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五期

更多»

大灵山

  • 1

    在2020年“少林学”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 2

    在2020年“少林学”研讨会上的致辞

  • 3

    中国佛教协会贺信

  • 4

    在“少林学”研讨会闭幕式上的开示

  • 5

    加强河南佛教院校建设的建议

  • 6

    在2020年“少林学”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我心我佛

  • 1

    《我心我佛》连载(二十六)

面壁石

  • 1

    《了凡四训》中的佛教思想

  • 2

    禅定的修持

锤谱堂

  • 1

    少林寺档案文献资源的特点及价值

  • 2

    少林功夫:禅武合一

禅悦篇

  • 1

    杯中雅趣

  • 2

    禅中少林 ——看“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有感

  • 3

    蝉道

  • 4

    禅意芦花凝青霜

  • 5

    等待花开,禅性自来

佛教常识

  • 1

    幢、幡

少林故事

  • 1

    紧那罗王退红巾军

新禅诗

  • 1

  • 2

    登少林寺(外三首)

  • 3

  • 4

    参访佛寺

今日少林

  • 1

    少林寺《禅露》2020年第5期大事记

  • 2

    “捐赠天竺罗汉像仪式”在少林寺隆重举行

  • 3

    读者来信

  • 4

    少林寺举办2020年“少林学”学术研讨会 探讨构建少林文化大数据

第四届忘月诗会

  • 1

    少林寺第四届“忘月诗会”诗作选登

在2020年“少林学”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释永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今天我们相聚禅宗祖庭,共同探讨少林学相关课题,因缘殊胜、龙天欢喜。首先,我代表少林寺两序大众对出席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各级领导、学者及远到而来的各位宾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各级领导、各位学者对本次研讨会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

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代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少林寺地处中原腹地,创建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大高潮之际。广泛频繁的文化交流,直接构成了少林寺的文化特质和活力。少林文化是佛教信仰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少林僧团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宗教土壤条件下创造的以禅宗文化为核心,以禅修、功夫、禅医、佛教艺术以及少林寺的法脉传承、传统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为表现形式,多元文化于一体的独特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少林学是研究与少林文化相关的学问,旨在客观真实地考察、研究和诠释有关少林寺佛教文化、历史、人物、文物;少林寺与国家、社会、自然的关系,以及档案资料等方面的学科。少林寺历史悠久,留下了大量的碑刻史料,这些历史资料是研究少林寺发展脉络的重要文献,对少林历代高僧大德及少林寺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客观的记述,是研究少林学的基础,也有利于大众对少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是以佛教思想和中国先民生态思想为核心,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与儒道等诸家生态思想的交融与促进,对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产生重要意义。佛教历来重视生态对人的影响,特别是心灵上的和谐宁静,更是佛教所追求的目标。少林寺在文化传播中一直致力于服务大众的身心健康,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少林学的研究从另一角度讲,也是对少林寺的相关档案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少林档案资料的建设是少林文化建设必不可缺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大数据的应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下少林档案资料建设正借着大数据时代的东风,搜集、整理、归类、编排少林档案资料,不仅是对少林历史的疏理、当下少林的记录,更是凝聚禅宗弟子的纽带,让世界各地的修禅习武之人能在少林找到归属和荣誉。

少林文化博大精深,少林学的研究需要精耕细作,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参与。让我们共同担当起少林学研究这一历史责任,让少林文化在弘扬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作出新的贡献。

最后,再次衷心地感谢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能出席本次研讨会活动,希望大家能彼此交流各自关于少林碑刻、佛教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少林档案资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能将少林学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继续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再次感谢大家,祝愿各位身心康泰,六时吉祥!

阿弥陀佛!

(2020年10月17日)

 

在2020年“少林学”研讨会上的致辞

河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  杨三忠


各位高僧大德、专家学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少林学”研讨会,这是河南佛教界一件盛事,也是中国佛教界一件大事。在此,我谨代表河南省民族宗教委,对研讨会的举办表示衷心祝贺,并向出席研讨会的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嘉宾朋友表示热烈欢迎! 

河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佛教传播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少林寺是全国重点寺院,佛教禅宗的祖庭,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少林学”概念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以来,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相信,通过少林寺碑文研究,对于包含禅、武、医、艺等在内的少林文化将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对少林文化的弘扬与传播起到积极作用;通过佛教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探讨,对于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都将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在大数据时代,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标准呼之欲出,少林寺能在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重视文化传承的新趋势,将少林档案与新技术新应用结合起来,对于少林文化大数据搜集整理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论坛的召开将形成新一轮的“少林学”研究热潮,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少林文化的弘扬。 

多年以来,在当地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永信大和尚的带领下,少林寺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规,深入推进“四进”活动和“五个一批”建设,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挖掘少林文化内涵,扩大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在新时代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与时俱进,起到了表率和带头作用。 

今天,我们在这里一起对“少林学”探讨研究,就是要进一步继承传统精神,同时与新技术新应用相结合,助力佛教事业健康发展。我们相信,通过研讨交流,将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河南佛教界和少林寺的良好形象产生积极影响。

最后,希望大家为推动少林文化传承和弘扬,发挥大智慧,贡献新力量!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祝各位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嘉宾朋友身体健康,吉祥如意! 

谢谢大家! 

(2020年10月17日)

 

 

中国佛教协会贺信


 

河南省佛教协会并转河南登封市少林寺:

欣悉“2020少林学研讨会”于10月17日举行,谨致以热烈祝贺!

长期以来,少林寺在住持永信法师带领下坚持“禅武并修,文化建寺”方针,致力于“少林学”创建、研究,大力推动少林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积极走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为佛教坚持中国化方向、传承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次研讨会涵盖佛教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少林寺(宋以前)碑文研究、档案与少林文化大数据三个主题,对弘扬佛教生态思想、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优秀佛教文化传承发展必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衷心希望少林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少林文化、佛教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为推进佛教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开辟新时代佛教中国化新境界、推动中国佛教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断作出新贡献。

预祝“2020少林学研讨会”圆满成功!

 

中国佛教协会

2020年10月16日

 

在“少林学”研讨会闭幕式上的开示

◎释永信

 

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嘉宾:

大家下午好!为期两天的“少林学”学术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研讨会上,大家讨论热烈、语言精到,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硕果累累,为“少林学”未来的发展与深度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我代表少林寺,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研究“少林学”,还有一个初衷就是将进一步丰富少林寺的历史文化价值,使少林寺成为名副其实的禅宗祖庭、武林圣地,成为大家结缘、学习、禅修和心灵寄托的场所,为社会发展进步服务。禅宗是中国佛教所特有的,不论是在日本、韩国,还是在欧美,其影响都是很大的。据相关资料和调查显示,单是美国就有一千多个禅宗道场,欧洲人对禅修也是很痴迷,美国从印度教、耆那教中分流出了瑜伽这一健身运动;在中国,我们从佛教中剥离、提炼出了禅宗。

我个人认为,禅修不能脱离中国佛教。少林文化通过多年的传播和交流体验,多数人还是比较认同我们现有的修行方式。有一些媒体和国外友人问少林寺最有价值的“镇寺之宝”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少林寺的僧团。文物,任何一个官方的博物馆都比我们的文物多;文献呢,我们保存下来的文献也并不多,所以最有价值的还是少林寺一千五百年的传承,一千五百年的传承人。我们的僧团人数比较多,应该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很少见的,常住僧众三百多人,加上下院大概有上千人的规模,我们一千五百年的传承体系不曾间断,并且僧众在修行上、持戒上都很精进。这样一个传承,这么大的家族式丛林道场在全世界来讲,也不多见。

一个村庄、一个家族因为血缘关系聚在一起,成千上万的很多,但通过法缘关系、师徒关系能聚集到这么大一个规模,并且每个人都很精进,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少林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至少在宗教界来讲,这样的一个群体是不好找的,这是少林寺最有价值的“镇寺之宝”。所以,我们对少林寺的未来还是很有信心的。现在国家对宗教政策、文化自信、文化复兴很重视,我们应该与时代同行,坚守爱国爱教的传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利益众生的事。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能参加“少林学”学术研讨会。衷心地祝愿大家六时吉祥,身心康泰!

阿弥陀佛!

