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六期

更多»

大灵山

  • 1

    在第四期少林功夫段品制初段位培训班授段仪式上的致辞

  • 2

    在河南大学与少林寺合作培养武术国际生签约仪式上的讲话

  • 3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建议

我心我佛

  • 1

    《我心我佛》连载(二十七)

面壁石

  • 1

    “如盲执烛”公案的警示作用

  • 2

    网络时代与佛教弘法

锤谱堂

  • 1

    少林学传统的继承及其对社会的意义

  • 2

    古今高僧长寿的启示

  • 3

    佛道合一的禅医伤科的形成及其学术成就

禅悦篇

  • 1

    尊师重道自圆满

  • 2

    淡,是上上签

  • 3

    吾心似天空

  • 4

    一片冰心一壶茶

  • 5

    平凡慈爱的师父

  • 6

    八苦一乐

  • 7

    悟山·悟心

  • 8

    静待花开

佛教常识

  • 1

少林故事

  • 1

    恒林平匪患

新禅诗

  • 1

    朝拜少林寺

  • 2

    觉悟

  • 3

    禅语(外三首)

  • 4

    信徒(外一首)

今日少林

  • 1

    少林寺《禅露》2020年第6期大事记

  • 2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在少林寺剃度

  • 3

    读者来信

  • 4

    漫画大师蔡志忠今日在少林寺出家

在第四期少林功夫段品制初段位培训班授段仪式上的致辞

◎释永信

 

各位老师、各位学员:

大家上午好!

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第四期少林功夫段品制学员初段位培训班经过四天紧张有序的培训和考评,今天正式圆满。在此,对各位老师、学员的辛勤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祝贺!

学员们获得少林功夫段位证书,标志着大家成为了少林功夫的传习者,是少林大家庭的一员。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弘扬少林文化,让少林功夫能够更好地服务人类身心灵健康。其间,我看到每位老师和每位学员都能够认真地进行教学与学习,我更看到了少林段品制未来在传播少林文化、服务社会发展进步的美好前景。四天的学习生活虽然是短暂的,但却殊胜。大家不论是对少林文化深入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功夫水平的提升,还是师生间、学员间结下的深厚情谊,或是与少林寺加深了互动和联系,这些收获都让人喜悦。

今天,我们在少林寺举办第四期少林功夫段品制初段位培训班的授段仪式,既是对各位学员几天以来努力学习的肯定,也是对各位学员的鼓励。再次祝贺大家在少林功夫段品制的学习过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这里,我对各位学员寄予两点希望:第一,大家作为少林功夫段品制段位的获得者,初段位的取得是学习少林功夫一个新的开始,希望各位学员能够更加努力习练少林功夫,不断提升少林功夫技能水平,加深对少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坚持后续中段位、高段位乃至品阶的培训和考核,使自己不断地进步和提高。第二,获得少林功夫段位证书是各位学员一个新里程的开始。大家作为少林功夫的传习者,应当心怀自利利他的宽广胸怀,让更多人能从习练少林功夫中受益,担当起少林功夫弘扬与传播的重任。希望大家能够积极推广少林功夫,让少林功夫与更多的人结缘。另外,寺院在锤谱堂专设少林功夫段品制接待处,在弘扬少林功夫的过程中,方便大家增进与少林寺的联系和交流,寺院也会为大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

最后,再次祝愿大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顺心如意,祝大家六时吉祥!

阿弥陀佛!

(2020年11月11日)



 


在河南大学与少林寺合作培养武术国际生签约仪式上的讲话

◎释永信


尊敬的徐厅长、谭校长、许校长,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窗外寒风呼呼,屋内暖意融融。在2020年岁末、2021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在这庄严的大礼堂内,举行河南大学与少林寺合作培养武术国际生的签约仪式,在此,我代表少林寺,对河南大学长期以来对少林寺的支持与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少林寺已有1525年的历史,河南大学也即将迎来110年校庆,河南著名的古寺与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就培养武术国际生进行合作,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事情。

长期以来,少林寺与河南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少林功夫段品制的共同研制单位,河南大学武术学院为少林功夫标准化建设与社会化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去年,少林寺与河南大学达成了联合培养国际武术师资的合作意向,从2020年开始,武术学院每年从新生中选拔30位优秀学生,经系统培养达到条件者,毕业后到少林寺海外文化中心担任武术教练,致力于少林功夫的国际传播。今天的签约,是少林寺与河南大学深度合作的体现,必将推动少林寺与河南大学走进一个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走上一个全面深化合作的新高度。

少林功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不仅有严密的技术体系,更具有传统文化理论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传播发展传统文化提出的具体要求,是我们推广和发展少林功夫的具体指南。文化复兴和民族复兴对少林功夫的当代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少林寺与河南大学携手并进,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策,共同培养武术国际生,这将使更多国家的少林功夫爱好者有机会学习中国文化,从而实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这是我们启动这个项目的初心所在,也是我们推动这个项目持续发展的目标所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的签约,只是我们这项工作的一个开始。我相信,在少林寺和河南大学的共同努力下,这项合作一定会取得成功,少林功夫一定能够惠及更多民众,中华民族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2021年的元旦佳节即将到来,在此,祝老师们和同学们新年快乐!

祝大家六时吉祥!

阿弥陀佛!

2020年12月28日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建议

◎释永信

 

乡村振兴,普惠百姓,功在千秋,利国利民。本次关于“乡村振兴”的探讨,特别有意义,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反思现在主流生活方式、回归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契机。    

一、加强农村医疗、教育基础建设,倡导小孩从小在乡村接受教育,老人也在乡村养老和发挥余热。

小孩主要是教育问题,老人是养老问题。老人孩子都放在农村,少年儿童在老人身边受教育,老人也能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教育和养老的问题,不用都放在城市里。包括学龄前儿童,这批孩子留在乡村既可减轻外出务工父母的负担,也有利于孩子身心成长。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在农村长大的,自然就会亲近农村,与农村有感情。生活在大自然,自然就会亲近自然、尊重自然,这是人一生宝贵的经历和自然教育。

中老年人对于健康和环境的需求、要求更迫切,他们最愿意亲近大自然。回到农村,叶落归根,不但是对乡土情感的加深,更包含着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人生的幸福最终还是要回归本真和平淡。人到中老年,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人生阅历、人脉资源、先进理念、人生感悟等,我们生在农村,还要热爱农村,不但是回归田园的生活,老家更是我们人生的归宿,身回故土,可以再次发光发热,余香留存。

二、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社会地位,转变观念,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

大家不愿意去农村,固然有各种条件的制约,根本上还是国家的扶持政策、舆论引导、个人价值观的问题。

要做好政策引导和相关配套,如加大乡村教育投入、优秀师资下乡、发挥网络共享、重构乡村文化如新“乡贤”作用的发挥等。只有这样,让留守儿童有好的学校教育和乡村教育,让空巢老人也有所依止、老有所乐,让回乡的中老年人发挥余热,使年轻人不管在哪里都能安居乐业。

过去农业社会,以农立国,讲“士农工商”,农民的社会地位很高。现在我们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问题、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要让农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在生活上有优越感才行。

对农村农民的观念改变了,地位提高了,条件优厚了,只有这样,在城市受过教育的、工作生活过的年轻人和中老年人,才会自觉地回到农村来,他们都是社会的精英阶层,这样一定程度上也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三、必须实现农村的现代化。

实现农村的现代化,首先得解决好土地政策和机制问题,实现土地流转的三权分立,土地仍是集体所有,承包权是农民的,经营权流转到市场上去。这样就会实现大规模种植、集约化和公司化运营。农村的现代化,包含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如科学种田、机械化种植等,保证粮食安全,抵抗各种自然灾害。

随着中国基础建设的全覆盖、自由职业的兴起、网络办公和网络经济的发展,科技极大地扩大了我们生活的自由度,回到农村发展也不再那么困难。我们要用科技、互联网、物联网等手段来缩小城乡间的鸿沟。在乡村,我们一定要利用科学技术,来为我们弥合乡村教育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空巢老人问题、文化回归问题、经济落后问题、空间肢解等问题而发挥作用。

(2020年6月21日)



《我心我佛》连载(二十七)

◎释永信


“近年来,少林寺为响应国家文化‘走出去’号召,一直坚持传承与弘扬少林文化,通过设立海外少林文化中心、举办海外少林文化节、广泛开展海外文化交流等方式,向世界讲述少林故事,唱响中华文化。”

我们在积极推进少林文化“走出去”、介绍少林寺独有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着重宣传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展示中国佛教、中国僧侣的良好形象,讲述中国佛教历史上的好故事,如达摩面壁、玄奘取经、义净西行、鉴真东渡、邵元学法、匡扶正义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慈悲、平等、圆融、和合理念,受到世界各国民众的关注与喜爱。

海外少林文化中心开设有形式多样的课程,包括坐禅、功夫、养生、禅茶、素食、针灸、推拿、中文、书画、刺绣、礼仪等,还积极举办春节送福、贴对联、猜谜语、包饺子、送红包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活动,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到西方人的生活习惯之中。同时,将千余年来延续不变的少林僧众的思维方式、处世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中华文化中和谐万邦、和而不同、和合共生、慈悲圆融的理念,传递给海外民众,使其从中受益。

 

“少林功夫是少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随着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对外交流越来越密切,少林功夫也越来越多地被不同民族、国家的大众所了解和喜爱。少林功夫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超越了宗教、种族、语言、性别、年龄的限制,不但能让修习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更能让修习者的心灵得到净化提升,获得当下的幸福和愉悦,这种生活方式具有普世价值,一千多年来一直被传播弘扬。

少林功夫作为人类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作为中华武术的杰出代表,体现着人类对高品质生命体验的理想和非凡创造力,体现着中华先民的生命智慧与身体认同,对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我们期望通过《少林功夫段品制系列教程》的出版,使少林功夫的海内外传播驶上快车道,为全世界贡献出中国智慧,使少林功夫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

 

“《慈善法》颁布后,少林寺以及河南佛教界等都会在《慈善法》指引下,更好地开展慈善工作。”

每个人有能力自己做慈善,当然更好,不能自己做慈善时,在别人做慈善时跟着“随喜”“ 赞叹”,唤起更多爱心、善心,都是一种功德。

积极弘扬传统宗教道德,将宗教道德融入到信徒的一言一行中,让宗教道德释放出更多的正能量,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有利于推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同时,也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我们活在当下,虽身陷世俗之重围,但我们心中有菩提,就不会被世俗的我执所同化。”

《金刚经》是这么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的事就像已经逝去的梦,只能回忆,了不可得;未来则世事难料,深不可测,也是了不可得;现在的事不论苦厄还是幸福,均就在你的视线中,就在你手心里,就在你脚底下,但却稍纵即逝,即生即灭,所以也是了不可得。三“心”都了不可得,否则你的思绪时不时地要穿越时空,处处飘流,自然难得安住。而佛教主张把三“心”抽离,让时空化整为零,在诸不可得、心无所著中寻找“即时”的安身立命之处,这个“即时”就叫安住当下。

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传扬佛陀的正觉,并在痛苦中表现刚毅,在逆境中表现不屈,努力地策励自己、完善自己,以求世间安宁无争,出世间安定修行,我们便与福乐同在。

 

“既然诸行无常,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那么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是无常还是常呢?”

诸行无常,这是佛教的基本概念,也是我们宇宙人生的基本法则。我们中国人好简,因果、缘起,全称是“因、缘、果”。世上所有东西、万事万法,都离不开这三个:原因、条件、结果。

缘起,只要有了原因,加上相应的条件,肯定会产生某种结果,这就是因果的法则。内外所有的物质和精神现象,都是缘起的现象,因缘的结果。

万法即缘起法,缘起法就是因缘果的法则。万事万物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都是由各种条件形成的,本质上都是因缘聚合、刹那生灭变化的存在,所以叫诸行无常,叫缘起性空。

但是,缘起和因缘果又都是实实在在的呈现,我们不能说没有因果、没有缘起。所以,我们讲因果不空,讲不昧因果。

 

“既然说‘烦恼即菩提’,为什么我们还要来对治烦恼呢?”

烦恼,根本不用对治,“对治”是方便说、方便的讲法。刻意对治,越治越烦,当下放下就是。菩提,不是说在烦恼之外,另外再去找一个叫“菩提”的东西,烦恼和菩提本空,是一,不是二。

烦恼即菩提,关键在“即”,当体即空,彻悟到烦恼当下也无,只有一个觉性常在,了了分明,灵明觉照;所谓烦恼,都是在自寻烦恼。真正的功夫在“即”,就好像二祖慧可长期一直在寻求心安,但一朝“寻心了不可得”的那个当下,根本找不到那个烦恼不安的心。

 

“学佛修行,就是改善我们的心态,提升我们的心量。”

善是善自己,真诚也不是给别人看的,做自己正确的事情。如果能时时处处以达摩祖师的“抱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去面对现实,心态就会平衡、心里安详。

一个人时时处在安详的心境中,即使工作繁忙,哪怕遇到极大的困难,也不会失去内心的纯善、真诚,也会对生活和世界充满信心和勇气,一直会积极乐观的。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努力修行,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不断提升我们的修养。


 


 


 

 


 


“如盲执烛”公案的警示作用

【河南】邹相

 

当今社会,知识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各行各业都将本行业的顶尖人才尊为“专家”或“学科带头人”。即便是相对远离俗世的佛教界,也不得不顺应知识高于一切的时代潮流,在各地纷纷办起佛学院。按照时下对专业技能设置对应标准的理念,将来出家人要是公开向信众宣说佛法,也得需要相关的“科班”资质认证,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对作为出家人的法师、禅师的资质,没有统一的标准作为评定的依据。

然而,就像老师进课堂光有书本,没有真知识不行一样,僧人讲经传法如果只是熟稔佛学,自己却未能有正确的知见,同样也是不行的。佛陀主张修道人要自度度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本意是说作为修行者,当自己修到开悟的境界以后,不仅要欢喜地奉行一切法,而且还要积极地去帮助别人开悟,这才算觉行圆满。当然,这里有个大前提:要教别人会,首先自己得会。如果自己不会,却好当伪“教官”,四处显摆,那就像“如盲执烛”,说轻了只是让自己下不来台,说重了则成误导他人犯错的罪魁祸首。

我们先来看一则出自《法句经·多闻品》中的“如盲执烛”公案——

古印度拘睒尼国有一位外道梵志,虽然读了点经书,有点小聪明,但却自命清高,十分傲慢,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他还习惯干些沽名钓誉的事,来拔高自己的形象。

有一次,梵志突然心血来潮,大白天的手执火把在城里行走,路人就问他:“大白天的,你执根火把照什么呢?”梵志说:“世人太迟钝,太昏昧,像盲人一样看不见光明,我手执火把,就是要把光明带给世人。”

此时,佛陀正好在拘睒尼国的美音精舍为四弟子说法。他知道梵志清高、傲慢,不思无常之苦,必将永世都无法出离六道轮回。为了救度他,佛陀就化作一位贤者,坐于城里一处店家的上座,当梵志路过时,就把他叫住问:“这大白天的,你为什么要手执火把四处逛呢?”

