,灾难蠲除;祈愿正法久住,佛日增辉,诸上檀那,福慧增延,诸般顺畅,六时吉祥!

 

1月27日

植树造林是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后代的公益性事业,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应广大信众之愿,少林寺当天在官方平台上发布消息,计划在常住院周边广植福林,并对种植树木进行编号,记录认捐者姓名。拟种植杜仲树(树干直径10CM左右)及其他树种约3000株。

 

2月4日

农历腊月二十三,中国传统的小年,中国嵩山少林寺举行全球少林慈善表彰网络会议,以表彰自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以来,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团体及个人。来自全球二十余家少林文化中心及少林弟子接受河南省慈善总会及中国嵩山少林寺的表彰。

本次网络会议上,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通过网络,向全球参与抗疫工作的少林弟子们颁发河南省慈善总会证书以及中国嵩山少林寺功德证书,与世界少林弟子欢喜沟通交流,并慈悲开示

当天,亦为少林寺护法神——紧那罗王诞辰纪念日,少林寺庄严举行上供祈福法会以此功德,回向给法界十方众生。

 

2月6日

上海少林功夫文化中心在当地领导的支持下,在各位学员、朋友们的踊跃参与下,在位于上海市静安区武定西路的该中心的院子里,圆满举办“少林功夫2021年新春纳福”活动。此次活动共有上百人参加,包括当地领导、合作机构、中心的学员及喜爱少林功夫、少林文化的朋友们。

活动现场通过舞狮表演、少儿与成人功夫秀、点灯祈福、文化集市(书修、茶修、花修、手工剪纸、灯笼等)等形式,传递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2月7日

为服务少林功夫段品制学员,为学员提供一个权威的学习、查询、验证段品信息平台,中国嵩山少林寺在网络上推出“少林功夫段品制”小程序。

为建立少林功夫标准化体系,促进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功夫的海内外传承传播,中国嵩山少林寺推出“少林功夫段品制”。截止目前,少林寺“少林功夫段品制培训班”已成功举行四届六期,近五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林功夫习练者参与考评,并在国内进行推广,数千人已获少林功夫段品制认证。

 

2月10日

当天晚上,少林寺举行供灯法会在做好疫情防疫措施前提下,僧人们代信众供灯祈福,以此功德,至诚回向,祈愿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疫情消弭,灾难蠲除;祈愿正法久住,佛日增辉,诸上檀那,福慧增延,诸般顺畅,新春吉祥!

每年中国传统节日及佛教传统节日,信众们都会前来少林寺,以各种形式供养三宝,培植福报,祈福消灾。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本次供灯法会采取线上征集模式,自少林寺发布公告以来,受到信众热烈响应,随缘供灯,法会现场,千灯长明,汇聚成海,灭除诸暗

 

2月11日

当天为中国传统除夕佳节,少林寺僧众在释永信方丈的带领下,遵循中华民族千年沿袭,品评对联,祭祖守岁,撞钟祈福,与少林寺僧众一起喜迎农历新春。

当天,为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举行新春祈福法会,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国运昌隆、人民安乐。法会由该中心负责人释延良主法。

 

2月13日

农历大年初二,少林寺遵循千余宗风与传统,上供祈福,并前往初祖庵祭拜禅宗初祖达摩。

农历正月初二礼祖,是少林寺沿袭千余年的传统,饱含着后辈对祖师大德深深地怀念与敬重之情。近年来,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誓愿光大少林宗风,带领少林寺僧精进勇猛,上弘下化,利乐有情,受到教内外的一致好评。永信方丈提出,要通过继承传统、文化走出去等方式,积极推动少林文化的传播与弘扬,让禅宗文化像少林功夫一样闻名海内外,福泽世界各地的民众。

 

2月13日14日

美国武术联盟(American Martial Arts Alliance)、Golden Eggroll、美国亚利桑那州Chandler市少林文化中心(Shaolin Temple Cultural Center of Arizona)共同向Mercy Gilbert Medical Center、 Chandler Regional Hospital两家医院捐赠午餐235份,以慰问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

 

2月19日至21日

新年伊始,为感恩和谐盛世,三宝恩德,慈光摄照,感恩诸天护持,道场安和。为祈辛丑新春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疫情灾厄早日消除,中国嵩山少林寺启建为期三天的新春祈福法会。希望通过这一法会,祈愿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疫情消除、海众安宁!

 

2月21日至22日

植树种树,造福乡里,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方式。种一片树林,得无量福田。这两天,少林寺僧众集体出坡,培植少林功德福林。每天早上七点半,少林僧众便在客堂门前集合,领取铁锹等植树工具,列队前往少林寺西侧出坡、植树。

本次栽植的首批少林福树为杜仲树。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谈到,杜仲树是我国特有的二级濒危保护植物,不仅能起到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其树皮、树叶还可制作药材和茶叶,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在帮助寺院实现自养的同时,由少林药局制作药材和茶叶,也能与大众结缘,利益更多有情众生。

 

今日起,嵩山风景名胜区内少林寺等场所暂停开放


◎河南日报网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莉娜)记者从河南省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获悉,为保障游客的健康安全,经研究决定,2021年1月13日起嵩山风景名胜区内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二祖庵、法王寺、中岳庙等宗教场所暂停对外开放。