(2020年10月18日)

 

加强河南佛教院校建设的建议

◎释永信

 

河南佛教学院是2005年经省政府同意并报国家宗教局批准设立,由社会捐资兴建,省佛教协会主办,受省宗教事务局行政领导的四年制本科佛教高等院校,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批准的办学规模为200人。2011年,河南佛教学院开始招生,目前已招收8届学员,毕业5届,毕业学生52名。在教学实践中,学院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办学原则,科学设置教学课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对照党和国家关于宗教院校建设的要求,河南佛教学院在办学中还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在佛教教职人员进修和人才培养方面起到的作用有限。

一是机构编制问题亟需解决。目前,学院仍然使用当地县属“民办非企业社会团体组织”名称登记法人单位,从事有关活动,与省属院校性质和管理规格极不相称。由于组织机构编制问题未解决,削弱了学院形象和对外开展工作的影响力,对吸引高水平教学人才、加强学院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二是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全国大部分佛教院校是依托寺院或者协会办学,经费来自于寺院或协会保障、学院自筹、财政支持。而河南佛教学院不是依托寺院建立的,后期建设的教学实践区是功能齐全的佛教活动场所,但至今没有被批准为寺院并对外开放,缺乏稳定资金来源;省佛教协会办公经费有限,无法提供办学保障,也没有政府资金支持。

三是人才短缺较为突出。我省佛教教职人员整体年龄结构偏大,受教育层次偏低,中青年高素质优秀法师不多,部分已备案的年轻法师前往东南沿海地区,不在省内常住,佛教人才流失较多。目前,我省备案的佛教教职人员2237人,其中50岁以上人员占比接近一半,高中以下学历1500人左右,占比三分之二,仅有250人左右接受过高等教育。

四是地理位置制约发展。传统僧才培养主要通过丛林培养、以师带徒等方式,现在主要依靠宗教院校。河南佛教学院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等原因,制约了更好发展,十年来仅培养了50余人,远远不能满足河南佛教健康发展的需要。

为进一步加强河南佛教学院建设,有效发挥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支持力度。希望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河南佛教学院建设工作,及时研究解决编制问题,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为学院办学提供编制、资金等方面的保障。

二是建立人才管理机制。一方面要留住人才,对高等佛教院校毕业、出家时间长、有学有修的法师,可以在各级佛协、所在寺院给予相应的职务安排;安排有学识、见地和能力的年轻僧才管理已批准开放、但管理力量薄弱的寺院,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正确引导当地信教群众正信正行,做到人尽其才、才有所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佛教人才,优化人才结构队伍。

三是开放教学实践区。建议批准学院教学实践区作为寺院对外开放,既能够为学僧提供学修实践机会,又能够缓解学院办学经费不足问题,为稳定师资队伍提供保障。

在今后的工作中,省佛教协会将在党和政府以及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带领全省佛教界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全力支持河南佛教学院建设,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和培养途径,努力培养出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佛教界中青年代表人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2020年8月30日)


在2020年“少林学”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郑州市民宗局局长  杜敏生

 

尊敬的永信大和尚、各位领导、各位学者、各位来宾: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们汇聚在黄河之畔、禅宗祖庭少林寺,共同交流研讨少林文化,机会殊为难得。此次盛会能够如期举办,得益于党和人民团结一心战胜疫情,得益于黄河战略赋予中原新的发展机遇,得益于各级领导、各位学者、各界人士的共同关心和大力支持,在此,请允许我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亲手擎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蓝图,明确提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嵩山文化、少林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在这里研讨交流,旨在落实党和国家黄河战略,深入挖掘少林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少林故事、嵩山故事、黄河故事、中国故事,进一步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艰难困苦,玉汝以成,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历尽苦难,正再次走向辉煌。自古以来,少林寺的发展与国家、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深刻体悟着家国情怀,践行着爱国爱教、为国为民的优良传统。少林文化贯穿了中国佛教发展的源与流,始终是佛教中国化的直接参与者,积累了丰厚的物质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学”的学术背景是佛教中国化,少林精神的优良传统是爱国爱教,少林文化的典型风貌是圆融和合,有形载体是“禅、武、医、艺”。从地域上看,少林文化是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从时间上看,千百年来,少林寺传承不断,文化特质一以贯之,源远流长。这是一座巨大的宝藏,期待有识之士慧眼发掘,传承弘扬。

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认知与诠释佛教中国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更好地传承发展佛教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发掘少林文化的时代内涵,助力中华文明与中国智慧启迪世界。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预祝2020“少林学”研讨会圆满成功!

祝愿各位朋友身心康泰,吉祥如意!

(2020年10月17日)

 


《我心我佛》连载(二十六)

◎释永信

 

“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禅,最终对禅的解释方式很多,我们相信禅不是解释出来的,是靠个人去参,个人去悟,个人去体验。”

禅宗的根本法门是“教外别传,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视妄心为根本道障。但对于刚学佛的初修者来说,却需要一个大妄心。什么样的大妄心呢?那就是修道心,发大心,立大愿,不成佛不罢休。我之所以要特别强调这点,是因为这不论是对于出家众还是在家众的日常修行都非常重要。

不论世事多变幻,也不论外界多嘈杂,只要你能够保持自己内心的安详、安定、安放,不受外界所干扰,你就能如己所愿地进入禅的意境,徜徉于佛的智慧涅槃中,就等同于你已拥有了生命源头的活水,活水是生机盎然的象征,它能赐予修禅的人以积极向上的动力,你的人生之路也会因此愈发顺畅,所以说,心安,福则至。

 

“人的贪嗔痴和惰性,是与生俱来的。修行,就是要通过发愿、布施、精进等,来修正自己不好的行为。”

中国禅宗教法的传统是倡导佛教信仰的人间化、生活化。六祖慧能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百丈怀海禅师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传统,一直强调在人间生活中修道、证道。“砍柴担水,皆是佛法”,关键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体证到多少人生真谛,并在改善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状况方面,积累了多少真功夫。

修行需要有坚定的道心。不需要想什么绝招,功到心到,无招不绝。要心无挂碍,无有恐怖,坦荡自然,身心合一。如果道心不明或不坚定,修行就容易松懈,甚至会出现一边过修行生活,一边仍顺着旧习气过世俗生活的、自欺欺人的混乱局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少林寺最大的优势是少林文化,它既能帮助人们提升素质,找到清净,回归自我,又能强身健体、丰富人生,人们需要这种文化。”

交流是文化的生命,少林文化本身就是交流的产物。少林寺开创者跋陀禅师、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都是印度高僧,日僧邵元、德始,新罗僧惠超等大师都与少林寺有着不解之缘。明代少林弟子陈元赟赴日本国传授少林拳法,成为日本柔道术的鼻祖。

随着少林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尤其是中国的禅宗,视其为东方文化的智慧结晶,喜欢它所包涵的哲学思想。于是,我们在推动少林功夫交流的同时,因势利导地引入禅宗文化和少林寺独有的健康生活方式,主动将少林文化的理念、思想和生活方式介绍给当地主流社会。

 

“弘法利生是出家人的家务事、分内事,而少林文化作为中国禅宗文化的优秀代表,历代僧人弘扬少林文化也就成为少林僧众的家务事和分内事。”

少林文化的传承主体是少林僧团,不能离开少林僧团泛化地去传播少林文化。这既不符合历史的传统,也不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更不符合少林文化禅宗精神的特质。少林僧人把少林寺看作是自己的家,信众把少林寺视为自己精神依止的家,热爱禅宗文化的人们则把少林寺看作是儒释道思想文化的汇聚地,其实,更多的人是把少林寺看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少林文化是中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与世界文明、世界多元文化能够和合共生,少林文化“走出去”是中原文化、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直接体现,希望通过传播少林文化,为世界各族人民提供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功夫、禅修等形式,促进大家身心的祥和,使人们达到身体心灵的安宁,感受到东方文化的精华。

 

“少林功夫是一遍一遍练出来的,少林禅是长年累月坐出来的,少林医方是千百年实践出来的。故:久练有功,久坐有禅,久定生慧。”

少林寺自改革开放以来,保持传统,坚持农禅并重,恢复禅堂,僧人习武练功、参禅打坐,每年举行精进禅七,以真修实证为根本;以少林功夫、佛医禅艺为方便,与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之间加强交流,成立世界少林联合会,建立海外文化中心数十座,每年有数千位洋弟子来此参学体验。我们在不同国家举办少林文化节,就是让西方人认识了解我们的饮食、作息、少欲、精进、简单和禅悦的生活方式。

我希望和全世界少林弟子及有共同意愿的人一起,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关注和平、关注环保、关注教育、关注贫困、关注身心健康,为建设人类和谐的共同家园而努力。

 

“少林寺之所以历久弥新,历经千年而不衰,其奥秘在于,少林寺所传承的禅宗是重视实修和实证的法门。”