梵志还用前面的话回答:“因世人冥顽暗钝,即使在白天也如同黑夜一般看不见真理,看不见光明!我手执火把,就是要把真理和光明带给世人。”

贤者接着问梵志:“经中有四明法,你知道吗?”

“这个……”梵志摇摇头说:“我没听过。”

贤者乃进一步说:“所谓四明:一是要通晓天文地理,并能调和四季之变;二是要明达日月星宿及金木水火土五行,分时化育,以成万物之理;三是要精通治国之道,抚绥友邦和谐共存;最后是要善于用兵,在疆域稳定上,能确保城门不失。你身为梵志,这‘四明’通了几明?”

听了贤者的话,梵志暗自惊奇,心想:“此贤人,乃真高人啊!”同时,他也对此前自己的无知和恃才傲慢惭愧不已。于是,他立即将手中的火把扔在地上。佛陀知其悔意,立时复原佛身,双手合十,微笑着为梵志说了一首偈子:“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

听此偈子后,梵志欢喜顶礼,并虔诚地礼拜佛陀为师。

梵志出家后,在佛陀的引导下,一改从前妄自尊大的习性,奉行佛法,精进用功,不久即证得阿罗汉果。

这是一桩劝人励志的公案,即通过一位既不学无术,还自以为是的梵志(外道婆罗门,古印度四大种姓之一)的拙劣“出台”,引出“贤者”佛陀的一首偈子:“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稍微懂得一点东西,就妄自尊大、四处招摇,那么他就好比一个手执灯烛的瞎子,即便能照亮别人,自己也永远看不到光明。

“如盲执烛”,是一种比喻手法,体现了佛陀作为佛教本尊的深厚知识储量和博大的宽广胸怀。为方便度化众生,佛陀经常会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说法方式。在本公案中,佛陀面对的是一个外道梵志,他担心纯粹的佛法让一般人听起来会觉得生涩难懂,所以他把佛理寓于世人易见之物,既生动有趣,又易解易记,同时也印证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宇宙真理,由此可见佛陀之高明。

公案旨在告诫当今社会中,不少只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佛子们,万不可对精进修持有任何懈怠。作为已经入道的僧人,如果连佛教的诸多术语都不知何解或一知半解,逢得有信众前来请教,你躲不开,只能硬着头皮胡乱忽悠,误导信众的理解,则与造业无异。如果在缺乏精进修持的前提下,你不知天高地厚地披着僧人的外衣,办道场讲经弘法,不仅让人耻笑,而且造的恶业更大!

正如一句通俗的话所言:要想招到学生,先要把自己变成合格的教师;要度信众觉悟,先要求自己正知正觉。如果前者的期许没有达到,你的任务就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而不是急匆匆地去当执烛的盲人!

其实,公案中的梵志之愚在尘世众生社会并不少见。通常,我们可将愚者分作两类:

一类是眼界跃不出井口的井底之蛙,蠡酌管窥,妄自尊大,既我执于眼前自己的“一片天”,以至以“我”为大的慢心常在无明中膨胀,又常被“天外有天”搅得惊慌失措,徒增许多烦恼。庄子有句话叫“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就是对这类凡夫的最准确总结。

另一类是夜郎自大、巧立名目的好为人师者,这种人往往错误地高估自己,而且还有强烈的“导人症”,仿佛只有通过贬低他人的能量,并得到别人的认可,自己才活得有价值。就像公案里的那个梵志,他“执烛”的动机并非是为了帮人,而只是为了拔高自己,其实他自己对事物的道理也是稀里糊涂的,或者说尚且处于无明之中。在这种情形下,即便让他有“烛”可“执”,也“执”不出佛教正信的内蕴。

要消除“如盲执烛”的倾向,最好的办法是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心念及行为,对他人常怀谦卑、恭敬的态度,以平平淡淡、物我两忘的心性活在当下,这不仅仅是对阶段性困惑的一种自救,而且也是在做功德。一旦我们能时刻观照自心,就会防止一些妄念与执着滋生,也能有效地消除烦恼与障碍。

无知者无畏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者装知。有巧立名目的卖弄自己伪知识的本事,莫不如把这种本事化成真本事。具备“照亮别人,毁灭自己”的唯一条件是:你必须是一盏可以点燃的灯!

(作者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直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作协副秘书长、郑州市作协理事、《禅露》执行主编。先后出版《禅心乡韵》《拈花微笑》《且听风吟》《素心若荷》《守园往事》等多部著作。)


 


 


网络时代与佛教弘法

◎释延政

 

前言:近年来,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手机网民的不断增加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推送Twitter、发Facebook、刷抖音、刷微博、刷朋友圈几乎成了现代年轻人每天必不可少的事。佛教不可能回避铺天盖地、无所不及、无所不在的媒体传播,更不可能无视它们的存在。如何客观地认识新媒体的利弊,从而扬长避短,将是佛教弘法在新媒体时代下取得成功的关键。

纵观历史,我们发现一种文化、一个宗教要不被时代所淘汰,就必须对自己已有的内容作出调整、改进或者补充,为自己找一个存在的理由。这一点佛教也不例外。从最早的口口相传,到贝叶经文、再到印刷术的应用,佛教传播的方式一直都在随着时代变化、随着科技进步。如今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每时每刻都有海量的信息充斥在人们眼前,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已经成了很多人的第二家园。虽然作为佛教徒,我们愿意、也希望更多的人在睡前打打坐,在醒后念念经,但如今的现实是,大多数人在睡前和醒后做着同一件事——看手机。然而,新媒体的出现也为佛教的传播增添了一种途径、一个手段,更为想要了解佛教的人打开了一扇窗口。

 

一、佛教使用新媒体的迫切性

1.网民的迅速增长和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改变,推动了佛教采用新媒体弘扬佛法。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占比提升至90.1%,无线网络覆盖明显提升,网民Wi-Fi使用率达到91.8%。”毫无疑问,对于很多人来说,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日常工具,而以Facebook、抖音、微信、微博、微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产品,几乎惠及每一部智能手机的使用者,无时无刻不吸引着众人的眼球。很多人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看手机,吃饭的时候看手机,上下班的路上看手机,上班的时候也想办法偷偷看看手机,而且,睡前的最后一件事也是以看手机来结束一天的生活。可见,人们如今对于手机已不仅仅是喜欢和使用,而是需要、甚至依赖,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新媒体环境下,佛法需要主动融入民众的生活中。古有玄奘西行,历尽磨难、跋涉万里、风雨十七载、方得真经。当时世人知道佛法难得,能够听经闻法已是大福报,若有高僧开坛讲法,则常有道俗云集的盛况。那个时候,佛教的辉煌不仅因为有道心坚定的佛教徒愿意弘扬正法,更重要的是世人对于佛法、对于知识的渴求和敬意。如今,新媒体以其传播范围广、传播受众多、传播速度快等优势,成为社会媒体的重要形式。科技的发展让很多事情变得容易,人们只需要打开手机,动动手指便可以阅尽天下、遍览古今,不再需要背负时间甚至生命的代价去获得知识,所以人们也很难理解前人对听闻正法的渴望。当佛教经典不再如从前那般需世人苦苦探寻,它更不能再孤标傲世、静静等待着人们去追访、去朝拜,而是你只要愿意,它就会主动融入到你的生活,为数以亿计的网民打开方便之门,给更多人提供了解佛教的契机。

3.因众生根机不同,佛教徒需应机弘法。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几乎渗透到了世界的每一角落,人类正在虚拟的网络上建立新的家园。从前人类的精神食粮需要人们上下求索、苦苦追寻,而今的精神食粮就纷繁杂乱地摆在互联网营造的无限虚拟空间中,人们每天刷微博、看推送,只需微笑等待着这些食粮送到嘴边,若能选择性地从中挑选信息来吸收已是难得,何况那些不在这虚拟平台上的 “食物” ,怕是更乏人问津了。因此,佛教徒需要主动让更多的非佛教徒有机会接触佛法、了解佛法,进而从佛法中受益。对于那些还不了解佛法的人,尤其是新一代年轻人,佛教宣传者有更多的义务为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不仅要让他们有办法知道,更要让他们愿意去知道、主动去了解,而这也正是佛教慈悲与普度众生的体现。所以,在这个以自由和便捷为名而备受瞩目的虚拟空间里,佛教需要占领媒体阵地,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佛教弘法当中的积极作用,从而让佛教在新媒体时代下更多地造福人类、利益众生。

 

二、新媒体在弘扬佛法中的积极作用

1.借助新媒体共享佛教资源,可以为广大网民提供一个更为方便、持久的途径学习佛法。通过网络传播佛教三藏文字、音乐视频、文化故事,让佛教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任何人都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查阅三藏,了解佛教,修习佛法。这样一来佛教的受众面就不会仅仅局限于寺庙和道场之内,对于不方便或者没时间到寺院的人就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佛法。因此,这种资源共享的弘法方式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节约纸张、保护环境。除此之外,新媒体可随时存储内容、且方便查找,对于文学创作和学习研究有其独到的好处。

2.新媒体的灵活性有益于佛教不同家风的弘扬。新媒体的表现方式十分丰富,可融文字、图画、音频为一体,做到生动、即时、无限地表达和扩展内容,使其图文并茂、鲜活有趣。比如,各个寺院把自己的独特家风、寺院的法会活动安排、重要事件等通过网络予以公布,不仅宣传了寺院、弘扬了家风,而且方便信众获取信息、吸引更多人前来共修。

3.网络新闻的发布有益于教内外人士及时了解佛教动态。同时,把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发布到网络上,也有益于宗教法律法规的普及,可以促进佛教的健康发展。例如,有报道称 “近年来,一些人在藏区和内地冒充活佛招摇撞骗,损害信教群众利益,败坏藏传佛教和活佛群体的声誉。”2016年,藏传佛教活佛查询系统在网络上的发布,可以及时有效地打击假冒活佛骗取信众、歪曲佛教的行为。现在有了活佛查询系统,是不是真正的活佛一查便知,有助于更好地保护藏传佛教界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增进社会各界对藏传佛教和活佛群体的了解。

4.借助网络聊天软件可以促进佛教徒之间的交流。师父与弟子之间、居士与居士之间、师父与居士之间只要借助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聊天软件发送语音短信、视频或语音通话、发送图片和文字等,实现即时的、免费的、跨越国界的交流和沟通。就拿我们本次会议 “一带一路上南北传佛教研讨会” 来说,参与会议的各位善知识都是来自大陆或香港等不同地区。在大家来开会之前,我们也没有专门碰过面,而关于会议的安排、证件的办理等等,其间的交流都是通过微信或者电子邮件来完成,相信各位都能深切感受到新媒体带来的好处。

 

三、如何善用新媒体弘扬佛法

1.新传媒本身只是一种弘法渠道,谈不上好坏,用佛教的术语讲它是无忌的,不好也不坏,它只是存在的一项技术或一个事物。新传媒的好与坏要取决于使用它的方法和动机,使用它的方法和动机若是善的,由它产生的结果也将会是好的;反之,若使用它的方法和动机是不善的,那么也将会产生不好的结果。

“善用” 就意味着要用的是时候、用的是地方、用得恰到好处、用得恰如其分。凡事皆有两面,新媒体在传播上有巨大的优势,同时对佛教来说也存在很多的不利之处。佛教的修学分为闻、思、修三大块。闻指听闻,包括讲经说法、阅读经论等;思指反复思考听到或读到的内容;修指实践、落实所听、所读、所思的佛法。其中,思和修是要每个人亲自去实践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谁也替代不了。换言之,在佛法的实修方面不提倡使用新媒体,网络和现代科技都是技术上的东西,对于佛法的体验和修证几乎帮不上忙,而且,还很容易对佛法的体验和修证带来干扰和负作用。作为佛教徒,弄清楚佛教在哪些方面可以借用新媒体,哪些方面不应借用新媒体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旦这个范畴弄错了,很可能会给佛教带来不可预测的负面影响。

2.佛教需加强对新媒体的使用进行管理。近年来,众多的佛教网站在国内外纷纷地建立。然而,互联网所产生的问题在佛教网络中也同样存在。网络信息来源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容易滋生邪恶不实的言论,败坏佛教的风气;让世人曲解佛教、误导信众。例如,在Google里搜索 “Buddhism” 一词,出现32,200,000条结果;在Google搜索“佛教网站”,出现516,000条结果;在百度里搜索“佛教”一词,出现83,900,000条结果;在百度里搜索“佛教网站”,则有6,440,000条结果。事实上,很多佛教网站的专业性不强、只能提供基本的佛学常识和浅显的解说,导致很多佛教网站千篇一律、互相重复。这样一来,网民不但难以选择想要的信息,同时也浪费了网络资源。另外,许多佛教网站并不是佛教徒或佛教团体建立的,很难保证其中信息的正确、真实和有效性。更有甚者,打着佛教的旗号,实以化缘、募捐、骗取信众的钱财为目的,等等。

作为佛教徒,我们的当务之急并不是对其痛心疾首、严词批判,更不能踟蹰不前、因噎废食,而是要迎难而上,担当起振兴佛教、维护正法的使命,尽一己之力为混沌的网络世界注入一道清流、点亮一盏明灯。首先,佛教权威机构要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新媒体运作管理队伍,从而加强佛教网络审核和网络监管的力度,该打假打假,该表扬的表扬。其次,佛教徒应在佛教网站建设上加大力度,宣传具有权威性的知识和信息,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准确性较高的查阅工具。比如,中华电子佛典协会推出的佛教电子大藏经(CBETA)就是佛教新媒体弘法的榜样。CBETA分为网络版和单机版,都是是免费的,它汇集了《大正新脩大藏经》8982卷,《卍新纂续藏经》5066卷,《嘉兴大藏经》1659卷,《历代藏经补辑》972卷,《国家图书馆善本佛典》248卷,《汉译南传大藏经》元亨寺版70册,《藏外佛教文献》(1-9辑),以及《正史佛教资料类编》《北朝佛教石刻拓片百品》等。CBETA的问世不仅做到了佛教的资源共享,而且方便查找资料,省时省力。我们致力于宣传这些优秀的佛教网站,而且精益求精、争取提供更优质的信息和服务,才能让更多人学习到真正的佛教知识、从而弘扬佛教的智慧。

3.佛教应利用好Facebook、微信、微视频和影视传媒等新型大众传媒。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深奥微妙,往往让人望而却步。但一切善法、皆为佛法,不妨在弘扬的过程中加入一些趣味性、娱乐性,所谓大道至简,至少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如果可以把佛教的道理、佛陀的本生故事、佛教典故、祖师公案乃至中国的各种国粹(中国戏曲、汉字书法、文房四宝、少林功夫、传统中医)等,每个传统文化符号都拍成一个章回体形式的视频或电影搬上舞台和荧屏,我相信这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弘扬佛教文化一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经久不衰的《西游记》,虽然很多内容不客观,但是对于佛教文化的宣传还是功不可没的。佛教界还可以推出一些关于素食、佛乐、佛教历史和经典的影视或漫画作品,增加佛教宣传的趣味性。此外,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手机技术的进步,纸质的书籍已渐受冷落,人们把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网络搭建的世界中。佛教此时也应该顺应这个潮流,鼓励一部分具有一定佛学造诣的法师或佛教徒通过网络弘法,开通微博或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一些与佛法和修行相关的、对人们的生活和心灵有益的话题,并设专人或专门机构对其进行管理,让弘扬佛教的使命在新媒体环境下稳定而有效地完成。