因以上场馆关闭,少林景区门票按五折价格执行,即原价80元/人,现价40元/人,待以上场所恢复对外开放后门票恢复原价,正常开放时间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最新通知。嵩阳景区太室山、嵩阳书院、嵩岳寺塔景点,中岳景区卢崖瀑布、观星台景点正常开放。

据了解,疫情防控期间,嵩山景区主要采用线上购票方式,游客可通过景区官方微信公众号“嵩山旅游”实名预约购票。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景区实行实时游客量控制,游客进入景区均需携带身份证,佩戴口罩,扫描“健康码”,检测体温。

少林寺表彰全球抗疫少林弟子


◎中新网

 

中新社郑州2月5日电(李贵刚)嵩山少林寺5日消息称,该寺在传统节日小年夜通过互联网平台表彰了全球抗疫的少林弟子。少林寺方丈释永信透露,少林文化大数据平台今年将会投入使用,并已启动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少林寺4日晚间举行“全球少林慈善视频会议”,世界各地的300余名少林僧众通过互联网平台参会。会议上,少林寺表彰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作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是次会议透露,疫情发生以来,少林寺、少林寺五个下院、全球15个国家及城市的少林海外文化中心联手抗疫,共同捐助实物与现金超195万元人民币,先后分29批捐赠中国和欧洲疫情严重地区医院,在中国主要用于武汉及河南多市县医院,在海外则用于意大利、法国、印度尼西亚等国15个城市的医院、养老院等。

“今天通过互联网视频会议与大家见面交流分享,让我感受到了互联网科技的便捷。未来少林寺也会为世界少林大家庭创造更多线上交流的平台和机会。”释永信透露,目前,少林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将会在今年投入使用,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工程已正式开启,“这将是世界各国少林文化中心和少林文化研究者、爱好者的福音”。

在2020年少林寺举行的“少林学论坛”上,少林寺方面称,少林文化大数据平台主要是利用厚重的少林文化遗存和新技术手段,有效地保护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等世界文化遗产。

少林寺僧众集体出坡,栽植1150株功德树


◎东方今报

本报讯(猛犸新闻·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梁新慧/文) 种一片树林,得无量福田。2021年2月21日至22日,嵩山少林寺僧众集体出坡,培植少林功德福林,两天时间内,共栽种1150株杜仲树。

21日至22日,每天早上七点半,少林僧众便在客堂门前集合,领取铁锹等植树工具,列队前往少林寺西侧出坡、植树。

植树现场,僧众们齐心协力,运输树苗,栽植福树,其乐融融。在农林专家的指导下,21日,350株功德树栽植完毕;22日,僧人们再次栽植800余株功德树。

 

活动现场,少林僧众与认捐善信一起,欢喜栽植功德树,以此功德回向众生,成就满载福德的功德林,庄严佛国净土,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净土。如今,这一片汇聚着信众、环保爱心人士的善意与期望的少林功德林,已初现规模。

本次栽植的功德树为杜仲树。杜仲树是我国特有的二级濒危保护植物,不仅能起到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其树皮、树叶还可制作药材和茶叶,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在帮助寺院实现自养的同时,少林药局制作的药材和茶叶,也能与大众结缘,利益更多有情众生。

每年春季栽植功德树,不仅是造福乡里、保护环境的有效方式,还是少林寺悠久的传统。

本次栽植的功德树为杜仲树。杜仲树是我国特有的二级濒危保护植物,不仅能起到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其树皮、树叶还可制作药材和茶叶,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在帮助寺院实现自养的同时,少林药局制作的药材和茶叶,也能与大众结缘,利益更多有情众生。

每年春季栽植功德树,不仅是造福乡里、保护环境的有效方式,还是少林寺悠久的传统。





读者来信

《禅露》编辑部:

各位编辑大德好!感谢你们长久以来的辛勤付出,以及免费与大众结缘《禅露》的大慈之举!过年宅家期间,幸有《禅露》作伴,如伴良师,如饮甘泉,妙不可言。《禅露》于我而言,更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我把《禅露》传递给亲友,让他们也能得到禅悦法喜,这大概就是佛教所说的“传灯”吧!

愿《禅露》长青,越办越好!

读者:蒋成

2021年1月

 

编辑部回复:

蒋老师您好!感谢来信,感谢您对《禅露》的祝福!所谓“一灯能破千年暗”,佛法能像明灯一样照亮世界。您将《禅露》比作明灯,编辑部全体同仁皆感荣幸!愿《禅露》这盏明灯,能够持续为读者们带去禅悦与智慧。新的一年,愿读者朋友们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禅露》编辑部:

各位大德好!我是一名居士,同时也是《禅露》的忠实粉丝。本人亲近佛法已多年,近年来,越发感觉心态平和,神清气爽,这更坚定了我的学佛之心。结缘《禅露》却是最近的事,一见倾心,相见恨晚。我对禅宗祖庭少林寺仰慕已久,希望有机会实地参观,那定将是一次美妙的体验!

读者:郭延玺

2021年2月

 

编辑部回复:

郭居士您好,感谢您对《禅露》的厚爱!《禅露》自创办以来,先后出了一百多期,结缘了不少读者,也为大家搭建了一座亲近佛法的平台,这也是《禅露》创办的初衷。学佛确实有助于磨炼自己的心性,有助于增长智慧。与佛法结缘,实乃殊胜之事!愿您在学佛之路上越走越远,清净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