多年来,少林寺坚持在保护中交流、在交流中传承、在对话中弘扬少林文化,并由此形成一个开放的平台。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之间,大家和而不同,各自成就。直至今日,无论走到哪里,以少林寺的名义,在世界不同的民族和宗教社群中,都很容易找到同道和知音。

历经七百余年,少林寺一直延续着宗法传承制度。在功夫传承上,也沿袭着师父带徒弟的传统。时下,少林寺每年坚持举行扫塔祭祖、清明上坟、供奉先师等法事活动,同样是继承传统、秉持宗风。正是这些宗法制度的传承,使得少林寺的法脉传承充满生命力,延续至今,蔚然无碍。

 

“少林寺自古在武功、禅修、医学等领域都有传承,有师徒的传承,有文字的传承,有精神、信仰的传承。我们一直很看重这种传承。没有传承的文化是不可靠的。”

因有缘而生,应时机而行。禅宗在中国与中华文化相结合,才有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的中国禅,才有不断发展的中外文化交流,才有多极文化的和而不同,才有少林文化的圆融智慧,才有少林寺跨文化、跨地域、跨宗教的交流与合作。

少林寺禅堂里平常住着50多位禅和子,他们的衣食住行都在禅堂里面,每天坚持十几个小时的静坐、经行。在念头上用功夫,生活非常单一,以此做到摄身心、增智慧、得解脱的修行目标。这是出家人非常重要、非常核心的一个地方。我只要在少林寺,得空都会到禅堂坐一坐。

 

《了凡四训》中的佛教思想

◎邹相

《了凡四训》本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训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让他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以改过迁善。据史料记载,袁了凡先生与佛教渊源甚深,且与当时的著名高僧云谷禅师交情颇深。他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前,只知道认命,任凭命运的安排,非常消极被动。之后,在与云谷禅师的交往中,他逐渐意识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道理,并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改造命运,并教导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积善积德,实现人生的价值。

《了凡四训》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义深刻,内涵丰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底蕴与浑厚功力。这本小册子虽然不是佛经,但很多高僧大德却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尊重。如在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对其赞不绝口,他所在的弘化社先后印制这本书达百万册以上。由此可见其功德及影响力。

《了凡四训》中体现出了浓郁的佛教思想,如佛教的因果说、行善积福的理念、谦卑恭敬的处世之道等。具体如下——

一、命运与因果相连,也能够被创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了凡四训》中关于“立命之学”的直接诠释。所谓“立命”,即是指创造命运、改变命运,不为所谓的“天命”所束缚。人的命运所遵从的是因果,而因果是人造业所致,而不是什么天注定。命运它始终掌握在人的手中,只有人,才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当然,这并不悖逆命运可以创造和改变的说法。了凡先生在少年时,曾有一位姓孔的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县长;而且他每年拿国家多少俸禄,考试得第几名,都算得很准。后来了凡先生一一对照,发现“算”得很准,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中注定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了凡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静坐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赏识他,赞叹道:“你的功夫真了不起,一般人达不到你这种境界。”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即使起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也是个凡夫。”了凡先生一愣,赶紧请禅师赐教。后经云谷禅师一番教导,他得顿悟,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现在虽然还有不少人仍信命由天注定,但绝大多数人已经不再相信这种宿命论的观点。这不仅得益于科学与文化的昌明,更重要的是有无尽的知识改变命运、机会改变命运的事例,给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以诸多启发。诸如放牛郎能够成为政府高官,贫困户能成为百万富翁……这正如《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这其实也是激励正在努力奋斗的人们,只要选择合适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二、人非圣贤,行善积福能培植福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不犯过错的人。纵观人类历史,哪怕是智商再高、道行再深、底蕴再厚、声名再重的人,也难免会做错事。只是错误有大有小,有的可以挽回有的不可挽回。有的人只是犯一点小错误却断送了性命,有的人因为犯一个重大的错误而成为千古罪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致命的,绝大多的过错是能够避免或是改过的。那么,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训》为我们提供了“改过之法”,即: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

了凡先生是这样说的:“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即是说,如果能发这三心,就能找出错误的根子,并掌握予以对位去除的方法,从而卸掉错误笼罩心头的阴影,重拾信心,轻装上阵。了凡先生还着重强调,“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即是说,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决心越大,越容易改正过来,反之则不易改正。

了凡先生进一步推演道:“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这番教导与佛经的劝诫颇有相似之处。二者的目的皆同:一是与人为善,二是善护念。善是正念,是一切行为的指针;欲行善护念,就需要平定自己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即是说,既要把正念、正信,坚持下去,还要将其落实在自己的一切行动中。只要我们坚持正念、正行,就能摆脱邪念、邪行,不断地积累福报,成就庄严、圆满的人生。

《了凡四训》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是:每个人都不要因为怕犯错误,而对该做的事情畏首畏尾。因为错只是过失,并不等于恶业。只要我们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常发善心,做善事,那么正的念头就会充实我们的心灵,邪恶的东西就无法趁虚而入,来污染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我们偶尔也有过错、有过失,但这并不可怕,因为我们心中时常有正的指针在校正着我们,让我们在“过而能改”的同时,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内心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尚书》曰:“满招损,谦受益。”此言传世两千年,一直被世人当作为人处事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做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凡四训》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段话概括出这么一个直观的道理:人若能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傲自满,神明相拒。

了凡先生在告诉我们,如果说积善是自我修行、观照自心的话,那么,谦虚则是完善这种修行中不可或缺的态度之一。我们可以想见,一个性情孤傲、自以为是的人,他是不具有谦虚意识的,因此他在人际关系中也一定会表现得很鲁莽,而且还很容易捅出大篓子,及至犯了错后悔莫及。《易经》谦卦上说:天之道,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之道,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了他的缺陷;鬼神之道,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受害,谦虚的便使他受福;人之道,凡人都厌恶骄傲自满的人,喜欢谦虚的人。

我们从了凡先生如上的训诫中看到,不论是天、地、鬼神,还是人,都十分注重谦虚的效用,所以,为人之道,切不可以因为有点本事就自以为是,自高自大。只有保持谦虚的态度,才能敞开心胸,在诚挚地接纳他人时,也得到他人的尊重;只有保持谦虚的态度,才能反躬内省,在低调内敛中及时发现自己的短处,并及时纠偏;只有保持谦虚的态度,才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为自己得更多的人脉,接通更多的地气。

品读《了凡四训》,掩卷而思,发觉它蕴含的佛教思想给人以启迪与警醒,书中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不乏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方略,故不失为一本上乘之作。衷心地希望各位善友,尤其是在感情、生活中遇到瓶颈的朋友,能够从此书中获得裨益和帮助。

(作者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直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作协副秘书长、郑州市作协理事、《禅露》执行主编。先后出版《禅心乡韵》《拈花微笑》《且听风吟》《素心若荷》《守园往事》等多部著作。)

 

禅定的修持

【贵州】刘先和

一、缘起

禅定是千百年来无数佛法修持者梦寐以求的目标,这不仅因为禅定是一切佛法求索者不可逾越的必经之途,是获取佛法无上智慧的关节点。更是禅修成果的一大检验,是初获佛果的一大体现。正如释迦牟尼所说:“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佛遗教经》)。

佛学是智慧之学,而定慧即等,也即定慧一体。要真正透知佛学真谛,非有禅定不可,这是一切过来人亲身实践所得出的结论。然从古到今,修持者无数无量,真正能禅定者少之又少。究其根结,必有诸多障道。笔者以为对禅定的认知无有正见是一症结。众所周知,释迦牟尼证道后住世说法数十年,其良苦用心都基于用种种比喻告诉人们世界的真相,生命的真相,这是理,佛理。由此因缘,笔者见今天佛缘盛世,佛法光大,禅修四起,亲近禅法者越来越多,深涉社会各个领域与阶层,由此发心写这篇文章,与修持者共勉,少走弯路,共享法雨,早获禅果。

二、对禅定的认知

要认知禅定,必先知晓禅。这是透知禅定的必备资粮。对禅的诠释,多有说法。综观新华字典、辞海与宗教词典上的解说,大多一致。即将禅诠释为:“思维修”“弃恶”“功德丛林”,常译作“静虑”。谓心住一境,正审思维。久之可达身心轻松,观照明静的状态等等。笔者以为这都只是仅仅从禅的某一个角度去作了一点文字的说明,将禅作为一种佛法修持的方法。无疑这不是禅的本质表达。