4.佛教需掌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及时遏制诋毁佛教的网络造谣与网络谣言的发酵。对于佛教的一些突发事件、敏感事件不能回避,要做到“不失语”,同时还要做到“不乱语”。网络是一个滋生谣言的地方,难免会出现诋毁佛教和佛教徒的声音,当负面的评论铺天盖地而来,佛教徒不能只做 “沉默的智者” ,而是要运用佛陀所授如海的智慧来打破谣言、持有网络的话语权、维护佛教的名誉。“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既然难以回避网络上负面的声音,我们就要发出更多正面的言论,利用好新媒体平台抑恶扬善、赞叹三宝、弘扬正法,捍卫网络世界中属于佛教的一片净土。

总之,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互联网几乎渗透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虚拟的网络空间已经成了现代人的第二个家园。新媒体为佛教的弘法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途径,为更多想要了解佛教、接触佛教的人打开了一扇窗口。然而,佛教传播的教义内容没有改变、佛教的精神内涵也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传播形式。佛教徒只要客观地认识新媒体的利与弊、扬长避短,定能利用新媒体给佛教的弘法带来更多的方便。佛教将会在新媒体时代下更好地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作者系少林寺常住院僧人,毕业于香港大学,博士学位。目前为香港大学讲师。)


 


 


少林学传统的继承及其对社会的意义

【上海】赵翠翠

 

所谓少林学传统的当代继承,即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以少林寺为神圣信仰空间载体的“少林学”信仰及其文化实践,建构与推动“少林学”之于当代中国发展建设的社会意义。其实,少林学传统就是自古至今以来的佛教革新精神及其修持方式,尤其是在心性论方面的佛教革新,亦是抓住了佛教进入中国社会以来的融合相通性,可谓佛教历史上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之重要开端。同时,佛教禅宗之顿悟不二法门,讲究回归体悟佛法之最高境界的修持理念与信仰实践方式,对宋明理学心性论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菩提达摩所传播的佛教禅法,在推动中国佛教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佛教的转型,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

某种程度上,禅宗之佛教教派的形成,亦是一种佛教中国化的深刻体现。至当代,关于佛教中国化,著名学者黄夏年教授曾经指出,坚持宗教中国化包含佛教中国化命题,涉及三个基本问题:一是佛教在政教关系方面要有自觉的政治认同,与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发挥正能量;二是佛教在文化上要去自觉融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三是佛教在社会发展中要自觉适应社会,跟上社会发展,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有了这三个根本认识,佛教才能在中国得到发展,才能完成自觉的身份转换。在此,中国佛教禅宗、尤其是当代“少林学”之信仰文化体系建设、“少林学”历史传统的当代继承同样需要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构建“少林学”在现代中国转型中的社会意义。

一、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加强“少林学”对外文化交流能力

千余年来,佛教对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据资料记载,菩提达摩禅师最后不知所踪,但他初来中国时的道路是海路,最终在广州登陆。因此,禅宗进入中国社会,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回国时又选择陆上丝绸之路,这就是从海上到陆地的佛教传播与丝绸之路的紧密关联。达摩所创立的禅宗及其丝绸之路上的禅音,正是中国佛教文化宝贵的神圣资源。而少林寺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菩提达摩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启航者,这些宝贵的资源与跨越丝绸之路的佛教信仰传播符号与象征意义,都对今天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发展进步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从理论层面考察,如果宗教信仰市场决定佛教民间外交必须走出去,文化输出将作为佛教民间外交的一个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中国佛教民间外交既有传统,又有新的机遇,应抓住此机遇充分利用佛教民间外交传统,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追溯历史,东晋法显大师、唐代玄奘大师、鉴真大师,他们都曾让佛教进入中国社会,亦将中国文化带入印度、日本。因此,佛教自进入中国社会以后,一直就在扮演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越南禅宗亦是盛唐时期由中国僧人无言通所创立,无言通乃百丈怀海禅师的弟子,他在交州北宁建初寺就传授禅学,推行面壁禅观,最终建立壁观派,成为越南历史上有影响的佛教派别。

因此,佛教自古以来就具有承担对外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在“一带一路”发展的契机下,“少林学”中丰富的禅学、医学、武术、建筑、艺术、壁画等若能被进一步挖掘并激活,对于构建广大信众乃至社会大众的心灵体系,推动“一带一路”沿线诸国的文化交流及其活动开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之中的“民心相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都是当代“少林学”进一步走出去、佛教不断促进社会建设、人类社会共同进步发展的重要契机。

二、以“少林寺”为载体,推动“少林学”文化信仰体系建设

少林寺最大的优势是祖师们所创立的禅宗及其少林文化信仰体系。当代中国,“少林学”之丰富资源已经遍布世界,正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影响力。对少林寺而言,就是要充分运用“一带一路”的时代发展契机,充分发挥少林禅宗的历史地位,开展各种民间佛教的外交交流活动,将具有影响的少林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将各国家各地区的社会文化带回中国社会,促进中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历史上的禅宗中国化,就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表现。少林寺与菩提达摩不只是中国佛教的,它也应该是世界佛教的。少林寺需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达摩祖师也要走向海外。而今,少林寺特别需要做的,就是要以少林寺为神圣空间载体,不断整理、挖掘和丰富少林文化及其信仰体系,让少林寺不单成为中国人的少林寺,更要成为世界大众的少林寺;让少林寺成为少林学传统之当代继承的神圣空间,更要促进少林学信仰文化体系的现代化转型,构建少林学在信仰文化及佛教理论创新层面的社会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少林寺被习近平主席誉为“享誉世界的少林寺”。这一定位凸显了少林寺之当代传承的重要意义,也是对少林寺僧团弘法利生事业所做努力和成就的极大肯定,亦是践行佛教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成果。当前,以少林文化为代表的禅宗已经流向全世界,并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借此重要影响力,继续推动“少林学”文化信仰体系建设,不断细化与研讨少林学之中值得不断挖掘和激活的各类资源,丰富与拓展少林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机制。特别是在少林寺达摩祖师影响中国的一千五百余年,海内外佛教界呼唤达摩祖师,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少林寺更需要重塑达摩祖师之社会影响力,使其继续发挥连接中国与世界、人与佛、佛教与社会之神圣关系的神圣中介。

三、以“少林禅”为核心,构建自我神圣与社会神圣

在佛教的信仰体系中,“佛”即是“觉者”的意思,即觉悟了真理的智者。“禅”之宗教,即就是要实现这种境界。关于禅宗,有人曾问禅师:“禅是什么?”禅师回答是:“平常心”。的确,所谓“禅”,其最高境界无不是一种圆融与智慧,一种豁达通透之后的禅悦,实乃平常心看待一切。这些都乃禅宗之“觉悟”,也是少林文化之最为核心之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盛赞:“少林文化能为我们提供心灵空间,也有助于我们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禅宗强调修心,更强调当下觉悟,见性成佛。佛教智慧中最为重要的,其实就是教会人们如何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身与心,从主观能动性及其心性自证角度提高个人觉悟能力,缓解个人压力及其焦虑,构建与周围人与社会的开放而健康的关系。因此,无论是理论建构层面,还是社会实践层面,以少林禅之觉悟为根本的佛教信仰体系能够为社会提供一种解释和得以激活的价值体系与社会伦理,在佛教与社会之间的各种社会机制中实现自我神圣与社会神圣,构建个我与社会的不同关联及神圣体验。

从任何一种宗教发展的基础来看,只有真正面对自身及其社会问题,不断做出调整与适应,才能获得大众的广泛认同。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人心浮躁、心态失衡、全民焦虑症的背景下,少林学之禅的“觉悟”,少林学在历史上的禅宗中国化,少林寺作为宗教组织发展的制度化创新及共运作模式、少林功夫、少林艺术、少林建筑碑刻等,都将是少林寺与周边社区居民、广大社会信众超越自我、稳定其心的神圣文化资源。同时,可以不断探索途径与方法,使修行者、活动参与者、信众乃至非佛教信仰者能从中既修身修心,又基于这种信仰,构建其对生命、财产、职业、自由、法律等神圣认同,这就不单能够构建佛教信仰的社会性与公共性,更能在群体信仰及认同的共享实践中构建佛教信仰的神圣价值及其理念。

在佛教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如何秉持“求同存异”的发展理念,在尊重各国文化基础上,推动佛教及其他各领域合作交流,展开对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的深入探讨,无疑是当代佛教、少林学传统及其当代继承尤为重要的契机与构成。

(本文为节选。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宗教社会学研究,法学博士。)


 


古今高僧长寿的启示

【湖北】张红华

 

古往今来,许多高僧大德长寿达百余岁的并不少见。他们是如何延年益寿的?从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规律等方面去分析,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首先,佛教严禁僧团吃荤。从粱武帝时期(483-492)开始,中国佛教僧人便普遍食素。他们平时吃的主要是谷物、豆类,以及纯天然无污染的蔬菜、水果、蘑菇、竹笋、黄精等。这些富含大量丰富维生素、植物蛋白、淀粉、纤维素等的素食,可以有效预防“三高”和其他老年人常患的冠心病等病症。可见,以素食为主,合理搭配,对于人的养生益寿,是极有好处的。

佛教五戒强调的“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饮酒、不邪淫”,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的身体健康,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饮酒”“不邪淫”,正好应了古人说的“酒是穿肠的毒药,色是刮骨钢刀”的古训。须知,过度饮酒会导致人的肝脏疲于排毒,使人体的肝脏系统不堪重负,必然会诱发一系列的病症。

据史料记载,西晋时期,有一位名叫佛图澄的高僧。他长期清修持戒,一生始终坚持“酒不逾牙,过中不食,非戒不履”,最终他长寿达117岁。可见,少饮酒是养生长寿必须遵守的一条。此外,佛教强调的“不邪淫”,也有助于保持人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心境和良好的状态。

禅定气功,对于延年益寿,有着极其良好的作用。佛门修持讲究“戒、定、慧”,追求极高的境界。有道是“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长久修习禅定气功,可以超越自我,超脱世俗恩怨的羁绊,正所谓:“明心没有碍难事,见性岂生忧愁心”,可以不像常人那样,被酒色财气所困,以致郁闷生病。

相传,禅宗初祖达摩,曾在嵩山少林寺面壁静坐九年。他勤于修炼,活了150岁。高僧大德们在参禅静坐的过程中,有一些独特的调身、调息、调心的方法(人们称之为佛家气功),可以起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作用。打坐即静坐,一切生命功能的源泉,都从“静中生长”,是自然的功用。人在静坐的过程中,由于意守丹田,可以有效地去除杂念,而进入一种空灵的状态,这对人的身心灵净化大有裨益。

古今的高僧大德,一般性格温和,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看淡名利。他们在修身养性方面,“每逢大事有静气”,遇事不慌不忙,心平气和,情绪上没有剧烈波动,表现为个性温和、乐善好施,仁慈善良,此也是高僧长寿的原因之一。另外,他们还常常进行劳动。唐朝的百丈怀海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要求僧徒必须农禅并重。现在的许多寺院,也都自开田地,种植五谷杂粮和蔬菜。此外,僧人们还经常参与诸如扫地、担水、砍柴、做饭之类的劳动。实践证明,一定程度的体力活动,可以增加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脂浓度,达到祛病延年的效果。

“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附近山清水秀、树木葱茏、蓝天如洗、空气新鲜,往往使人心旷神怡。高僧大德们长年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既可以调节气血循环,强化呼吸,舒筋活络,增强新陈代谢能力等,又能欣赏美景,修身养性,使心情舒畅,自然有助于养生益寿。可见,优美宜人的景色环境,对于人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助益。

综上,我们可以从这些高僧大德身上,获得一些长寿方面的启示。我们不妨摒弃自身的陋习,向这些高僧大德学习,保养好自己的身心,自然也可以延年益寿。


 


佛道合一的禅医伤科的形成及其学术成就

【北京】韦以宗

 

佛教作为一门宗教,在医学上有何贡献和特色,是近几年佛教界研讨的新课题。笔者是中医骨科医师,对佛教知之甚微,然而深知在中国骨科技术发展历史过程中,融汇了道教、佛教及少林寺的禅宗文化,为中国骨科技术的丰富发展作出了贡献,现简介如下。

一、关于佛教医学——禅医

众所周知,源自印度的佛教是以戒为本,其戒律明确规定,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口、奴婢、牲畜,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杀生、斩伐草木、垦土掘地。这种规定一是为了远离财富,以免产生争利之欲,影响修行;二是怕在劳动中杀生,影响修行。根据戒律,印度佛教本身的医学受到很多制约。

公元6世纪的南北朝时期,来自印度的菩提达摩在少林寺创立印度佛教汉化的三大教派之一“禅宗”。达摩在印度出家后就倾心于大乘佛法,到少林寺后创立禅宗教派。禅宗教派的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我们今天称为“心理医学”的发源。

菩萨戒的实施,也是印度佛教的自身修性转向“普度众生”的革命,是中国化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区别。据《大乘无生方便门》中记载:“能见苦众生,随力能救护不?能!”这也成为佛教徒出家的誓言。而伤残病痛是众生之苦,禅宗医药也就应运而生。因此,确切地说,我们今天说的“佛医”,应该是“禅医”。

二、佛道合一的禅医伤科形成

印传佛教自汉末至唐朝,中国化的教派有禅宗、天台宗和华严宗等。但由达摩在少林寺创立的禅宗是“释、道、儒”三教合一特征最明显的教派。这与禅医的形成不无关系。

禅宗始祖达摩在少林寺训示众徒:“欲见性,必先强身。”强身一是习武,二离不开医药。

而禅宗与道教的结合,形成中国禅医。原因有二:

第一,少林寺所处的嵩山自古是道家发祥地,传说老子曾降于嵩山,为道士寇谦传授经戒。此外,东汉道士刘根,三国道士郗元节,西晋道士鲍靓等,亦皆得道于嵩山。说明嵩山在少林寺建寺之前已是道教的发祥地。禅宗的开放式的佛教徒,因地域关系,必然受道教的影响。禅家教徒遵循“亲近善知识”,道家的阴阳五行哲学,自然受禅家教徒的接纳。

第二,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到唐代已十分丰富和成熟,而这时期的中国医药专著不少出自道家之手,如著名的晋代葛洪是道家一代宗师,他所著《肘后救卒方》影响广远。唐代被后世誉为“药王”的孙思邈是一道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中医历史名著。

可见,禅宗佛教徒要习医药,葛洪、孙思邈的著作自然成为不可少的课本。

值得指出的是,禅医最早的医学专著当是奠定中医骨科基础的《理伤续断方》。《理伤续断方》作者是晚唐蔺道人,而蔺道人也是一“头陀”,即僧人。我们今天已无法找到史料证明蔺道人是少林寺高僧,但从后人写他的传记中可证,他自身已是“佛道合一”。值得称颂的是,其所著《理伤续断方》奠定了中医骨伤科的理、法、方、药基础,是中国骨科的经典著作。此书如无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写不出来的。可见,在公元八九世纪,禅医伤科已经形成。

禅医的另一亮点是“少林药局”,在南宋嘉定年间(1217)成立,但从学术著作的出现来说,禅医伤科应为禅医最早的学科,这与禅宗僧人习武有一定关系。

三、禅医伤科的学术成就

如果从禅医的角度来看,中医骨伤科历史上主要著作几乎均出自禅医。

首先,蔺道人(头陀)的《理伤续断方》

《理伤续断方》首创麻醉接骨技术,以及今天称之为“手摸心会”(相度忖度)、拔伸牵引(拔伸)、端挤提按(撙捺、捻捺)等骨折复位手法;确立骨折复位、夹板外固定、功能活动、内外用药的治疗大法;实施清创及手术扩创(雕刀切开)治疗开放性骨折及颅脑损伤的救治;介绍复位肩、肘、髋关节脱位的复位法——靠背椅复位法及牵引屈曲复位髋关节法以及四肢骨折、肋骨骨折治法,并介绍了46首治伤方剂,建立辨证论治内伤法,其中著名四物汤、大成汤、活血丹、五积散等,至今还是临床常用方。概而言之,《理伤续断方》奠定今天中医骨科理论方药基础,是中医骨科的经典之作。

其次,禅宗高僧异远真人著《跌损妙方》

《跌损妙方》在嘉靖二年(1523)由异远真人编著问世。根据获得此书的孙应科序言,该书出自江苏高邮的镇国禅寺。据考证:镇国寺建于唐朝,是禅宗举直禅师所建。而该书出自镇国禅寺,说明其作者异远真人也是禅宗高僧,孙应科也是日颂《金刚经》的佛教徒。

《跌损妙方》首创按部位、穴位用药法,根据道家导引“小周天”出现的气功生命现象,结合经络学说有关任督流注的理论,创立“血头行走穴道论”,开创穴位时辰不同致伤轻重有别的时间医学的先河。该书对创伤用药继承发扬《理伤续断方》经验,所介绍的“用药歌”上、中、下三部用药法以及70多个重要穴位的治疗方药,成为后来少林武术伤科的主要方药。书中所载诸如“七厘散”“八宝丹”“生肌散”“万应膏”“英雄丸”“刀口生肌散”等,至今还是临床上常用的有效方药。《跌损妙方》是中国武术伤科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医学战伤外科的经典。

第三,《江氏伤科方书》和《救伤秘旨》对《跌损妙方》的继承和发扬——武术伤科形成

清朝道咸年间,安徽婺源伤科名医江考卿著《江氏伤科方书》(1840)。同时期,浙江天台武术伤科名医赵廷海广泛收集伤科方书编成《救伤秘旨》和《救伤秘旨续刻》。

江、赵二人的著述,既是将《理伤续断方》的理、法、方、药结合武术致伤特点的临床运用,也进一步发展《跌损妙方》穴位时辰时间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将异远真人的穴位论治,发展到36致命大穴、72小穴的辨穴治伤法。并首次介绍致命大穴致死的时间,在临床实践上发展了《跌损妙方》的按穴位论治法。

后来少林武术伤科的所谓“秘方”,大部份出自江、赵二人所著。江考卿的正骨技术,基本上沿袭《理伤续断方》和《世医得效方》,其主要的发明是应用“植骨术”治疗严重粉碎性骨折。

第四,至善禅师的武术点穴伤科

至善禅师是南少林的开山宗师,他是少林寺禅宗高僧,到福建泉州传授少林拳,后发展成“咏春拳”。同时也传授了跌打点穴治伤的秘术,著《少林寺秘方铜人簿》。该书是最早出现的伤科“铜人薄”,其学术源自《跌损妙方》。由于明清针灸的兴起,各种针灸著述均有宋代针灸铜人穴位的记载,适合拳术致伤(致伤面积小)的诊疗,于是武术跌打点穴开始流行。在异远真人“血头行走穴道”论,“一七不治命要休”的启示下,点穴时辰、时限的学说也逐渐形成。少林寺武术伤科自江考卿、赵廷海到“铜人簿”后开始形成流派。

到晚清民国年间,两广流传的《少林寺秘传十二时辰二十四方》是以手抄本传世。笔者见到的30多种抄本以《吕氏抄本》论述穴道、症候和方药较确切和实际。十二时辰十二穴和二十四方是以异远真人的《血头行走穴道歌》和《用药歌》为依据,其配方规律也是依据“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主方”及加减法和“十三味总方”加减法进行配方的。《吕氏抄本》不仅载十二穴道的位置、受伤后证候表现以及治法方药,还有八个致命大穴和十四方,合二十四穴四十一方,这些方剂依据功能命以方名(此是其他抄本所没有的)。

第五,禅医伤科的传承及对现代中医骨科的影响

禅医伤科发展到十九世纪形成的少林武术伤科,一代代传承下来。至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成为中医骨伤科的开山祖宗。笔者在研究中国骨科技术史发现,近代中医骨伤科的师傅,大部分来自少林寺禅医。

综观禅医伤科自《理伤续断方》问世至今1200多年,其佛道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中国骨科学,体现了无痛、无创,以恢复功能为治疗目标,以人为本的思维。其经验和方法至今还有临床使用价值,理应值得进一步继承和发扬。

(作者系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会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尊师重道自圆满

◎释延保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或是处理完手中杂务,静下心来的时候,我就会想自己这一路走来的种种经历,心中就会生起一股股暖意。选择出家这条路,选择依止恩师释永信大和尚弘法利生这条路,我无怨无悔,如同《心经》所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我出家为僧的因缘具有喜乐性,与师父的悉心点化、慈悲教诲密不可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一部《少林寺》电影,振奋了中国人的精神,成千上万的青少年从四面八方涌向少林寺,抱着一份“功夫梦”到少林寺习武寻宗,我便是其中的一员。因我自幼在安徽老家习武,基本功比较扎实,在我从“北京体育学院少林武术专修院”毕业后,就被直接选进了少林寺武术馆国际教学部,参与功夫表演、教授外宾等。那时的少林寺武术馆和少林寺基本是一体的,经常协同、互助完成一些重大接待和教学表演任务。基于这个因缘,我多次看到师父的身影。有的队员还善意地告诉我,说师父是我安徽老乡,现在是少林寺住持,有事可以去找他。我心想:“有机缘的话,我们说不定能成为师徒呢!”

《楞严经疏》云:“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在佛教里面,认为万法皆由因缘贯穿连结,无论大小乘、性理事相、世出世间,一切有为法必依因缘和合而生。我和师父能成为师徒,同样也是因缘使然。1990年9月19日,因缘殊胜之际,蒙师父慈悲摄受,我在少林寺虔诚地皈依了师父,获赐法名“延保”,由此开启了我的修行之路。现在回想起我当时的皈依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心中依然涌出无尽的欢喜与感恩之情!“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考验”,或许是我出家修行的机缘未到,1992年10月,我从少林寺返回安徽参军入伍,光荣地成为一名侦察兵。由于拥有在少林寺习武的经历这一优势条件,我很快被提拔为军官。2010年,我转业到地方工作。对师父的想念,对少林寺的向往,对出家修行的渴望,这一切一直萦绕在心,从未离去。2013年,我毅然选择辞去公职,然后回到安徽老家,辞别亲人后,直奔少林寺拜见师父。整个过程平静如水,好像早就安排好了似的。其实,这正是佛教里讲的“因缘具足”,我的缘分来了!

《起世经》云:“一切世间,各随业力,现起成立。”这是说,当因缘具足的时候,很多事情就水到渠成了。2013年9月19日,我在佛前发愿,恳请师父为我剃度出家,圆具法身慧命。师父欣然应允,并慈悲开示。记得当时师父让我牢记三句话:一是要发大心,将修行当作事业去做;二是要以戒为师,依教奉行、如法行持、都摄身心;三是要精进学习,深入经藏、广学博采,提高自身素质。我牢牢地记住了师父的这段开示,并坚持以此为准则,用一生去践行。

师父为了锻炼我,让我更好、更全面地认识和体悟少林禅宗文化,专门安排我去少林寺禅堂修持,一下子就是三年。在禅堂的三年里,我在坚持“以戒为师”的同时,不断地向班首、老参学习。我一边学习禅堂的仪轨、规矩,一边照顾当下,将“念佛是谁”这个话头参下去。等我有体悟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记录下来,当有一定的数量时,我就去向师父请益,聆听他的开示与教诲。师父对我说:“修行是一辈子的事,能在禅堂里坚持几年,不管是闻思修上,还是在对禅宗文化的认知上,都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当我对师父说:“禅和子们太不容易了,特别是一些老参,能够坚持几十年在禅堂里用功办道,真的是不可思议!”师父听完后,微笑着对我说:“再加一把火,你也能坚持!”师父的慈悲,让我有了法身慧命,而师父的谆谆教诲,则让我在修行上少走了很多弯路。

《后汉纪·灵帝纪》云:“昭曰:‘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能够依止在师父门下,这既是我的缘分,更是我的福报。我曾在一个札记中写到:“当年,正是师父的加持,护我前行,如法修行。每每念及此,皆心生无限欢喜、无限感恩。正是师父为我们这些徒弟们,撑起修行和用功办道的一片天空;是少林寺提供的这个平台,成就了我们每一个少林人。”师父就是宝藏,应有尽有;师父就是修行法要,给我们开启了大门;师父就是方向,我们只需依教奉行。2018年3月,我奉师命并应当地政府迎请,到焦作博爱县月山寺住持道场。月山寺始建于公元 1158年,是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圣地,与少林寺、白马寺并称为“中原三大寺”。该寺的开山祖师空相禅师,就是少林寺的僧人。历史上,月山寺即是少林寺下院,又是八极拳发源地。

到了月山寺之后,我遵循师父的教诲,坚持爱国爱教的传统,以戒为师,依教奉行。在当地政府和宗教管理部门的支持与指导下,我带领寺院僧众,开始有序修缮部分殿堂、重建祖师殿及苍公洞、恢复月山寺的僧团及法脉传承、再传八极拳、组建月山寺武僧团、改造常住院生态环境等,使得“金鸡叫,凤凰鸣”的胜景再次在月山寺重现。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与恩师的悉心教诲密不可分。师父曾开示:“路走对了不怕远,走下去就能到目的地。”我一直按照师父提出的“发心要正,念头要正,行持要正”的要求,一直前行。即便是途中遇到种种艰辛、坎坷,受到种种挫折、压力,想起师父为少林寺的复兴、为少林僧团的绍隆、为少林文化的光大所付出的努力和承担的重负,我受得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于是,心中便释然了。

师父教导我要“加强学习,提升内功”,我即便是日常的事务再繁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学习。我的寮房和办公的地方,随处可见各种书籍,我坚信“活到老,学到老”的古训,不断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师父教导我要“丰衣足食,安僧办道”,我先后发动寺僧及善信,为寺院存储大米两吨、面粉一吨,以及充分的食用油、各种蔬菜等,并一直保持这个数量。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不为饮食发愁,大家都能安心在常住院修行。为解决僧人吃水难的问题,经过多次不懈的努力,最终从寺院后山的一个地方,打出了一眼380米深的深水井。看到“汩汩”流出的井水,我忘掉了所有的委屈与烦恼,脑子里满是师父的慈悲法相。我知道,这是师父给我的加持、给我的力量、给我的福报。据专家实地勘察分析,这一眼水井里的水,极有可能是太行山下已经蕴藏亿万年的地下河水。目前,水样已经送至专业检测机构,看是否存在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

清代诗人罗振玉在《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一文中记述:“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将自己的师父像父亲一样看待和敬重,代表了社会对师承关系确立后的伦理道德要求,属于世俗见。佛教宗门里的师徒关系为逾越俗流,是胜义见。师父曾开示道:“少林寺宗门修持的方向就是振宗风、翊皇度、存真性、成正觉、化群迷、入涅槃。”师父是希望我们所有少林弟子,都能成为如来法音的传播者,成为发扬少林宗风的承担着,成为上弘下化、广利有情的觉醒者。

师父曾对“禅”的诠释有过两次开示:一次认为“禅,就是不胡思乱想”;一次认为“禅是一种功能”。其实,在师父的内心深处,禅既是一种日常的点滴修持,也是一种如实的体悟和法益。师父是希望我们每位少林弟子,都能做好本分事,都能担当起弘法利生的重任,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众生。“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就是按照师父的教诲来行化,总能觉得很充实、很满足。回想师父对我的呵护与教诲,总能感受到恩惠无尽。虽然我也一直在为佛教、为少林尽心尽力,但乏善可陈,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每念及此,总觉得愧对师父、愧对师恩。我深知,最好的报恩方式,就是学习师父终身坚守信仰、倾心三宝、爱国爱教、直下担当、朴实自然的品格,“将此身心奉尘刹”“尽此一报身”,为佛教、为少林、为众生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与贡献。

偈曰:“月在天心一直圆,人观明月圆缺环。若以人心比佛心,相差十万又八千。”作为当代佛教走向世界的开拓者,师父从不居功自傲;作为少林寺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师父深入经藏,通达世出世间法,并带领少林僧团,将“享誉世界的少林寺”和少林文化推向世界各地。师父常说:“作为出家人,我们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作为寺院僧团,为祖国的建设增砖添瓦,更是我们的心愿。”每每听到这些话,我真是如沐春风,如饮甘露,为师父爱国爱教的情怀所感动。在未来,我会继续践行师父的教诲,以“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为己任,在如法修行和利乐有情之路上勇猛精进!

(作者系少林寺下院——焦作月山寺住持。曾在少林寺禅堂潜心修行三年。先后在《中国宗教》《禅露》等报刊杂志上发文多篇。)


 


淡,是上上签

【山东】于世忠

 

淡,是一种颜色。有人说不对,红橙黄绿青蓝紫里根本没有它。是的,它不在七色之内,可它就是一种颜色。《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淡”字的解释,其中有一词条:“(颜色)浅:淡青,淡绿。”元代王冕在《墨梅》诗里有一句“朵朵花开淡墨痕”,“淡墨”指的就是不太黑的颜色。由此认定,淡,就是一种颜色,一种无渲染、不夸张的颜色。它铅华有失,接近本真。

淡,是一种味道。有人可能怀疑这句话的正确性。是的,酸甜苦辣咸里边,也没有这个字,可它的的确确就是一种味道。东汉许慎《说文》里边对“淡”字有解释:“淡,薄味也。”《管子·水地》里边也讲到:“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有此为证,我们还怀疑“淡”不是一种味道吗?古人语:“大味必淡。”淡,不止是一种味道,还是一种有着大料作用的高级别的味精。谁的生活中添加了它,谁的生活乃至人生就会充满着一种美好的况味。

淡,是一种状态。状态是什么?状态就是事物所呈现出来的样子。云淡风轻是状态,淡妆素抹是状态,浓淡相宜也是状态……这么说来,淡的状态就是不艳、不浓、不稠,不花里胡哨。好画清新淡雅,好文雅俗共赏,好饭清淡爽口……虽然那些浓墨重彩的东西也是一种美,但它不如轻描淡写给人的感觉美好。浓得化不开、抽不出,那是一种累赘,一种包袱,会让人拽不出脚、迈不开步。

淡,是一种境界。境界,简言之,就是事物所达到的某种高度。过日子的最高境界是希望每一日都是平平淡淡;交友的最高境界是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与淡;为官的最高境界是廉洁奉公、淡泊明志;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人淡如菊、心淡如水……那么,不言而喻,淡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些所有最高境界总的体现。《菜根谭》里有一句格言:“真味是淡,至人如常。”它的意思是说:做人应当永远保持平常之心,平平淡淡才是真。

淡,是一种禅悟。悟不出,就做不到。晚清重臣曾国藩曾在日记中多次写道:“近来焦虑过多,无一日游于坦荡之天,总由于名心太切,俗见太重二端。”“今欲去此二病,须在一‘淡’字上着意。”“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这就是曾国藩做人为官几十年的禅悟。作为清末重臣,他人生显赫,功名卓著,但,冷静下来反思过往,注意力最终还是落脚在一个“淡”字上。

淡者,简简单单、平平凡凡之谓也。淡,不仅仅是一个字,它还是人生修为的一个重要内容。凡事不求大红大紫,只愿平平淡淡顺其自然;尝遍生活酸甜苦辣,仍然笑对人生;静静地活,慢慢地老;看天上云卷云舒,观庭前花开花落……这些都是“淡”字所包含的内容,用这些内容修炼自己、包装自己,不愁人生不顺达、不幸福。

淡,是上上签。谁抽取了它,谁就能活出快乐,活出健康,活出幸福!