禅终归是佛法的一种表述,是佛法术语。其本质正如佛法一样,不可说,无法说。若是用文字与语言来作表述,极为困难。这从禅的起源就不难看出端倪。据佛教的记载,禅最初起源于“拈花微笑”公案,即相传释迦牟尼一日在灵山会上,拈一枝金色婆罗花示众时大众皆默然不得要领,唯独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以禅的如此起源,如何给禅下一个定义呢?是方法?是境地?无疑都是,又都不是。为什么?禅的定义不在人们所有的知见范围之中,不能用一种概念,或者用世间的知见、学问去作诠释,一切诠释都仅仅是相近的描述,都只是名号,而不是本义。这就恰如路碑不是路,菜单不是菜一样。然禅要教授,要传承,必须得用文字与语言来作表述。由此对这个无法表述的禅,就出现种种世间概念般的解说。由此人们立于文字,拘于语言对禅的知解,易引人入误。

禅本无区别,因人有差别,故佛祖应世间众生分别之需,作了以上诠释。对于什么是禅,中国禅宗鼻祖达摩有如此论述:“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又云: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血脉论》)如果人们习惯于对禅要定一个标准,达摩所言就是唯一的标准,即:见性。见性为禅,不见性非禅。达摩在这里还有一句特别重要的警示,即:“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血脉论》)即表明禅非思维、推理、想象可获,亦非世间聪智所能知。禅宗六祖惠能对禅也有论述,他说:“何名坐禅,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六祖坛经》)。由此表明:见性即禅。

什么是禅定呢?达摩说:“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悟性论》)惠能说:“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六祖坛经》)两位大师以上对禅定的开示是十分明朗和精准的,但长久以来人们对定的认知,误解多多。最为关键的是人们受语言文字概念的束缚,习惯于从文字上语言的表达义去理解。认为定就是不动不起,就是看心观净,就是什么都不知的一种死寂状态。这其实是一种误知误解。人们不妨细心思虑达摩的“不忆一切法”,什么是不忆,即无念。再仔细思悟惠能所说:“内不乱即定。”什么是内乱,起心即乱,执法即乱。什么是不乱,直心则不乱。如明镜照物:照见一切,来者不拒,去者不留。这就表明定的本质是通,不是滞。

三、禅定的修持

禅定的修持十分艰难,因为禅是心法,是顿法、是见性法,是般若根本大法。一部“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的《金刚经》,讲的就是心法。正如该经所言:“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由此一部以金刚经为旨义的《六祖坛经》开示道:“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虚云和尚全集》)还提到,“禅宗虽一超直入,非上根利智不能修。”这一系列论述不仅表明禅在整个佛法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还足可见禅修之艰难。虚云本人十九岁出家,苦心参禅,行脚天下,几度生死,艰辛修持长达三十七年,最终于五十六岁大悟佛法。故而虚云在一生弘法都常常教导弟子:“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禅定的修持难在何处呢?笔者以为一是难在根器不具;二是难在妄心难熄;三是难在不具长远心。此三难正是修持的下手之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真实不虚。从禅修的艰辛之难来审视今天的佛法修持者,其实大多数人是不具修禅的基本条件的。但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之理影响甚广,深入人心之力度,又使人们与禅有离不开,割不断的因缘。由此形成修禅者遍及天下之现状。这也是禅法的一种应世因缘所定。笔者如此之说,唯一用心在告知人们一旦选择了禅法的修行,必得倍下功夫,方能有成就。

根器不具。面对禅修,根器不具是修持者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对此唯有不断修正自己,增强自己修禅的资粮,逐而步入禅修之道。具体操行是要在通理上下大功夫。深通佛理是参禅的必需。通理的途径是读佛经,建议选《金刚经》与《六祖坛经》精读。要反复读,反复思。读经不在于背,不在于诵,而在于深解其义。要善于立于文字而出于文字,立是基,出是悟。历来有诸多修持人不重理,而在方法上着力。这是本末倒置。理不明,无正信,起步皆错。奔波一生,犹如一只无头苍蝇。

妄心难熄。妄心难熄是修禅者最难克服的一个大障。妄心是生命屡世习气所致。其实学佛修持根本就在于去掉习气,无有习气,本心清净。惠能闻师教授《金刚经》,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使其大悟佛法,成为一代宗师。什么是“应无所住”,即是放下一切妄心。禅宗有“歇即菩提”一法,歇即放下,妄心歇,本心现。

不具长远心。不具长远心是当今修持者的最大短板,是一大障道。当今社会是一个效益观与价值观十分膨胀的时代,诸多学佛修持人之所以看重和选择禅修,一则是禅无有次第的顿教之理,二则是禅见性成佛的快捷之道。然对内中艰辛没有强大毅力支撑,于是修持一段时间,一年或者数年,不见佛果便退转放弃。还有的人既要尽情享受现代生活福利,又想获得佛法智慧,于是便想两手抓,两不误。一旦修持与生活发生冲突,心就放逸。诸不知,我们今天修持禅法本就是在根劣,信力不足,业障深重的条件下进行的,若想不付出超常的辛劳,不付出比前辈们更多的心血,又想取得了佛果,那只是痴心妄想。

(作者曾在《法音》《佛教文化》《禅露》《曹溪水》等佛教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

 

少林寺档案文献资源的特点及价值

【河南】郝伟斌 袁慧慧 苗晓朋

 

拥有1500余年历史的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中国功夫的发源地,更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场合中将少林寺作为文明互鉴的典型范例。研究少林寺档案文献资源的特点及价值,不仅是目前少林寺自身文化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少林寺迎合时代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的证据所在。

 

一、少林寺档案文献资源的构成

(一)少林寺档案文献资源的界定

依据档案法中对档案的定义,可以将少林寺档案文献资源界定为真实记录和反映少林寺发展变化历史的档案材料。少林寺档案文献资源较一般档案文献范围要广,包括有纸质文件、碑刻、塔林、古籍、壁画、造像、书画等资源,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少林寺档案文献资源不仅是少林寺发展1500多年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少林寺的宝贵文献,具有重大价值。

(二)少林寺档案文献资源的种类

1.金石资源

金石一词在古时是分开而论的,“金”指的是青铜器,“石”则指的是石刻,后来逐渐被人们合并在一起使用。金石资源所包括的种类繁多,如:简帛、简牍、石刻、碑铭、钟铭等等。少林寺作为千年古刹,从古至今所流传下来的金石资源丰富且多样,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寺院碑林、碑廊和塔林,主要集中在常住院、初祖庵、二祖庵等地。

据官方统计,少林寺现存碑刻、塔铭共有600余通(品),其中塔额、塔铭300余方,这些碑刻按照形成时间可分为:南北朝碑刻、唐朝碑刻、宋朝碑刻、金代碑刻、元朝碑刻、明朝碑刻以及清朝至民国碑刻。其中较为著名的是《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碑文在《小山禅师行实碑铭》的背面,刻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三月,中部有线刻《混元三教圣像图》,是明世子朱载堉所绘。碑的上部刻有朱载堉刻《洞宗正传之续》谱。其下刻少林寺众执事及参学门人名字。碑刻作为少林寺的资料库,记载内容丰富多样、层次分明。同时,少林寺的碑刻还是一个书法艺术的宝库,例如唐代的王知敬、裴漼,宋代的黄庭坚、米芾、蔡京,元代的赵孟頫等,都在此留下永垂千古的书法作品。

2.文本资源

少林寺文本资源主要指的是以纸张为载体的档案文献资源。

建国以前,少林寺最主要的文本资源便是少林寺古籍,据不完全统计,少林寺藏经阁内藏书众多,包括《中华大藏经》《敦煌大藏经》《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高丽大藏经》及佛教、少林武术等典籍。少林寺在2000年开始整理古籍,古籍数量较为可观,其中现存有元、明、清三代大藏经5480余卷,新集唐代写经,宋元珍本等。建国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少林寺得以重新发展,不仅设立了众多下院和下属机构,还创立了许多具有文学特色的交流刊物,如1996年5月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创办的少林文化交流刊物《禅露》,这就使得少林寺文本资源的数量大量增加,单是少林寺内部的文本资源大致有2万件。