 


吾心似天空

【安徽】侯兴锋

 

一日,妻下班后哭着回来了。

妻自从下岗后,辗转多年,终于又到了纺纱厂上班,并被分配到与两个老工人搭班。妻虽是新手,但她手脚麻利,且以前就是缫丝工人,所以,妻干活的速度丝毫不弱于老手。

然而,每个行业里似乎都有排外的现象。妻作为新进人员,一下子很难融入到老工人的圈子里,个别老工人常常倚老卖老,不断地让妻干一些分外的工作。一开始,妻还勉强应付着,后来时间久了,妻不愿意了。她们见妻渐渐的有点不听话了,于是就合在一起说三道四,放出一些流言蜚语来,诸如妻干活偷懒、拉班里后腿、为人自私自利,等等。

一次,妻亲耳听到两个女工在班长面前又嘀咕她的不是,妻忍无可忍,爆发了,和那两个人大吵了起来,最后气哭了。

妻到家后愤愤然地对我说:“你去到厂里给我骂那两个女人去!”

我赶紧劝道:“别急,别冲动,冲动是魔鬼。”

沉思了一下,我对妻说:“你先冷静冷静,我给你讲个小故事吧!”

这是一则禅语故事——

一个人请教禅师,说有人在背地里捅他刀子,该怎么办?

禅师拿起一把斧子,走出室外,对那人说,现在把斧子扔向天空,会怎么样呢?

当扔出去的斧子“咣”地一声掉到地上,禅师问:“你听到天空喊疼的声音了吗?”

“斧子又没有伤到天空,它怎么会喊疼呢?”那人说。

“斧子为什么伤及不到天空呢?”禅师问。

“天空是那么高远,那么辽阔,斧子扔得再高,也触及不到天空的皮毛啊!”那人感叹道。

禅师说:“是啊,天空高远、辽阔,那是天空的心胸大。如果一个人有天空般宽阔的胸怀,别人就是再向他放暗箭、捅刀子,也无法伤及到他的心灵啊!”

妻听后,沉默了。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面对别人的嫉恨,面对别人的诽谤时,之所以感到烦恼,之所以感到痛苦,就是因为我们的心胸还不够宽广,我们的涵养还不够深厚,我们的境界还不够忘我。

如果你能把内心修炼得像蔚蓝的天空一样高远辽阔时,那么,在漫漫人生之路上,还有什么能够伤害到你呢?


 


一片冰心一壶茶

【山东】尹宗国

 

台湾女作家三毛在书中说:阿拉伯人饮茶必饮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这算是阿拉伯人的茶道吧,寥寥几句,道出了茶之三味,也将三种心境跃然纸上。茶遇了水,泡出一壶清芬而已,在世俗人眼里本无其他奥妙,但在智慧的阿拉伯人那里,却是不同滋味的人生。

作为茶的发源地,中国人喝茶,更是有讲究的,古人谓之“茶道”。再上等的佳茗,如不符合茶道而饮,则为暴殄天物不如不饮。大体而言,且不说喝茶之境、喝茶之人、煮茶之水以及所用之器,单以喝法而论,便名堂不少,足令外行人们叹为观止。若有闲情推究一下,可以发现,喝茶、饮茶、品茶等说法,并非是各种方言下的不同称谓,而是方式和境界层次的区别吧,一等为品,二等为饮,三等是喝。雅俗的分界便在这里了。

说到品茶,常被推崇的有《红楼梦》里妙玉的“三杯论”。它出自这部文学巨著的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曹雪芹笔下的妙尼姑是以杯数来区分喝茶的雅俗,“一杯为品,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妙玉的高论虽然未必公允,却令好些人喝起茶来不敢轻易贪杯,免得与宝玉为伍,一起落在“超级蠢物”的“挨骂席”上。不过,话说回来,这场品茶小会的过程种种,则绘声绘色地尽情演绎了中国古代的茶道。

首先说喝茶之境。栊翠庵花木繁盛,院落清幽,是极好的修行之所,也是品茶论道的好去处。而禅堂外的耳房,大约是寂寥中的寂寥吧,以妙玉的怪僻和高洁,应该是不染俗尘的人间绝境,自然非雅士不可入内的。所以,妙玉悄悄地拉了宝、黛二人去喝“私房茶”,雅士坐雅间,佳茗待佳人,理所当然地形成一种更加高雅的格调。试想一下,在这样的境地里喝茶,岂不令人身心俱醉而出凡入圣?只是,红尘喧嚣,浮华迷眼,大多数人是难遇这样一方人间净土的,一般只能随缘,随遇而安地享受袅袅茶香而已。

其次是喝茶之人。禅堂里头是供着菩萨的,冲撞了自然是罪过,耳房是雅间,更不能让俗人出入。因此,以刘姥姥之鄙俗固然不能踏越半步,贾母等众人是东家香客,以礼待于禅堂即可,甚至连宝玉那样的灵异之辈,在妙玉眼里,也是常常归于俗流的,而只能托宝、黛二人之福来此消受一回。可见,光有雅境不行,要有雅士在座,方能尽得品茶之妙吧!佳茗入了俗人的口腹,虽然不到焚琴煮鹤的程度,恐怕总难免产生糟蹋可惜的感觉。所以说,同样在佳茗当前,与哪类人物一起把盏,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类人物是一道风景,风景既殊,情怀必异。

再次是煮茶之水。妙玉给贾母献茶,用的是“旧年蠲的雨水”。她请宝、黛吃体己茶,黛玉以为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却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你怎么尝不出来?”在她看来,连水也尝不出来的人,当然就是大俗人,哪里还谈得上品茶!可想而知,梅花上的雪自然冰清玉洁,且沾有梅花的香气,这样的水用来泡茶,肯定是不止口感最正,亦且更添雅致了。

最后是饮茶用具了,在妙玉看来,品茶功夫首在茶具,茶倒在其次。贾母带一大帮人到栊翠庵品茶,她亲自捧出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其余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宝钗、黛玉在耳房内吃体己茶,茶杯却是王恺珍玩一类的古董,与宝、黛一般不同凡俗。宝玉要求“随乡入乡”,妙玉便找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至于她自己吃茶用的是绿玉斗,而刘姥姥吃了一口成窑五彩小盖钟里的茶之后,这小盖钟妙玉便不要了,可见她对茶具是多么讲究。而细想一下,这是一种饮茶的层次吧,即什么人用什么杯子,雅俗分际境界高下自然明了。

茶有不同,境有不同,人有不同,水有不同,器有不同,过程种种不同何止万端,结果自然是心有不同,意有不同。再者,中国传统的茶道,其实是至少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一壶茶中,一杯茶下,儒家的礼、释家的禅、道家的玄一齐涌至,加上什么人情世态、古往今来,全部汇集其中了。真正爱茶,管他东西南北风,一杯、两杯乃至数杯,那是何等的畅快!

(作者系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理事,作品散见于《中国青年》《都市小说》《青海湖》《牡丹》《知音》《中华文学》(香港)《珍珠港》(美国)等海内外文学刊物。)


 


平凡慈爱的师父

——我的恩师释永信大和尚

◎释延极

 

我是少林寺里一位普通的出家人,是方丈释永信大和尚的皈依弟子,法名延极。因受少林功夫题材电影、电视剧的影响,我对少林寺、对少林功夫尤为喜爱,希望能成为少林大家庭的一份子。2001年,我从北京的一家学校毕业后,到少林寺景区演武厅担任教练七年。2007年,在因缘具足之际,我得以礼释永信大和尚为师,正式进入寺院僧团,这是我生命中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情。2013年,我依止恩师受具足戒。记得当时给恩师磕头,叫他“师父”时,泪水在我眼眶里打转,最后还是情不自禁地掉落下来。从那天开始,我逐渐体会到“师父与弟子”之间的因缘,开始慢慢地观察师父、了解师父、走近师父。

在观察师父时,我发现他很注重威仪,尽管每天有很多次接待,但每次去接待时,他都会仔细整理一下大褂、念珠,给人以庄严之感,宛如一尊佛。我知道,师父对徒弟们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这从一件事上可以体现出来:有一次,师父在大殿里看到我,让我拜佛给他看。等我按照所学,虔诚拜佛结束后,师父就指出我在拜佛时有不规范的地方,并告知我几个要点,让我勤加练习。师父还说:“出家人是表法的,对佛菩萨恭敬,对众生恭敬,其实也是在庄严自己,培植福报。”此后,每次我给师父顶礼时,我都多跪拜几次,是想把动作、姿势多展示几次,让师父多多指点。

在少林寺生活时,我时时处处以师父为榜样和标杆,包括仪容仪表、行住坐卧等,与此同时,我对师父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师父的接待任务比较繁重,法务也繁多,即便如此,每次主法时,他都非常具足威仪,时间再长,他都能坚持到底。师父肩负着少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这是个大事,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不管他再忙再累,却一直关心着我们的生活和修习,他经常对我们嘘寒问暖:“衣食住行没问题吧?修行上有没有障碍?”他还告诫我们:“多向老法师、老参们学习,把功夫用到了,就能更好地弘法利生。”在与我们拉家常时,师父说话风趣幽默,跟他主法时完全两样,给人以慈父般的感觉。我就在想:师父也很平凡啊,他就像是一位父亲,一边干着重活儿,一边还想着他的孩子(徒儿)们!

师父对每一位徒儿都充满着信心与期待,希望每一位少林弟子都能有所作为,都能光大如来家业。2015年,在经过师父的应允和支持下,我到白兔寺弘法,担任住持至今。还记得当时离开少林寺的那一刻,我满脑子都是师父和师兄弟的画面,尽管出家已多年,竟也忍不住泪湿衣襟。师父经常教导我们说:“作为出家人,在哪里都一样。弘法利生是我们出家人的本分事,做好这个本分事就成就了。”

根据许昌白兔寺内现存的古文物考证,汉魏末年在许昌城西便有了这座佛教寺院。清道光年间《许州志》记载:“北朝魏景明三年(502)四月,颍川郡献白兔。”北魏宣武帝元恪认为天降祥瑞,便下旨赐名该道场为白兔寺,沿用至今。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冯玉祥督豫期间废庙兴学,毁掉佛像,驱散僧侣,多数寺院改作校舍。但是白兔寺、大悲寺等寺庙的僧人极力抗争,寺院香火得以延续。白兔寺僧人有习武的风尚,僧团里有不少武艺高强的僧人。抗战期间,白兔寺因多次保护游击队员,而遭到日军破坏。我到了白兔寺之后,才发现寺内断壁残垣,连个像样的佛殿都没有。我当时就发下大愿:一定要遵师嘱托,恢复好白兔寺昔日昌盛的模样。于是,我通过多方募集,调动身边的一切可用资源,对白兔寺进行全面恢复重建,至今已经重建钟楼、鼓楼、文殊殿、普贤殿、观音殿、地藏殿、毗卢殿、药师殿、得月阁等十几个殿堂。每次有困难时,我都会想到师父,想到他老人家慈悲的样子,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

师父对我的爱护与勉励,也是深厚而有力的。为了传承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挖掘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内涵,我倡导并举办了“善良节”,自2016年开始,已经连续顺利举办四届。每一届的善良节,师父都会安排少林寺常住院的僧人、武僧团的武僧们过来给我们助阵。当地统战和宗教部门的领导经常对我说:“还是你师父心疼你这个徒弟啊,自己来不了,派人过来也是一种认可与支持。”因为建寺安僧、慈善济困等弘法利生事业,都需要有资金做后盾,我也一直比较拮据,很少给师父供养。有一次,我攒了好长时间,才凑了不到一万元,回到少林寺时供养师父。师父却说:“延极,你不要供养我。把你的心放在行愿上,放在建庙弘法上就行了。”师父对我说,建大殿时一定要庄严、要牢固,将来要给后世留点遗产。在师父的教诲下,我建庙时用的材料都是最好的,寺院的院墙也有50公分厚,墙上的砖雕也是从山西那边采购的,大殿的底座都用的是青石砖,柱子都是粗壮的圆木。

让我最为感动的,是前一段师父专程来白兔寺看望我这个徒儿,对我们寺院未来的建设给予指导与鼓励。接到师父说来白兔寺的电话时,我觉得一股暖流遍布全身,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我提前在白兔寺山门前等候师父,我把所有能穿的法衣全部都穿在身上,这是师父他老人家传给我的啊!我反复展具,争取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势都庄严、到位,不负师父对我的教育与化导啊!看到师父下车时,我的泪水已经奔涌出来,赶紧带着僧人和居士们给师父顶礼、跪拜。当师父伸手把我搀起来,我们四目相对时,泪水再次模糊我的双眼,说不清是喜悦还是委屈。我赶紧转过身,擦了一下泪水,然后领着师父挨个儿参观每一个殿堂。我给师父讲解每一个殿堂的由来、建筑用材,乃至每个佛像的材质,师父认真地听着,脸上时不时泛出丝丝笑容。那一刻,我觉得在白兔寺的这五年时间,没白活!中午过堂时,师父让我坐在他身边,然后把他碗里的面条,给我分了一半。我捧过碗,接过这象征师徒之间长长久久的面条,端起来一口气吃完。我想着,这是我的一种表态:将来一定继续努力做好僧人的本分事,这是师父的殷殷教诲啊!此时此刻,我深深地感受到:师父就是一位平凡却又慈爱的父亲啊!

现在的白兔寺影响力还不够大,但我会继续带领四众弟子共同努力,将少林文化、药师文化发扬光大,就像师父所言,“只要尽心尽力去弘法、去度众,百年之后,在祖先面前,脊梁也是挺直的。”按照师父的教诲,我一边建寺修庙、勤耕佛事,一边开展慈善活动,每年多次前往当地敬老院、贫困家庭捐资捐物;为白兔寺小学及白兔寺村修建多条水泥路;成立“风中菩提爱心协会”,坚持多年为当地的环卫工人免费施粥。我还带领僧众在寺内广植树木、花草,开辟农场保障自给自足,并把少林养生功、禅弓、禅茶、禅意书画等引进寺院,与广大善信结缘。今年的寒衣节当天,在给历代祖师祭奠时,我突然感觉到自己充满了底气,胸膛也是挺起的,因为我觉得一直在践行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担当,我是问心无愧的,是与师父的谆谆教导相契的。

我对师父这个人、对“师父”这两个字的认识,是一步一步来的,也是一步一步深入的。刚开始时,师父在我心里是一位法师、一尊佛;然后呢,觉得师父是授业解惑的导师;之后呢,觉得师父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俗家的父亲给了我养育之恩,师父为我指点迷津、步入正途,对我恩同再造;最后呢,觉得师父其实就是新时代弘法利生、续佛慧命的担当者,是我的依止和归宿,是非常伟大的!现在,我觉得能和师父以心印心,自己也从向往少林寺到融入少林寺,到愿意把生命交给少林寺。即便哪一天往生了,我也想离师父近一些,离少林寺的祖师大德近一些。如果我回不到少林寺,等往生了,就让弟子们把我埋在白兔寺僧塔的西北边,那样正对着少林寺的方向,我还能遥望着师父,继续聆听他的慈悲法音!

 

作者简介

释延极,俗名卞国栋,1978年生,祖籍山东菏泽。字超壮,号风中菩提。因其出身于武术世家,曾祖父曾是当地抗日游击队的队长,祖父卞本田是当地著名的拳师。在这些环境的熏陶下,他自幼习武。特别是他的曾祖父带领当地游击队抗日的故事,对他以后的人生观、出家后的行愿有着深远的影响。2001年,在少林寺礼释永信大和尚为师。现为许昌白兔寺住持、许昌建安区佛教协会首任会长、许昌建安区第一届政协委员。曾发起第一届善良节,并连续圆满举办多届。


 


八苦一乐

【河南】陈晓辉

 

同学群里聊天,有孩子发烧的,有夫妻吵架的,有房贷又涨了的,有吐槽领导不可理喻的,一时诸多烦恼。一位朋友说,佛说人生八苦,苦处谁没有?

当年的学习委员说:“还记不记得‘阮籍穷途’?人家阮籍有名望,是当时的名士,还有奢侈品(车子),名利皆有,没事儿还跑到路尽头大哭一场,我们这点子苦算个啥?”我知道他说的是《晋书》:“籍旷达不羁,……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另一个朋友说,他理解阮籍。就像他自己,有时候明明一切都好好的,也会一个人跑到河边,虽然不至于对着河水哭,但心中苍凉悲痛,连绵不绝——烦郁之多,何止八苦?

我忽然想到,人生原本就是辛苦烦恼的。佛教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既然生而为人,八苦就如影随形:生死无法避免,老弱是自然规律;人吃五谷杂粮,焉得不病?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与喜欢的人分离,讨厌的人却要时刻相对,想要的往往得不到,更是人生常态。

至于五阴炽盛,有的人,明明生活无忧,比周围的人强多了,偏要驱车去大路尽头哭,去河边对着河水郁闷,多么无奈。

那么,如何超越自己、超越世俗,去八苦、得喜乐呢?老子被稽留函谷关,说:“大道至简。”梭罗独自住在瓦尔登湖边,说:“让生活回归到简单,简单,再简单。”苏轼被贬黄州,说:“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些名人,为我们留下了去除苦痛,保持精神愉悦平静的良方。也许,唯有达到一定的精神高度,超越自己、超越俗世;简单生活,心态平和;笑对云卷云舒,闲看花开花落,才能去人生之苦,享人生之乐。

可人在世俗之间,免不了存心思求功名利禄,超越谈何容易?忽然间,我想起了一个人,我的外婆,一个农村老太太。

外婆在乡下住了一辈子,并不认识几个字,下地种田回家做家务,一年到头劳碌不休。夏天酷热,给棉花剪枝捉虫;冬天严寒,早起喂猪,晚间做鞋。后来我们不穿自家做的鞋了,她就给刚出生的重孙子、孙女做“虎头鞋”,帮村里人剥玉米,从不闲着。

每次我回去看她,她总是笑眯眯的,给我说谁来看她了,带的苹果很甜;村里谁家娶媳妇了;今年雨不多,小麦浇了三遍;谁家老人去世了,招待了多少亲戚……我从未见过她诉说过烦恼苦怨,仿佛对她来说:劳碌是理所应当,别离是人生常态,求不得是天道沧桑,而人的生老病死,就像庄稼播种、成熟、收获一样正常。

她没读过书,不知道什么叫人生“八苦”,什么是道法自然,如果有人和她说这些,她一定会茫然。她的世界很“俗气”,只有那个小村子和儿孙,可她的世界却很纯粹,辽阔而自足。她自自然然地把烦恼过成了快乐,把日子过成了哲学。

我希望像外婆那样,不着痕迹地生活:日出是乐,日落是乐,哪里还有什么人生八苦?认真耕种、灌溉、收获,不问其他——做人如此,人生一乐!


 


悟山·悟心

【陕西】文远

 

周末,难得清闲,约上三五位好友入山。沿着子午峪一路向上,待到气喘吁吁,双腿沉重时,停下来歇脚。“悟山”,云姐的声音传来,原本站在不远处正说笑的我们循声望去。见云姐盯着面前的石头念出了上面的刻字,我们围了上去。石头上刻着“悟山”二字,红漆描涂。平日里常研习书法的阿超则笑言:“此二字为‘悟心’。”一时间,“悟山”“悟心”竟成了我们争论的焦点,谁也说服不了谁。“悟山便是悟心,悟心才能悟山,有什么好争?”卡妹一句话点醒了我们,相视大笑后,我们拍完照继续向上走。

“悟山便是悟心,悟心才能悟山”,这句话充满了禅意。“悟”字本身就是“吾心”,动脑、用心才能悟。佛门禅宗素有顿悟、渐悟之说;佛,更是圆满觉悟者,世尊释迦牟尼便是在菩提树下开悟成佛的。著名的“拈花公案”也是悟出而笑: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说法,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他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

寒山有首诗:“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这便是他悟道所写。而关于“悟”的禅诗,还有诸如南朝梁傅大士的“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唐朝鸟窠禅师的“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唐朝布袋和尚的“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唐朝无尽藏的“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明朝憨山德清的“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等等。

禅本身离不开悟,而唯有悟才能得“道”。所谓参禅,重在悟,悟是我们修身、修行的一个过程。“吾日三省吾身”即是悟,一个人是否有智慧,看他的悟性。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是初入佛门的三重境界,其实还是悟的过程。第一层山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山,第二层不是山是我们赋予了主观所想,第三层山则是开悟后再看到的山。这出自唐代青原惟信禅师的“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我们兴尽而归,晚上看到云姐所拍“悟山”石的照片,耳边又响起卡妹那句“悟山便是悟心,悟心才能悟山”。其实想想,悟山也好,悟心也罢,只要享受到半日浮闲,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到生活的趣味便足矣,何必计较是何字呢?这或许就是“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妙义吧!

(作者本名程龙,毕业于陕西广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西安日报》《文化艺术报》《新民晚报》《禅露》等报刊杂志。)


 


静待花开

【河北】刘明礼

 

去年冬日,我到朋友家串门,得赠一盆朱顶红。朋友告诉我,这花有冬眠期,回去不用管它,放在阴凉干燥、冻不坏的地方就行了;来年春天给它倒一下盆,最好是用腐植土,要不了多久就会开花。

回家后,我给它浇足了水,放在地下室里。几天后再去看,那一盆原本葱笼的油绿,已变为鹅黄,像一个已入膏肓的病人,垂垂危矣。又过了些时日,它的叶子完全枯槁下来,在昏暗的地下室里落寞一隅,看不到丝毫生机。可想到朋友说的冬眠,也就没有过分为它担心。

经历了漫漫冬日,终于盼来春水长天。惊蛰一到,我迫不急待地把它从地下室搬到楼上。仔细清理掉表面的败叶,找来两个新花盆,填满从山上背来的腐植土,把它的鳞茎一片片分开,种到三个花盆里,浇透水,静待花开。

也许是在阴暗的环境中压抑了太久,也许是在漫长的冬夜里养足了精神,也许是蕴藏的激情到了迸发的时刻,只三五天时间,它们便纷纷吐出了小舌头,像刚刚破壳的小鸟,偷偷探出头来,好奇地窥视着这个世界,又好像在向人做着鬼脸。不消几日,有的叶片就长到了大半个手指般长,就像伸出了一只只小胳膊向我们招手。然而此时我才发现,那块大的鳞茎母体,却像一位位悠悠老者,动作有些迟缓。是它把营养过多地给予了自己的孩子,还是在“分娩”的过程中消耗了太多的能量,拟或是受到了伤害?疑惑中,它似懂了我的心声,忽地在一夜之间窜出一枝顶着花苞的葶茎,让我惊喜万分——原来它要开花!是的,仲春四月,它直挺如剑的花茎顶端,悄然怒放出两朵朱红色的大花。犹如一对刚刚吹响的小喇叭,又像两个穿着红裙的少女在翩然起舞。

凝视着这美丽的朱顶红,我不禁浮想联翩。只要根茎还在、生命仍存,希望就还在!走过萧瑟的深秋,熬过寂寞的寒冬,等到冰雪消融,待到春风化雨,朱顶红仍会葱郁摇摆,美丽绽放。何必叹惜时光,何必伤怀落寞,何需百般呵护,时间自能说明一切:只要固持生命的信念,只要经得起困厄的磨练,只要善于自我疗愈,只要四季还有轮回,终有花开的那天!

想想我们的人生,不也是如此吗?正如一位大师所言:很多人事,是你必须要路过的驿站,你会尝遍人生百味、世间百态、人情冷暖……终有一天你也会明白,这所有的经历,都是通向觉悟的必经之路,都是帮助你寻找永恒、快乐、真我、清净的良药。我想,我们的人生,也应该像朱顶红那样,在平凡的日子里,用自己的信念从容以待,在寂寞时光中积蓄力量,不浮躁、不彷徨,静静等、慢慢熬,从容不迫……相信朱顶红一定会有春天。

“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香,指由富含香气的树皮、树脂、木片、根、叶、花果等所制成的香料,依原料的不同,可分为旃檀香、沉(水)香、丁子香、郁金香、龙脑香(以上称“五香”)、薰陆香、安息香等类。

由于印度气候酷热,人体易生体垢、恶臭,故自古为消除体臭,乃将当地盛产的香木制成香料,涂抹于身,称为涂香;或焚香料薰室内及衣服,名为烧香或薰香。其中,涂香所用的香料有香水、香油、香药等;烧香所用的香料有丸香、散香、抹香、练香、线香等。据《大智度论》卷三十所记载,烧香仅能行于寒天时,而涂香在寒、热天皆可行之。寒天时杂以沉水香,热天时则杂以旃檀香。

香,还有“末香”“线香”“瓣香”等多种。

“末香”,就是香木的粉末。香末可以点燃熏嗅,也可以加入油料,涂抹人身袒露之处,以防虫咬。所以也叫做“涂香”。

“线香”,是条状的香枝,它也叫做“仙香”“长寿香”。据《禅林象器笺·器物门》说:“或言仙香;杂抹众香,加糊粘造之。其炷烟长久,故称仙香;又云长寿香。其制纤长如线,故称线香。”

“瓣香”,就是香檀木的碎块,因为把檀木劈成了片片段段的小瓣,所以叫做“瓣香”。又因为上等檀木乃是香中之极品,所以“瓣香”也叫做“大香”。

佛教将涂香、烧香作为供养佛及众僧的方法之一,摄属六种供养、十种供养,但戒律禁止僧众涂香。在密教之中,依三部、五部之区别,所用之香亦有不同。即佛部用沉香,金刚部用丁子香,莲华部用白檀香,宝部用龙脑香,羯磨部用薰陆香。

又经论中常以香来比喻佛陀之功德,如《增一阿含经》卷十三所说的戒香、闻香、施香三种;《诸经要集》卷五、《集诸经礼忏仪》卷上所述的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等五分法身香,即是将佛陀之功德以香来喻之。除了以上五种香之外,依《乳味钞》卷二十记载,在修孔雀经法时,也有特别所烧的五种香:指沉香、白胶香、紫香、安息香、薰陆香。在中央烧沉香,在东方烧白胶香,在南方烧紫香,在西方烧安息香,在北方烧薰陆香。

由于香灵动高贵而又朴实无华,玄妙深邃而又平易近人,因而在佛教中不仅被当作重要供品,而且常被用来比喻高尚的德行、修证境界与佛国的庄严。 如《戒德香经》说,持守戒德的人具有“戒香”,此无上之香普熏十方,非世间众香所能相比。佛教徒修习戒、定、慧三学,则能成就戒香、定香、慧香,这被视为无漏真香。

同时,佛教认为焚香有助于修道,所以提倡在打坐、诵经、礼佛等修持功课中使用熏香,在寺院内外也是处处熏香,以营造良好的修行环境。因此,香炉(或薰炉)成为大乘比丘十八物之一,亦为佛前与佛坛之三具足(即香炉、花瓶、烛台,也称三供)、五具足(一香炉、二烛台、二花瓶,也称五供)之一。


 


恒林平匪患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直系、奉系、皖系军阀打来打去。土匪肆虐,流民朝秦暮楚,无赖劫夺流窜,少林寺地区成为匪患重灾区,少林寺僧人也时常被土匪绑票。当时少林寺有位恒林和尚(1865-1923),因精于武功而被推选为少林寺保卫团团总,便只好“以菩萨心肠作金刚面目”,购置枪械,训练僧兵,以备不虞。

恒林,号云松,登封江左宋寨人(今属伊川)。光绪初年出家少林寺,潜心研习少林武功,得少林功夫精髓,后长期任少林武僧教头,传授少林武功。他不仅精于武功,也精于禅学,每登坛说法,众人无不叹服。民国九年(1920)秋,岁遭旱荒,土匪蜂起。恒林率民团在登封县城、梯子沟、白玉沟等处,与土匪大小数十战,打落“肉票”多人,战无不胜。一次,土匪杆首朱保成、牛邦、孙天章、段洪涛等合伙夜袭巩县鲁庄镇,天将明时被发觉,向西南逃窜。巩县九区民团紧紧追击。匪过偃师府店,偃师县十四区、十五区民团也加入追击队伍。土匪逃至少林寺西熬子坪,遭恒林所率少林寺民团截击,大部分土匪被消灭。

恒林因其英勇善战,名声大振。土匪不敢犯境,环寺数十村得以安居乐业。时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张凤台授恒林以奖状、奖章,并向少林寺紧那罗王殿献了“威灵普被”的匾额,以谢神庥。河洛道道尹阎伦如也送了“少林活佛”的匾额,旌表恒林剿匪之功。恒林则谦恭如一,敦睦百姓。

民国十二年(1923)十月初二,恒林因积劳成疾去世,春秋五十九岁。次年春,登封、巩县、偃师、临汝四县民众三百余人,集资为恒林立碑纪念。


 


朝拜少林寺

【甘肃】于菊花

 

那么多的人,涌向寺庙

净手、净心,焚香诵经

大佛啊,俗世的苦,俗世的罪

需要一尊心中的真神

去化解,去超度,去救赎
 

那么多的人,走出寺庙

身轻,目明,心无挂碍

佛法无边,普度众生

在佛祖面前跪一跪

便能把俗世因果,三千烦恼

都一一了断
 

相信,慕名而来的人

都有一颗善心,一份善缘

身卧殿堂,心怀慈悲

气势恢宏的大佛

照见五蕴皆空
 

相信,每一缕佛光

都法力无穷。每一卷经书

都灿若星辰

塞上名刹,佛国胜景

少林寺在晨钟暮鼓中,涅槃重生

 

(作者系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就职于金昌日报社。)


 

觉悟

【河南】王伟

 

欣喜的时候

我默念“阿弥陀佛”

悲伤的时候

我默念“阿弥陀佛”

眼前便有灵光闪现

心中自会安宁平静

 

佛在远处指引我

佛在身边教化我

广结善缘,慈悲为怀

红尘即是佛地

有爱莲花自开

心若在,佛就在

须臾不曾离开

“阿弥陀佛!”