长期以来,这些档案大部分没有形成卷宗体系。目前,少林寺对档案也越来越重视,正在积极保护、整理和抢救这些珍贵档案资源。

3.实物资源

少林寺中的实物资源主要指的是各类佛像、法器以及书画等。其中不同形态的佛菩萨、罗汉造像77座(组),壁画40幅。

少林寺的77座(组)造像,根据其宗教功能,有些摆放在殿内,如位于六祖殿的五菩萨白玉造像;有些则摆放在殿外,如位于少林寺山门的哼哈二将。至于法器,更是各式各样,小至念珠,大至佛钟,皆被放置在少林寺的各个佛殿内。少林寺也有些独具文化魅力的器物,有一口传承千年的大锅,名为“千僧锅”,据记载这口锅有近二千多斤重,掌勺的僧人要有“倒挂金钩”的功夫,不然一不小心便会掉进锅中。这口千僧锅养活了一代又一代少林弟子,富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少林寺壁画精美绝伦,美不胜收,但可惜的是,部分壁画没有作者署名,也没有标出创作年代,比如位于少林寺最后一座大殿千佛殿三面山墙上的五百罗汉大型壁画——《五百罗汉朝毗卢》。这幅壁画保存较为完善,画中五百罗汉神情生动、千姿百态。少林寺的书画多以寺内法师及有名望的居士的作品为主,据少林寺官方公布,最多的便是80岁赵老居士的8幅书法临摹作品。

4.活态资源

活态资源是一种现在还“活着的”“活过的”“非文本的”资源,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与社会等多方面的价值,有着历史的独特性与不可代替性。少林寺的活态资源主要体现在少林功夫、带有鲜明特色的传承谱系以及寺院文化方面。

少林功夫的特色表现在它的传承是口传身授和师父带徒弟两种形式。少林寺传承有序,需要按照辈分严格命名,少林族谱中共有七十辈,如今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为第33——“永”字辈。此外少林寺还有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如建寺1500周年活动、无遮大会、机锋辨禅以及每年都会举办的腊八节施粥等活动,这些都已成为少林寺特色文化的一部分。

 

二、少林寺档案文献资源价值

(一)宗教法脉的传承价值

伴随着文明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佛教文化已经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由于受到家族宗法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类似于宗法制的法脉传承制度。无论是金石资源还是文本资源,亦或是实物资源和活态资源,少林寺档案文献都记录着禅宗法脉的延续,体现了少林寺的历史底蕴和智慧积淀。

少林寺现存墓塔和塔铭跨越了一千多年,在家族式的“子孙堂”制度影响下,形成中国式的寺僧圆寂后墓塔方位布局的规制;少林功夫传承人的资格认可,亦根据法脉传承制度,通过师父考核徒弟的方式实行,并附有禅宗法脉传承的谱系法卷作为证明;少林武术文献亦在不断汲取各时期资料基础上,逐步增益、丰富。一方面,历代高僧、法师们通过各种档案文献记录和延续着少林寺的禅宗法脉传承方式、少林功夫的技艺传承脉络和少林医术的历史传承,少林寺典籍和碑刻中记录的法脉源流反映了少林祖师的弘法足迹和衣钵传承关系。另一方面,少林寺档案文献的法脉传承方式实质上体现的是中国佛教演化和传承史,展示了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面貌。

由此可见,少林寺档案文献资源所体现的第一个价值便是其宗教法脉的传承价值。

(二)特色文化的研究价值

少林寺在1500多年的薪火相传中形成了底蕴深厚、独具特色的少林文化,少林文化又通过少林寺档案文献资源所表现。“少林文化”是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少林僧团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宗教土壤条件下创造的以禅宗文化为核心,以禅修、功夫、禅医、佛教艺术为表现形式,集多元文化于一体的独特文化现象。少林文化是佛道儒三教融合的产物,从少林寺“三教九流图赞碑”也可看出,少林文化是佛道儒文化的共生体。

从少林寺档案文献资源的三大特点来看,少林文化集多元文化于一体,涉及层面广泛、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含少林禅宗文化、少林武术文化、少林医学文化、少林禅艺文化等。禅宗诞生于中国,发祥地是嵩山少林寺,少林禅宗文化集中国禅宗文化之大成,形成了具有少林文化特色的禅宗文化体系;武应禅而生,经过不断的改良和发展,少林武术形成庞大的技术知识体系;医因武而来,从一开始治疗跌打损伤演变成独树一帜的少林医学;最后,医、武又化而为禅,推动少林文化的不断演进。

(三)艺术美学的鉴赏价值

少林寺档案文献多种多样,四大类型涵盖了碑碣、塔铭、墓志、摩崖、壁画、匾额、手抄刻本……这些档案文献的价值不局限于记载的内容,它们多具有特殊的艺术外观和载体形式,在书法、雕刻、纹饰、绘面等方面往往展现出独有的艺术风貌,对于研究和鉴赏艺术美学意义深远。

为了方便保存,许多教徒将经文刻在石碑、石壁上,经年累月,朝代更替,这些石刻在发挥保存佛法、记录历史事件等功能之外,还反映了各个历史阶段的书法风格特点、字体演变,带来一场书法艺术的视觉盛宴,成为研究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过程的绝佳资料。少林寺档案文献中包括精美的宗教壁画,这些壁画将写实与夸张相结合,将动态和静态相结合,将明净的禅意之境和中国传统壁画相结合,不仅具有研究禅宗发展的史料价值,还具有宗教美学价值。

此外,少林寺塔林现存的240余座古塔千姿百态、形制各异,每一件都是值得反复研究的艺术珍品。塔上的砖石雕刻丰富而精美,散布在基座、塔碑、塔铭、塔额、塔身、塔刹等不同地方,或简或繁,有的构图严谨大气,有的刻画生动盎然,展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工艺技艺和不同历史阶段的雕刻特点,是研究我国古塔艺术和雕刻技艺的典型材料。少林寺文献档案及其依托的载体环境展现出的禅宗美学思想,凝聚了东方美学智慧,丰富了我国古典文化艺术宝库。禅宗美学突出的“空”“灵”“虚”“实”等佛性美渗入艺术作品中,使作品在表达本意的同时,渗透出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带来别样的艺术享受,构成中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民族精神的塑造价值

首先,通过少林寺档案文献纵观少林寺的真实历史,这座皇家寺院不仅是作为“禅宗祖庭”的存在,更秉持“积极入世”的思想参与到救世助人的民族事业中。少林寺碑刻上记录了唐、明代少林寺僧兵助唐、抗倭、少林僧兵保卫边关等事件。这些事件还原了少林寺参与政治、军事活动的整个过程,记载着少林寺的历史功绩,从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高度丰富了少林功夫的内涵,彰显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英雄气节,展现出中国民族文化中的匡扶正义的侠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

其次,中国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承载着民族的价值观念、意识信仰、风俗习惯等等,是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体现;而少林功夫作为中华传统武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禅武合一”的精神境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其三,少林禅医文化是少林文化之瑰宝。公元1217年,少林寺住持志隆禅师组建“少林药局”,以少林医方悬壶济世,药局后被尊称为“佛门医宗”。悲天悯人的道德情怀、精益求精的技术追求、“普度众生”的慈悲品格、“以仁为己任”的入世思想,使得少林禅医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与推崇。

其四,在少林寺收藏的古籍中不乏医术典籍和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少林寺的佛教文化在嵩山文化、中原文化的文化圈场中形成,受到“儒”“道”思想的影响,已经不断中国化,融合了中华民族的普世价值观,从外来宗教文化转变成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骨血,不知不觉中塑造和丰富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内涵。

 

结语

饱经风霜的少林寺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著名的宗教场所,是佛文化、禅文化传播发展的主要阵地。少林寺档案文献资源不仅是少林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少林寺历史兴衰荣辱的凭证。

少林寺档案文献资源的内容复杂性、分布广泛性、载体多样性是其自身独特的标志;它的价值更是其丰富内涵的体现。千百年来,少林寺以其包容的胸怀、互鉴的文化、独特的魅力发展至今,经久不衰,它不仅仅是佛文化和禅文化的传承者,更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见证者,这一切的一切,都通过宝贵的少林寺档案文献资源得以体现和印证,研究与拓展少林寺档案文献资源已是刻不容缓。

(本文为节选。作者供职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少林功夫:禅武合一

【北京】都本玲

 

少林禅武的历史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中岳嵩山西麓。嵩山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寺院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故名“少林”。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为印度高僧跋陀在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此后,又有不少印度高僧到少林寺传授禅法,因历史、政治、地理等原因,武艺也逐步进入少林寺,并被动卷入战争。少林功夫信仰的最初形态——神力信仰和禅定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

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首倡禅宗,由此确立了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地位。隋朝初年,由于朝廷的赏赐,少林寺拥有庞大的田产。隋末战乱,为了保护寺产,少林寺僧人组织武装力量自卫,并为新王朝——唐朝的建立作出了贡献。少林寺自此以武勇闻名于世,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盛唐以来,禅宗教法盛行,成为中国内地佛教主流。进入宋朝,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地位被确立,“禅武合一”开始成为少林功夫的主流思想。金元两朝,少林寺成立了寺院宗法门头制度,成为少林功夫体系、门派形成的重要基础。