佛一直与我同在

 

(作者系河南省作协会员。出版诗集《岁月如歌》《往事与风景》,散文集《拾穗集》。)


 

禅语(外三首)

【浙江】谢敏


不是不说,只是放下

不是不想,只是修持


大雪一夜,万物归一

瑞雪初霁,阳光普照


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日月星辰

皆为至简而轮回


朝圣者

从迢迢千里赶来,以额叩头

像一只鹰低至尘埃

走过的路

每一个脚印,都是经文

风尘仆仆里

有汗,有血,有十分的虔诚


一路上,蓝天白云或风霜雨雪

都是禅诵


天上星星,皆是经文

山鸟衔着夕阳,放至山下

黄昏是比丘们打开的经卷

青灯点亮禅诵后

天上

一颗一颗的星星,皆是经文


大地

高山,戈壁,草原,海洋,大河

皆有法相


一声“阿弥陀佛”,春夏秋冬

一声“阿弥陀佛”,斗转星移

高山,戈壁,草原,海洋,大河

终成法身



信徒(外一首)

【河南】龚甫

 

清晨的钟声

回响在整个深山

敲醒了,熟睡中的寺庙

请香的信徒络绎不绝

伴着僧侣的经声

磕头、合手、盘坐

像是做错了事的孩子

想用香火,在佛祖面前

换回心安

 

参悟 
 

悟不透的佛法

一半于心,一半于情

不够空明的心

容纳了太多繁琐

不够纯粹的情

淹没在滚滚红尘

于佛前诵经

看檀香烧尽

在梦里,向高僧

求一颗舍利

 

(作者系四川省散文诗学会会员,多个平台、纸刊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青年文学家》《山东诗歌》等。)


 

少林寺《禅露》2020年第6期大事记

(2020.11—2020.12)


 

10月31日

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一行在偃师市委书记孙延文的陪同下,走访了偃师玄奘故里风景区。

永信方丈赞叹玄奘法师为信仰追求而勇往直前的精神,他西行求法“宁可向前一步死,不能后退一步生”的精神品格,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与弘扬。


 

10月31日至11月4日

来自全国各地的84位少林功夫初段位者,经过系统的理论、技术培训,圆满完成少林功夫段品制中段位考评,最终有79位学员晋级六段,1位学员晋级五段,2位学员晋级四段。4日上午,在方丈室前,82位应考者从释永信方丈手中接过相应段位证书,欢喜晋段。

晋段仪式上,永信方丈宣布,为更好地为大家服务,少林寺将专门设立少林功夫段品制接待处,专为参加少林功夫段品制培训的学员服务,并邀请大家能常回少林看看。


 

11月4日

农历九月十九,恭迎观世音菩萨出家吉日,少林寺庚子年观音菩萨出家日拜忏三咏日法会圆满。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拈香主法,上圆满供,虔诚祈福,善宣佛名,广度有情。

是日上午,法子圣燕妙海拈香展具、陈情祈法,在全寺僧众、信众的见证下,由永信方丈传授圣燕妙海为少林曹洞正宗第四十世法子,授予法卷、衣钵,并殷切寄语:吾曹洞宗风,稳健绵密,言行相应,秉规非凡。希望其高树法幢,善自护持,发扬祖德,丕振曹洞宗风。


 

11月6日

为普及消防知识,强化消防意识,提高火灾预防应对能力,落实登封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少林寺消防安全方面的具体要求,少林寺邀请登封市消防大队,为少林僧众、职工、义工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及消防演练活动。

此次消防演练活动,不仅增强了少林寺僧俗两众的安全消防意识,掌握了消防器材使用的实战技能,也提高了大家在处置火灾等突发事件中的灵活应变能力。各部门纷纷表示,将进一步排查并消除消防安全隐患,确保千年古刹的消防安全。


 

11月7日至11日

来自全国各地的67位少林功夫习练者,经过为期4天系统的理论、技术培训,圆满完成少林功夫段品制初段位考评。11月11日上午,少林功夫段品制(四期初段)培训班圆满结业,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在方丈室前,为学员颁发相应段位证书。其中,62位学员获三段授予,3位学员获二段授予,2位学员获一段授予。


 

11月9日

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一行莅临登封报恩寺考察、指导工作,受到延学法师及寺僧的热烈欢迎。

永信方丈一行认真察看了各个殿堂及周边林地,对寺院防火防盗、用电安全,以及疫情防控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及要求,对寺院未来的建设提出整体规划布局建议。


 

11月15日

农历庚子年十月初一,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寒衣节”,又称“祭祖节”。凌晨五点半,少林寺两序大众、部分居士等数百人齐聚大雄宝殿,在方丈释永信大和尚的带领下,集体共修早课,诵经、祈福,随后前往少林寺塔林祭祖。

按照佛教仪轨和民俗传统,在塔林前,由永信方丈主法,举行了庄严隆重的祭祖仪式。永信方丈与僧众一起,在普通塔、雪庭福裕塔和愿安行正塔等祖师塔前诵经、上供,并焚烧五色纸,以表达对历代祖师先贤的无限感恩和缅怀之情。


 

11月17日

农历十月初三,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剃度仪式在禅宗祖庭、功夫圣地——中国嵩山少林寺圆满举行。72岁的蔡志忠先生虔诚礼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为师,法名“延一”,自此人生得一明灯,修行得一依怙。

仪式上,永信方丈慈悲开示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学佛的目的就是想要了生死,出家不仅仅是出世俗的家,更要出烦恼家,要通过精进的熏修成为智慧觉悟的人,这个过程虽然很艰难,但只要努力,一定能获得无尽的法益!”蔡志忠先生欢喜信受,表示在剃度后会奉持三宝、以戒为师,自觉安排每日功课,如法学习,早日证得无上菩提,利益更多有情众生。

在方丈室,永信方丈与蔡志忠先生欢喜交谈。“少林的禅文化已经派生出很多衍生的文化,例如禅医、书法、绘画,等等。我也希望有更多艺术大师能和少林结缘,把禅文化发扬光大”,永信方丈如是说。


 

11月18日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李昌平率宗教界(藏传佛教)省政协委员一行14人,在河南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何彧等的陪同下,到少林寺考察宗教活动场所建设与管理工作,受到少林寺僧众的热情接待。

参与考察的还有:四川省政协常委、民宗委主任姚斌,四川省政协委员,民宗委专职副主任华瑞康,四川省政协常委、凉山州政协副主席杰香根·边玛仁青,四川省政协常委、阿坝州若尔盖卓藏寺活佛卓藏仓·嘉木样格勒永登加措,四川省政协常委、麻通寺活佛降央克珠,四川省佛协副会长、道孚县惠远寺活佛戈教·云登嘉措,四川省政协委员、所登寺寺管会主任尔吉降泽,四川省政协委员、甘孜州白玉县亚青寺民管会主任益呷,四川省政协委员、甘孜州雅江县扎呷寺寺管会主任阿旺慈诚加措,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麻通寺喇嘛登真尼玛,四川省政协办公厅民宗处副处长尼玛邓珠,四川省政协办公厅民宗处四级调研员文强,四川省政协秘书靳仲鑫。


 

11月19日

农历十月初五,中国禅宗祖师菩提达摩诞辰日,禅宗祖庭少林寺庄严举行三宝弟子皈依法会,五十余位善男信女礼请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求受三皈依,得清净皈依体,龙天欢喜,诸佛赞叹。

上午十点半,皈依法会圆满。众弟子得清净皈依体,心生欢喜,随永信方丈拈香礼佛,虔诚上佛供,并以此功德回向佛日增辉、正法久住!

当天,禅宗祖庭少林寺一年一度的冬季“精进禅七”起七。本次禅七礼请绍云长老、修圆法师、本如法师、耀融法师、隆中法师、正超法师为首座,西堂延典法师,后堂续发法师,堂主常慈法师,维那延篪法师,代典座延筝法师,知客延典法师、延豊法师。来自全国各地的106名禅和子汇聚少林寺禅堂,息诸外缘,克期取证。


 

11月19日至20日

在少林功夫段品制委员会的见证下,登封少林友谊学校的417名学员顺利通过少林功夫段品制考评,得受少林功夫一段认证。作为首家大范围采用少林功夫段品制考评系统的学校,标志着少林功夫段品制的推广工作迈出坚实一步。

少林功夫六段获得者延体、延炫、魏富强参与考评。


 

11月25日

根据河南省政协年度工作安排,省政协副主席谢玉安带领考察组一行,围绕“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主题赴云南省考察学习。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应邀参加。

省政协副秘书长唐玉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赵铁军、副主任何彧,漯河市政协主席吕岩,周口市政协主席牛越丽及巩义慈云寺住持释延超等部分宗教界省政协委员参加考察。

当晚,中国嵩山少林寺组织僧众、职工,参加“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学习会”,邀请安全工程师崔宗纲,为大家讲解双预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双预防体系建成后如何发挥实际作用。登封市民宗局副局长张艺权参加学习会。

随后,少林寺安防科长陈松卫再次为大家讲解消防知识及消防器材的使用,号召大家提高冬季消防意识,加强消防应对技能。

少林寺监院延斌法师强调,少林寺各个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落实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的主体责任,统筹推进工贸行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控制风险,消除隐患,坚决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11月26日至27日

“2020河南佛教中国化讲经交流会”在少林寺圆满举办。此次讲经交流会由河南省佛教协会主办、中国嵩山少林寺承办,主题为“慈悲·圆融·宏博”。26日上午,开幕式在少林寺大禅堂举行。河南省民族宗教委宗教一处副处长李显法,登封市民宗局党组书记卢青,河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新乡定国寺方丈心舫法师,河南省佛教协会秘书长邵军,少林寺监院延斌法师,22位参加本次讲经交流会的选手,以及少林寺部分法师等参加了开幕式。

经过为期一天半的讲经交流,本次讲经交流会取得圆满成功。27日下午,“2020河南佛教中国化讲经交流会”举行闭幕式。闭幕式上,河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汝南南海禅寺方丈界承法师宣布了此次讲经交流会的评选结果,并由评委老师为获奖的法师颁奖。其中,妙观法师获得一等奖,智学法师、庆保法师获得二等奖,印和、宏佛、延洲获得三等奖。


 

11月28日

少林功夫非遗传习班开班仪式在郑州文化馆举行。首批招收60名青少年学员、20名成年学员,标志着“少林功夫”全民推广工作迈开了坚实而有力的一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康洁、公共服务处副处长沈国忠,河南省文化馆馆长冯莉以及少林寺方面代表等参加了开班仪式。

开班仪式上,康洁表示,此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化馆、郑州文化馆、少林功夫非遗传习中心共同对该班的可行性、课程体系、师资体系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研发。大力提倡高校设立少林功夫专业课程,将其纳入特长生招生体系,鼓励在中小学编排少林功夫操,大力兴办民办少林馆(校),每年举办少林功夫赛事,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将其纳入特长生教育体系,纳入中小学体育课程、升学体能测试。“少林功夫”的推广和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和分类指导三大基本原则,助力“少林功夫”成为河南更加靓丽的文化名片。


 

11月29日

河南美安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向少林寺捐赠视频监控设备,并为少林寺搭建一套视频监控平台。该平台能实现少林寺的全域视频覆盖,为寺院游客流量监控、视频智能化、人员的识别追踪、异常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提供助力。


 

11月30日

中国佛教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在浙江宁波举行,河南代表团一行21人在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的带领下,抵达浙江宁波。期间,应广德寺方丈有圆法师邀请,参访了宁海县广德寺。

当天下午五点,由演觉副会长主持召开了第九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会议听取了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筹备情况报告,并审议通过了中国佛教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国佛教协会章程草案、中国佛教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议程,提出十次全国代表会议主席团建议名单。

期间,中央统战部十二局副局长肖红讲话。


 

12月1日至2日

中国佛教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在浙江宁波圆满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70名佛教界代表和81名特邀代表参加会议。本次会议总结了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以来的工作,研究部署了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并审议通过了《中国佛教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中国佛教协会章程》修订案。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佛教协会第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选举演觉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帕松列龙庄勐、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圣辉、道慈、珠康·土登克珠、策墨林·单增赤列、香根·巴登多吉、永寿、永信、明生、觉醒、如瑞、湛如、妙江、心澄、纯一、正慈、印顺、增勤、宗性、赵九九、普法、静波、胡雪峰、明海、东宝·仲巴呼图克图、祜巴等傣、则悟、常藏、赛赤·确吉洛智嘉措、扎西坚才、怡藏等33人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威为秘书长。推选帕巴拉·格列朗杰、传印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

闭幕会上,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永信法师宣读《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创办<法音(英文)>期刊的批复》,并由中央统战部十二局副局长肖虹、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法师为创刊号展示牌揭幕。


 

12月2日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一行参观了浙东四大丛林之一的宁波市海曙区观宗寺,受到了方丈印超法师的热情接待。

印超法师介绍,观宗寺始建于五代后周时期、宋神宗元丰年间,僧介然在寺之东北隅建屋六十余楹,中建宝阁,宝阁四周建十六室,称为十六观堂。四明学者、天台宗十七祖知礼法师曾在此主持讲席,使天台宗在宋代得以中兴。民国初年,观宗寺由近代高僧谛闲法师住持,并将观堂改名为观宗讲寺。

永信方丈一行参观了寺院主体建筑,并与常住僧众欢喜座谈。


 

12月2日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一行参访宁波市七塔寺,受到了该寺方丈可祥法师及常住僧众的热情接待。 

在监院定光法师的陪同下,永信方丈一行先后参观了山门、天王殿、圆通宝殿、三圣殿、藏经楼报恩大讲堂等主要建筑,详细了解了寺院的历史、现状和对未来的定位。

永信方丈表示,七塔寺历史上即为浙东佛教四大丛林之一,也是宁波市区内保存最完好的寺院,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普陀山对外开放后,去观音道场烧香朝拜者络绎不绝。宁波是去普陀山必经之地,他自己就曾多次在七塔寺挂单,并希望七塔寺能继续发挥区位优势,发掘寺院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在随后的会谈中,永信方丈还就寺院文物保护、文化发展、刊物出版等问题与可祥法师进行了深入探讨。