明朝民间习武风气盛行,这是少林功夫大发展时期。明朝近300年间,少林寺僧人至少有6次受朝廷征调,参与战争,建立功勋,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在这一时期,少林功夫至少存在10支系统或门派,少林功夫著作也开始出现。少林寺宗法门头制度相对封闭,而佛教的游方制度是开放的,进出自由。少林寺这种兼具开放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对于少林功夫的发展和传承,以及少林功夫体系和门派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清代中后期,朝廷禁止民间习武,少林寺僧人虽然坚持秘密练武,但少林功夫水平及影响整体衰落。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少林寺进一步衰落,少林功夫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寺院宗教生活恢复,少林功夫的价值重新被重视,少林寺年老僧人开始向年少僧人传授少林功夫,少林功夫典籍的征集、鉴定、整理、出版工作逐渐展开。2006年,少林功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少林门头制度和少林功夫传承谱系

少林寺“非遗申报书”中“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部分,开篇便提到少林寺的门头制度恢复计划。目前,少林寺僧人传承仍基本遵守着13世纪福裕禅师确立的传承谱系,但是门头体系已经很不完备,有些门头已经消亡。由于各个门头传承的少林功夫种类、风格各有特点,所以,门头的消亡意味着少林功夫的多样性、丰富性的丧失。少林寺已经对寺中僧人的传承进行了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明确传承序列,根据少林寺历史上传统的传承方式,恢复收徒惯例,发展和完善门头制度。

申报书中介绍福裕禅师确立的少林寺传承谱系,共有70辈:“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衷正善禧祥,谨悫原济度。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少林寺现在的方丈释永信属“永”字辈,当代少林寺僧人已经传承至谱系中的“德行永延恒”,历经30多代,近800年历史。

少林功夫的传承严格按照师徒制度进行,这种师徒关系是少林寺传统的宗法门头制度的最基本表现。宗法门头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个基层结构,具有很强的凝聚力。13世纪,禅宗曹洞宗领袖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期间,把少林寺建成中国传统宗法门头制度的寺院,对少林寺及少林功夫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少林寺宗法门头历史上最发达时期,下辖25个门头,僧人总数达2000多人。据释永信介绍,现在少林寺共恢复、创办了天津盘山北少林寺、熊耳山空相寺、新密超化寺、昆明少林寺、商丘观音寺、荥阳洞林寺、巩义慈云寺等十几个下院。

少林功夫的传承,以少林寺传统宗法门头制度的师徒关系为基础,言传身教,以将佛学修行和武功修习相互融合的特殊方式进行。在传习少林功夫的过程中,为徒者虽然有套路歌诀作为习武的依据,但要学习高水平的少林功夫,完全取决于师父的点拨和弟子参禅修行的悟性,少林功夫的传承过程与参禅修行是同步进行的。

释延庄是少林寺武僧团的教头,也是少林功夫“非遗”申报短片中的主要功夫展示者,一口浓重的河南口音。释延庄1964年出生于河南上蔡县,从小学习武术,有一定的武术基础,1983年来到少林寺,从此研习少林武术。他最初修炼4年多金刚拳和铁布衫等武艺,后来着重修炼刚柔并济的柔拳。

释延庄介绍,历史上,少林功夫有东院、西院、南院、北院,还有很多下院、门头,比如慈云寺、初祖庵等小的寺院,都是少林寺的门头。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门头制度遭到破坏。在少林功夫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后,下院制度逐渐恢复,比如恢复天津的北少林寺、熊耳山空相寺等。少林寺现在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已经在很多国家建立了少林文化中心,也实际上是在建立新的门头。

少林功夫传承人的选择,要考察综合素质,从武功和武德两方面培养。释延庄认为,注重武德的培养正是少林功夫与普通武术训练机构不同的地方。后者注重形,注重技巧的养成;而少林寺更注重的是用传统的练功方法进行内在的修炼,要形神兼备。

在少林寺学功夫的弟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少林寺的出家僧人,一部分是少林俗家弟子。俗家弟子也要按照佛门的清规进行约束,参加诵经,清晨5点要起床上早课。

少林武谱与武僧团

少林功夫是一个大的概念,里面分很多门类,它是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门派”或“拳种”。根据少林寺内流传下来的拳谱记载,少林功夫套路有708套,其中拳术和器械套路为552套,另外七十二绝技、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功法为156套。据少林寺内流传下来和重新收集少林功夫套路统计,尚存拳术178套、器械193套、对练59套、其他115套,合计545套。这些内容,按不同的类别和难易程度,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庞大有序的技术体系。

少林功夫具体表现为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以套路为基本单位的表现形式。套路是由一组动作组合起来的。动作的设计和组合成套路,都是建立在中国古代人体医学知识之上,合乎人体的运动规律。动作和套路讲究动静结合、阴阳平衡、刚柔相济、神形兼备,其中最著名的是“六合”原则: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少林寺纸质的拳谱流传了下来,但拳谱里的功夫却很难全部传承。例如,拳谱中记载的罗汉拳,历史上是十八路拳法,但由于种种原因,传承中断,现在已经无人能打全这十八路罗汉拳。

少林寺武僧团是少林功夫进行对外演出和沟通交流的主要团队。其渊源于少林寺僧兵,历史上曾因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有功,唐王颁诏钦赐少林寺拥有僧兵的特权。

为了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少林武术,满足社会上对少林武术的需求,1987年由释永信发起,少林寺成立了少林武术队。1989年,少林武术队正式更名为少林寺武僧团,其职能为通过表演少林武术,达到弘扬传统武术文化、宣传少林禅宗正法的目的。

1989年6月,释永信率少林寺武僧团一行24人在海南省海口市工人影剧院连续进行3场少林功夫演出,引起轰动。这是少林寺武僧团第一次外出演出。1990年12月27日,应日本武术协会邀请,以释永信为团长的少林寺佛教文化访问团访问日本东京、京都、大阪、横滨等城市。访问团在日本国家电视台、南韩学校、东京杏林大学等处举行了十余次少林功夫表演。近年来,少林功夫已成为一张文化名片,多次应邀出访,先后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功夫表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2017年,首届“少林无遮大会”在嵩山少林寺举办,其中少林七十二艺选拔赛,是为了通过大赛聚集少林文化爱好者,弘扬少林文化,促进少林功夫发展,让禅武合一的少林功夫文化更好地服务社会。少林七十二艺,是对少林弟子和坊间习练流传的与少林相关的武艺内容的俗称,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每一种技艺均需反复习练和实践,以达到身心一体、禅武合一的修行效果。

(作者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主要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

 

杯中雅趣

【陕西】文远


素爱饮茶,而好茶需要配好器。我对于茶器的选择注重更多的是眼缘。逛茶店,无意中发现一只黑色粗陶杯,杯中看上去似乎是一位身披袈裟、立在悬崖边上的僧人。一眼就喜欢上,收入囊中。

平日无论饮什么茶都用这只杯子,朋友们一起喝茶,也都会被杯子里的图案吸引。有看到烈日下沙漠中的仙人掌的;有看到站在云端看书的高僧的;有看到蜡烛的,等等,不一而足。

于是,我在饮茶之时,重新欣赏起杯中的图案来,也的确能看出各种各样的形象,这便给饮茶平添了乐趣。平日压力大,忙碌一天后,用盖碗沏上茶,倒入杯子慢饮,待茶淡了,盯着杯中那个图,脑海里总能浮现出不同的图案。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意象,匠人烧制粗陶茶杯中加入釉,使得原本古拙的杯子有了灵魂。

看似简单,却能给人带来无限遐想,就像一部小说结尾所留下的开放结局一样,给人以回味,这大概是一种境界吧。以最简单的圆圈、线条,引人各种联想,不得不佩服烧制它的匠人上釉的巧思,以及他在烧制时对火侯的把握。

看着白釉所点缀的图案,不禁想起一宗禅门公案,就是著名的“风动还是幡动”。相传六祖惠能在给弟子讲经时,忽然起了一阵风,旗幡随之轻轻飘动,这引起了听讲法的两个弟子的争论,一个弟子说是风在动,一个弟子说是幡在动,惠能说:“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是你们自己的心在动。”

粗陶杯中的白釉图案并未改变,我们不同的人看,有不同的样子,实则也是心动,是主观看法。佛家不让人们着于相,而我们这些凡夫还是着于相。仔细看,它其实就是一个白色圆点,一个竖着的粗线条和下面一团白色的釉,在我们眼里却组成了僧人、仙人掌、蜡烛等。就如同《金刚经》中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人太过执着于相,因此只能看到事物表面,而看不到本质。

生活中,成年人往往思考问题也好,还是为人处世也罢,容易把事情搞得复杂,烦恼越来越多,快乐越来越少。其实,想想大多数属于庸人自扰,皆源于贪、嗔、痴、慢、疑和相互的攀比。随着我们的成长,阅历逐渐丰富,烦恼痛苦也就不断添加。又像是我们吃一道菜,往往调料越少越能吃出食物的本味,而调料多了,只会遮住食物原本的味道。

人到中年,生活的压力已经让人身心疲惫,而一味攀比,或为了难填的欲壑不断拼命,则更让人深陷痛苦烦恼的泥沼中。倒不如舍弃过多的欲念,减少与他人的攀比,放下嗔痴、消除慢疑,把心放平和,做到断舍离,让自己变得简单些,快乐也就增多了,人也会有趣起来。

念佛、读书、抄经、莳花、种草、练字、对弈、旅行,便如粗陶杯中返璞归真的白釉,虽然简单,却充满雅趣,使整个人都放松、愉悦起来。

(作者本名程龙,毕业于陕西广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西安日报》《华商报》《文化艺术报》《新民晚报》《禅露》等报刊杂志。)

 

禅中少林 ——看“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有感

【河南】若冰


嵩山离郑州虽然近在咫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也早已如雷贯耳,我却一直不得欣赏,前段时间终于有了这个机会。

擦着白天与黑夜的间隙,我们下高速进入山区,沿着平坦而宽广的新公路,朝着灯火通明的方向行驶。虽然,路边也有些许灯光,我却感觉那光线远远柔弱于城市里的通透和明亮。她的光柱,像无数条微弱的蜘蛛丝线,使劲地向外界伸延,车灯打过处,那光线就更显得微弱无力了,再看看近处群山的深厚、沉稳,这才明白——山,总是那样重;光,自然无法比拟。

买票入座,我大有幼时看露天电影之感。所不同的,是面前少了一个长方形的黑框白布做屏幕,心里不由疑惑:在没有背景的山沟里,能有什么惊人舞台?一阵流水声,夹着悠悠的歌声和着音乐缓缓响起。只觉得眼前三个错落有致的峭峰渐渐亮起来,壁立的嵩山峡谷恰似现代舞台上山水画屏障,更远处,有些许灯泡燃亮,造就一幅若隐若现的层次叠起迷团。这静静的夜里,有徐徐的风吹着,与别处山体比来,并无奇异之处,那么多名家齐聚在此,能演绎什么奇彩乐章和神秘舞蹈呢?

随着流水声渐近渐响走近身边来,山上也亮如白昼,有僧人使劲地敲响了大钟,看来,一天就这样开始了。练功的少林小子,打坐的老师父,采风的山下少女,看功夫的村童,一个一个粉墨登场。我一时间感觉眼不够用了,那么大的面积,那么多不同格局的场景和不同的人物形象,哪一处的戏都不同凡响各有特色,看哪一场都怕少看了另一场,快速运转着眼球扭动头颅,妄想把所有场景一览无余尽收眼里,并看个明白,再读懂看透其中某个戏里与戏外的故事。还没等我看清那些如仙子般浣沙的姑娘们,突然又传来一声霹雳,像极了变天一样,刹那间,电闪雷鸣,天也暗了下来。接着就有沙沙的雨声合着风声,我们仿佛也要找雨具应对,顾左右看周围,大家都是纹丝不动静观其变,我才恍然明白,只是身在风雨的声浪中。

转眼间,已雨过天晴,一轮红日突然升起,普照着大地,牧羊女姗姗地赶着她的羊群,唱着千年山歌“日出嵩山坳”来了。那红彤彤的一身装扮,顿时点缀了舞台,磁引力一样搜罗去所有眼球,数十只雪白的山羊乖巧地围在她身边,或走或停,仿佛一群乖巧的幼儿跟着阿姨出来嘻戏,紧随着她走、她停,可爱又温情的景象顿时染笑了观众席。洁白的羊群,鲜红衣裙的山妹,绿色的山坳配着流水声,一股暖意禁不住涌上心头,好不温馨。

春去夏来,转眼就到了秋天,练功的演绎着熟练的功夫,表示他们已学有所成;取经的背着经卷牵着骆驼,意喻着远途跋涉满载而归;歌声、水声和风声,虫鸣、武打和古筝曲一起奏响,响彻山谷,又如梦如幻,掌声不知不觉已悄然爆发,惊醒了迷醉其中的观者仙梦;水、木、风、光、石,远近的景观,都一片通明尽透在眼前。原来,照亮这一切凡尘俗事的光束,均来自于数尊菩萨之身,众佛齐明,整个景观尽现面前,这不正是佛光普照吗?

再仔细地看看一直打坐距离最近处的僧人,再放眼望那些远处打坐的几位僧人,一个个仍是岿然静默,从始到终自是纹丝未动,不管风声、雨声和雷声,也不问春来秋去和鸟语花香,更不闻歌声、笑声和掌声,他们都置若罔闻,大有跳出三界外不在红尘中之意。这动与静的组合,声与色的调配,真是绝了,妙了!

突然感悟到,我们恍若去天堂旅游刚刚归来。人间凡事,天地人文,无不在这一个转息间,一个意念中。欣赏这一切的同时,我不由得联想到佛家的宗旨——啊,禅不就在其中吗?嵩山在一千多年前就被佛超度了,在此演绎此曲,岂不就是在佛境中上课?一个稍不留神,佛就教育了我们,禅就悄悄进入了人心。

这世间所有,都不能打动正在参禅的活佛;这动与静,本是世间自然因果的存在,悟透即学问。

(作者本名王婕,女,河南省作协会员,郑州市作协理事。自2003年以来,先后在《奔流》《芳草》《佛友》等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100余万字。出版有散文集《紫色的房子》,长篇小说《再婚超市》等。)

 

蝉道

【河南】贾国勇


昨天,窗外还有聒噪的蝉声阵阵。

一夜秋风刮过,再也听不到蝉声了。

早上起来,发现秋风把几只秋蝉扫落到了屋后的木栈道上。

在我的认知中,蝉是一种张扬着生命的动物,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恣意地歌唱,从不顾忌别人的感受。如歌厅里那些抢占了麦克风的演唱者。静静地倾听,能听得出成功者的骄傲,也能听得出张扬者的狂妄。有些时候,站在蝉声满天的树下,它还会不失时机地撒下一泡尿来,让人猝不及防。

其实,张扬的蝉,生命的历程却非常的坎坷。蝉的幼虫蛰伏在土中,靠吃树木根部苦涩的汁液为生,养成了坚实的肌肉,修炼出两只可以开掘泥土的前足,才能顺利地钻出地面。这个时候,捕蝉人为了噬食幼蝉,在蝉的洞穴前张网以待。待蝉钻出地表即行捕捉,烹饪于锅底,佐之以香料,颐食于欲望,无数个幼蝉因此而丧命。每每想到这里,我就会感慨蝉生的不易:不知道要有多少只的蝉成了人们的口腹之物,才有“脱网之蝉”的“羽化成仙”,才能发出赞美生命的张扬之音。

在很多谈蝉的文章中,把生命之“蝉”和佛家之“禅”相提并论。从佛家的理论上讲,所谓的禅是普罗大众之物,万物可入禅,即有万物之道。“蝉道”的意义在于经过多年的蛰伏,靠吃涩苦的树根汁液为生,才能开掘泥土的覆盖顺利地钻出地面,修得生命的圆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蝉的努力和不懈奋斗,更要有坚定的信心和毅力,否则,面对不可确定的失败,随时都有可能放弃生命的挣扎,再也没有出头之日,更遑论放声赞美生命的张扬了。

修禅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经过实证实修,经历内心的思悟,才能悟入禅道,感知禅的真实意蕴。从这个角度而言,“蝉道”与“禅道”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有些时候,过度的张扬也会招来别人的厌烦。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这种听蝉的经历:总会有蝉在突然间斜刺里一声惊叫,顿时颤抖了炎热的天空;或是在树上歇斯底里地叫着,好像永远也没有个停歇的时候。此时,便有赶蝉的人上场了:或是用竹竿捅,或是摇动树身,引得一群蝉惊慌失措地飞起,发出乱成一团的惊叫声。当然,还有调皮的孩子在竹竿枝头挽了马尾,系成死扣套蝉;或是在竹竿枝头涂了黏物,伸向蝉的翅膀粘蝉。无论何种方法,总能让孩子在悄无声息中抓住鸣叫的蝉。