 

12月3日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同中国佛教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前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凤凰岭的中国佛学院新校舍考察。中央统战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莅临指导。

新当选的会长演觉法师等协会领导认真考察了综合楼、教室、宿舍、大殿、斋堂等主要功能区建筑,详细询问了解新校舍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勉励项目指挥部、施工部门等以高度责任感和规范化流程推进好项目竣工验收工作,精益求精、善作善成。

随后,演觉法师等新一届协会领导班子成员在新校舍绿化用地共同植树。在冬天的暖阳下,他们挥锹铲土、培土围堰、提水浇灌,为中国佛学院新校舍栽种青嫩树苗,寄望着中国佛教未来的人才也能在这里茁壮成长,在新时代中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中国佛学院新校舍项目建设用地127亩、总建筑规模5.2万平米,共建有教学区、禅修区、生活区、继续教育中心区和办公接待区五大功能区,在校人数规模800人。目前已经完成建设任务,进入竣工验收阶段。


 

12月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京会见中国佛教协会第十届理事会领导班子。他强调,宗教团体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自觉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谋划和推动宗教事业,把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汪洋代表党中央,对中国佛教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对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以来所做工作表示充分肯定,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殷切希望。他强调,新一届中国佛教协会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教育引导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增进“五个认同”为目标,对教规教义作出通俗易懂、与时俱进的阐释,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革故鼎新、守正创新,使佛教和道教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更加重视宗教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宗教院校办学水平,打造规模适当、质量过硬、梯次合理的教职人员队伍。要健全教职人员管理等内部规范,教育引导宗教界人士加强自我约束,严守教规戒律,提升宗教修为,自觉抵制商业化影响,维护佛教清净庄严的良好形象。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严格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以敢抓敢管的担当和实实在在的成绩,提高宗教团体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尤权参加会见。


 

12月4日

中国佛教协会第十届理事会会长会议在京举行。中国佛教协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法师主持。

与会成员围绕学习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12月4日的重要讲话精神展开交流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汪洋主席的重要讲话内涵深刻、语重心长,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佛教工作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为新时代佛教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中国佛教协会新一届领导班子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持续推进我国佛教中国化,将教风建设、人才培养作为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重要任务来抓,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团结联系佛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会议中,永信副会长对汪洋主席的讲话精神做了深刻理解与阐释,并就抵制佛教商业化不良影响等问题发表论述。

演觉会长结合学习贯彻汪洋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对中国佛教协会今后工作提出五点具体意见:一是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二是深入推进佛教中国化;三是着力加强教风建设;四是大力培养优秀人才;五是切实加强本会自身建设。

会议还研究讨论了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的具体举措和明年工作。中央统战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


 

12月6日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一行莅临江苏省苏州市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考察、调研,受到该公司副总裁谢建荣先生及全体员工的热情接待。

谢建荣先生向大和尚介绍了金螳螂的创办初衷、发展历史,以及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并陪同参观了公司总部大楼,详细介绍了各个部门的职能。双方还就少林接待中心项目的设计方案,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

永信方丈表示,希望通过这次考察和座谈,能够推动双方开展更好的交流合作,推出更多有效的合作方案,从而让少林接待中心的建设迈上新台阶。

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3年,是一家以室内装饰为主体的专业化装饰企业。公司连续6年成为中国建筑装饰百强企业第一名,并成为装饰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和首个“中国驰名商标”。


 

12月7日

“2021辛丑年少林日历”出版,与简单“看日子”的传统日历不同,《少林日历》是一本日历书,兼具了阅读和日历的多重功能,日历中还有关于佛节日、中国传统节日、高僧纪念日、二十四节气等重要日期的提醒。

2021年的《少林日历》展示了禅宗文化、功夫文化、养生文化、建筑文化等主题内容。日历将少林拳法、七十二艺、十八般兵器、八段锦、禅医等悉数囊括,堪称少林主题文化小百科。

日历以精美的文物图片搭配短小的文字说明,将日历的图书化、实用化、佛学普及日常化合为一体,深受读者喜爱。该日历首批印制五千册,短时间内就与大众结缘一空。


 

12月8日

经少林功夫段品制委员会授权,少林延恪文武学校举行少林功夫段品制(一段位)考评。少林寺监院释延开法师、少林友谊学校总教练释延体、少林寺武僧团负责人释延徜法师、少林寺常住院僧人释延淀法师、少林功夫段品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郑书民、少林延恪文武学校校长释延恪等共同出席了考评与授段仪式。

经过严格考评,520名学员顺利通过少林功夫段品制考评小组评审,获得一段证书授予。


 

12月18日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法建强、市人大常委会民侨外工委主任曹晓苗的带领下,到少林寺调研《河南省宗教事务条例》贯彻落实的情况。

当地时间2020年12月18日下午,因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意大利少林拳法联盟负责人释延辉通过网络平台举办“少林文化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的意大利语讲座,并接受意大利国家电视台TG2著名主持人Elisabetta Migliorelli通过网络进行的全程现场采访。大家一致希望今后能多举办类似的活动,让少林文化惠及更多有情众生。


 

12月23日

河南省人大常委、原副秘书长闵虹,河南省人大常委、财经预算工委副主任张玉民等到少林寺,调研“少林功夫申请人类非遗”进展情况及少林寺博物馆建设推进情况。

在方丈室,调研组一行听取永信方丈介绍少林功夫申遗历程及少林寺博物馆报批推进情况。闵虹对少林寺的文化保护工作表示赞赏,并讲到,虽然之前与永信方丈并不相识,但多次呼吁要有保护文化安全意识,一定要保护好少林文化。

当天下午,调研组一行专程前往少林寺博物馆拟建设地址查看。闵虹表示,自己准备在省人代会上提议案或建议,一定要把少林寺博物馆建设起来,加强民众对人类宝贵遗产的关注和保护。


 

12月26日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抵达金寨县玉佛寺考察指导工作。玉佛寺全体僧众在释延展法师的带领下,热情迎接永信方丈一行的到来。

在玉佛寺延展法师、延湛法师等陪同下,永信方丈一行参观了玉佛寺山门、客堂、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了解寺院的建设现状及周边环境,并对寺院未来的发展规划给予指导与建议,同时希望延展法师带领寺院僧众,加强教风建设和僧才培养,让玉佛寺成为当地的一方净土,更好地服务于当地信众与和谐社会建设。


 

12月26日至27日

少林功夫走进深圳市福田区,市民不但可以零距离一睹少林功夫的真容,还可以免费“拜师学艺”——学习少林功夫。

本次“少林功夫段品制传习班”由福田区城市管理局主办,河南大学武术学院与嵩山少林寺协办,免费向辖区对少林功夫感兴趣和有强身健体需求的居民群众开放。


 

12月28日

中国嵩山少林寺与河南大学签约,将培养武术国际生,层次包括普通进修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河南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徐恒振、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河南大学副校长谭贞、河南大学副校长许绍康、河南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李文山、河南大学校办主任方蒙、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党总支书记梁建忠等出席签约仪式。仪式由河南大学武术学院院长洪浩主持。

签约内容显示,今后河南大学将与少林寺携手并进,优势互补,在全球范围内招收普通进修、本硕博在内的汉语授课武术专业国际生,通过中华传统武术在国际舞台上传递更多中国声音,在“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中坚定文化自信。

永信方丈表示:“文化复兴和民族复兴对少林功夫的当代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少林寺与河南大学携手并进,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策,共同培养武术国际生,这将使更多国家的少林功夫爱好者有机会学习中国文化,从而实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文化复兴和民族复兴对少林功夫的当代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次合作将让更多国家的少林功夫爱好者有机会学习中国文化,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签约仪式后,释永信大和尚为观众带来一场题为《少林功夫的传承与发展》的学术报告,并现场互动交流,回答了十余位同学的提问。


 

12月30日

登封市宗教局联合登封市疾控中心,在少林寺举办“登封市佛教界疫情防控培训会”,向少林寺僧众及工作人员讲解新冠病毒的传播和预防以及新冠疫苗的研发接种工作,提醒少林僧众,要切实做好传染病预防及公共场所消毒工作。

培训会由登封市宗教局副局长吉红斌,登封市疾控中心主任王国伟、副主任吴翔宇主讲。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在少林寺剃度

◎中新网

 

中新网郑州11月17日电 (李贵刚 邹相)11月17日,72岁的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在嵩山少林寺剃度,师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名“延一”。

在剃度仪式上,蔡志忠回顾了其与少林寺的缘分,分享了他在创作禅意漫画中的心得体会。

据媒体公开报道显示,蔡志忠最早结缘少林寺源于1982年版《少林寺》电影;2006年,少林寺举办首届“少林问禅”,蔡志忠首次踏足少林寺。

近年来,蔡志忠创作了《白蛇传少林寺》《少林寺:天下武学的殿堂》等以少林文化为蓝本的作品。近期,他又出版了漫画集《少室六门集》,包括达摩禅、达摩安心法门、达摩观心论等。

自2006年9月以来,蔡志忠先生曾多次到少林寺进行参访和文化交流活动,对少林文化情有独钟并多次表示,希望能在少林寺剃度,勤修三学,潜心修行与创作。

多年后,蔡志忠夙愿了却。

公开信息显示,蔡志忠1948年出生于台湾彰化,15岁起便开始成为职业漫画家,曾获金马奖最佳卡通片奖和台湾“十大杰出青年”称号。著有《庄子说》《老子说》《禅说》等漫画作品。


读者来信

 

《禅露》编辑部:

各位老师好!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辛勤付出,你们的《禅露》办得非常好,无论是内容还是版面设计,都非常棒,我真的是爱不释手!

本人已结缘《禅露》多年,今天是第一次来信。冒昧来信,一是向各位编辑老师问好,二是建议《禅露》多刊发一些养生之类的常识或者文章,这对我们老年人来说很有帮助。本人还将继续支持《禅露》,愿《禅露》越办越好!

 

读者:吴伟斌

2020年11月



 

编辑部回复:

吴老师您好!承蒙厚爱,编辑部各位同仁深表谢意!《禅露》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我们也备受鼓舞。每一期《禅露》的内容,我们都会反复筛选、认真编校,这样才不负广大读者们的认可。在版面设计上,我们也在持续优化,以供读者们获得新的审美体验。

关于您的建议,编辑部会认真考虑,感谢您的来信!愿您及您的家人吉祥如意,事事顺心!


 


 

《禅露》编辑部:

各位编辑老师,你们好!我是一名医生,同时也是一名在家居士。经中说,“佛是大医王,能除众生苦”,这么说来,我与佛教本身就有殊胜的缘分!医生是为众生解除病痛,而佛教则是医治众生的心病。佛教还有佛医、禅医,也能够帮助众生解除病痛,真的是功德无量!

《禅露》里的“锤谱堂”栏目我很喜欢,上面经常会刊发一些禅医之类的文章,对我的帮助很大,向你们表示感谢!希望你们能够持续将《禅露》办下去,惠及大众!


 

读者:陈迎旭

2020年12月



 

编辑部回复:

陈居士您好,感谢您对《禅露》的喜爱与支持,我们会再接再厉,在内容选取、栏目设置以及装帧设计等方面,不断地开拓创新,把《禅露》越办越好,利益更多有情!作为医生,您治病救人、解除病痛,自会积累福德,功德无量。

愿您和您的家人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漫画大师蔡志忠今日在少林寺出家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乔地)咔、咔、咔,今天上午9时,释永信大和尚三剪下去,72岁的漫画大师蔡志忠先生作为自画像的最具标志的三绺长发从头顶飘落,自此成为少林寺一名沙弥,法名释延一。

干旱了月余的嵩山,17日上午天降甘露,云雾缭绕;经幡动荡,祖庭庄严。9时,少林寺藏经阁内,庄严肃穆,佛音回荡。在少林寺两序大众见证下,蔡志忠先生步入藏经阁,释永信大和尚为其剃度。

 

六年前的一句话,今日成为现实

“也许我会出家少林寺,等我老了,我就葬在少林寺”!早在2014年8月18日,少林寺举行2014少林问禅“机锋辩禅”活动。开幕式结束后,蔡志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打趣说。

没想到,六年前的一句话,今日成为现实!

蔡志忠在少林寺剃度出家,让很多人感到吃惊。但要回顾他和少林寺的缘分,也在情理中。

“早在30多年前便跟嵩山少林寺结缘了,1984年我正在日本东京画六祖坛经,当时东京池袋戏院正在上演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看完电影后我暗下决心,将来有机会要拍动画少林寺。当时,我就画了一本少林寺四格幽默漫画。”2014年5月4日,蔡志忠赶赴少林寺参加3D动画电影《功夫少林寺》发布会时就这样表示。

蔡志忠回忆,2004年释永信派人到台湾邀请他赴嵩山,当时他正在闭关研究物理学。2006年9月3日,蔡志忠来到少林寺参加第一届少林论禅,并为“蔡志忠漫画碑”揭幕。如今,“蔡志忠漫画碑”还在少林寺内,成为游人争相参观的碑刻之一。

此后多年,蔡志忠多次赴少林寺参加活动,有时候是小住几日,时间或长或短,和少林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为什么受“沙弥戒”,而非“比丘戒”

值得注意的是,蔡志忠在少林寺剃度出家,受的是“沙弥戒”,自此成为一名“沙弥”,而不是“比丘”。这是什么原因呢?

少林寺有关人士解释,未满二十岁的男子出家,俗称“小和尚”。若想成为“沙弥”,需受十戒。凡小孩出家,均是“沙弥”。出家人的年龄若超过七十岁,便不准受“具足戒”,只能受“沙弥戒”,成为“沙弥”,而不能正式成为“比丘”。今年,蔡志忠先生已经72岁,超过了“法定”年龄,只能受“沙弥戒”成为“沙弥”。

佛教的“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因为这些戒律与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所以称“具足戒”。关于“具足戒”的条目,虽然各地都有不同,但大致内容相同。根据《四分律》,“比丘”的“具足戒”有250条,“比丘尼”的“具足戒”有348条。在少林寺内受“具足戒”的仪式,往往在三坛大戒法会上进行。

无论是受“沙弥戒”的“沙弥”,还是受“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都是少林寺的僧人,在寺院修行。

 

蔡志忠其人:享誉世界的漫画大师

今年72岁的蔡志忠,1948年在台湾彰化出生。他15 岁中途辍学,只身到台北开启漫画创作生涯。1971年出任光启社电视美术指导,1977年创立远东卡通公司。1981年,另创龙卡通公司,此间拍摄了《 七彩卡通老夫子》《 乌龙院》等卡通电影,《 老夫子 》曾获金马奖最佳卡通电影长片奖。1983年,开始在各报刊发表四格漫画作品,并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日本的报章长期连载。1985年,他获选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

蔡志忠致力于研读中国古籍和佛书,先后拍摄了《老夫子》《乌龙院》等长篇动画电影,1983年开始创作四格漫画,已有《庄子说》《老子说》《列子说》《大醉侠》《光头神探》等100多部作品,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多种语种版本出版,销量超过5000万册。2013年9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首套“漫画版”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教材,共选用了蔡志忠漫画中的260个故事编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