年少的时候,不知道珍惜生命,更不知道年少的生命和蝉一样脆弱,就做了捕蝉少年队伍中的一员。长大后,知道了尊重生命的规则,知道了众生平等、因果报应的道理,再细细地琢磨童年捕蝉的快乐时,才发现是一种虐待生命的快乐。不由得心中颤抖了一下,身上起了无数的鸡皮疙瘩。

由幼蝉的生命艰难,想到了年少时的捕蝉之乐,再到眼前这几只跌落到木栈道上的秋蝉。想来,这些秋蝉定是和我有前世修来的缘分。昨天,窗外还有聒噪的蝉声阵阵。今天,竟然以这样的结局和我相见。不由得心生慈悲,从家里拿出铲子,把这几只秋蝉一一埋葬。

未曾料到,在我铲起最后一只秋蝉,准备埋葬时,它竟然发出惨烈的惊叫声,飞起后又重重地摔到了木栈道下的积水中……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测出的不仅是心跳》《谜底就在现场》《神探》等,以及散文集《立地成佛》《心止即岸》《行参菩提》等。)

 

禅意芦花凝青霜

【江苏】宫凤华


青霜敷地的季节,常常怀想故园物事,乡愁汹涌,禅意空旷无边。

闲暇欣赏元代吴镇《芦花寒雁图》。画上芦苇丛中泊一渔船,空中两只大雁振翅南飞。有吴镇草书自题诗:“点点青山照水光,飞飞寒雁背人忙。冲小浦,转横塘,芦花两岸一朝霜。”内心一片秋水长天。

青霜薄脆清冷,如妙龄女子的粉嫩面额,蛋清般嫩,弹指即破,不胜娇羞。树木藤蔓上爬满青霜,大地在夜间嘤嘤哭过一场,演绎旷世的爱恨情仇。卤汀河边芦荻和水蓼缀了蕾丝花边,瘦骨嶙峋,如得道高僧,矍铄且清醒。

一泓秋水,从诗经中迤逦而来。水清瘦,仿佛美人褪去雍容的华服,换上了淡雅的素装。芦苇生水湄,水草一样清泠秀逸,秋风拨弄,发出窸窣的天籁之响。此时的芦花没有丝毫的悲戚和感伤,显得十分平静恬淡,如年过花甲的祖母,一脸从容淡定。

芦花,枯黄的绒毛,锥形的花絮,淡红中渗出褐黄,轻风掠过,小棉絮般到处飘散,飘向静穆的村庄,飘向纯净的心灵。芦花怒放的芦苇则如谦恭的侍女早生华发,冬雪一样,把寥落的村庄装点得诗性而空灵。

芦花无言而笑,高僧入定般,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秋风飒飒,天地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愁绪,凝望着玉洁冰清的湖面,谛听飕飕秋声,凝望潇潇秋水,心似一朵洁白的睡莲,冉冉开放。吟诵采薇蒹葭之章,歌明月汉关之诗,进入一种诗化境界,忘了时间和惆怅。

苇叶枯黄,如疲倦的蝴蝶,又如一袭妙不可言的梦。芦花轻扬,如初冬的一场雪。起伏驿动的芦苇,顶着蓬蓬白发,如一朵朵莲花静静开放。霜后清晨,芦花上凝聚霜霰的精华,银光紫影,相映成趣。一个人背着手,简衣鹤步,折一束芦花,走在衰草离离的幽僻小道上,意境清远,仿佛走进范宽《雪景寒林图》萧寒凄清的禅境里。天色纯青如宋瓷,饱满,柔和,暖人。天地恍如一枚巨大的琥珀,有旷古的幽寂,轻梦般虚幻。

诗意黄昏,我到苇滩上采撷几束芦花,插到花瓶里,作案头清供,拂尘一般,小屋里便氤氲着浓浓的禅趣,心中也充满了法喜。芦花飘逸淡然,像一位品行高洁、内心丰盈的修禅高士,有着清新的面容和清扬的笑意,温润从容,安然若素,令我景仰一生。

心怀青霜,尘滓澄雪,安稳妥帖。寒风缱绻中,远眺禅意芦花,那簇簇芦花似古典的唢呐,吹奏凄婉的歌谣,把心吹成一面鼓荡的旗。

(作者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读者》《意林》《散文百家》等。)

 

等待花开,禅性自来

【陕西】余显斌


时光静好,天地无恙。

可是,久在红尘漂浮的心,有时还是会起波澜的,会有皱褶的,有时会感到疲累,感到郁闷,感到不快。此时,别在房子里闷着,别据案无声,得出去走走,到院子里看看,到花园里转转,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找一处青草更青的地方,静静地坐下来,等待花开。

等待花开,是一种心灵的净化,更是一种心灵的禅修。

此时的心很静,静得如月夜的空谷,如空旷的雪地。

此时的心很暖,暖得如除夕夜大红灯笼发出的淡淡的光,照着天空,照着大地,照着每一双亮亮的眼睛。

佛祖在菩提树下讲解禅理,花朵飞飞,犹如蝴蝶,飘落于襟袖之间。佛祖拈花一笑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他在阐释佛理,更是在告诉信众,一花一叶,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生命世界,都是值得尊敬,值得关注的。

静待花开的时候,需要静,需要安宁。此时,你可以坐在院子里,对着一片淡淡的青苔;可以坐在栏杆那边,看着一片雨后的春草;可以蹲在小路上,看着一棵棵挂着露珠的草色,不要说话,不要咳嗽,甚至不要大声地呼吸,就那样随意地呆着,或者静静地坐着,等着花开。

花开是有声音的,很轻很轻,得有一颗轻盈的佛心才能听到,得有一种大爱的禅心才能听到。甚至,你坐在那儿,能想象到它们鼓劲的样子,能听到它们的呼吸,能想象到它们一点点开放的样子,带着无限的欣喜,带着说不尽的惊奇,面对着这个世界悄然开放,一片片花瓣,就那样慢慢呈弧形分开,将细细的馨香弥散出来,弥散在空间,弥散在宇宙中,也弥散到一个个心无挂碍的人心中。

等待花开的心,是清亮的,清亮如草尖悬垂着的露珠,容不得一点儿的肮脏,一点儿的污浊;等待花开的心是白净的,白净如雪地的梅花,没有一点儿污渍。

一个等待花开的人,走在石子路上,脚步是轻的,仿佛重一点儿,就会惊着花朵的盛开,惊着花蕊的窃窃私语。遇见纸屑,他会轻轻捡起;遇见垃圾,他会无声地收拾掉。他不想让花儿盛开在一片肮脏里,一片灰尘里,一片乌烟瘴气里。

那样,会污染了花儿,也会污染自己一颗等待花开的禅心。

等待花开的心,是温润的,温润如一粒碧绿的玉珠。拥有这颗心的人,见人的时候,脸上带着淡淡的笑,说话的时候,言辞总是温和的。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泛着一种淡淡的佛的静,佛的与世无争,以及佛的宽容。因为他知道,花儿的心是洁净的,是新奇的,他不想让花儿开放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扰攘的世界,一个充满戾气的世界。

佛家行走红尘,来去市井,面对人世间的争斗,人世间的尔虞我诈,曾告诫众生:“笑着面对,不去埋怨。”这种禅心,和等待花儿盛开的心,是相似的,是相通的。

等待花开,就如此刻,在窗外芭蕉细雨平平仄仄中,我读罢一部《金刚经》,心,突然地空起来,也净起来。此时,泡一杯茶,坐在桌前,静静地等着花开。此时,我能看到花儿盛开的样子,是小小的花骨朵儿吧,在春风的抚摸下,在细雨的润泽下,慢慢地,一片片花瓣慢慢裂开,缓慢而又自然。最后,当所有的花瓣都舒展开的时候,露出花蕊来,它金黄,水嫩,粉绒绒的,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这,当然不是自然的花儿。这,是心花!

有一个词,叫“心花怒放”,说的就是这吧!心花咋会怒放呢?它是舒缓地开放,当它盛开的时候,世界一片喜悦,那种喜悦,让人流泪。

等待花开,有时真的不是花在开,是一颗禅心在缓慢地舒展,缓慢地开放。

(作者系《读者》《意林》《格言》等杂志签约作家。先后出版文集十七本,发表文章三千余篇。)

 

幢、幡


幢(梵名dhvaja、ketu、pataka)又作脱阇、宝幢、天幢等。为旗的一种,即附有种种丝帛,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的旗帜。

幢原用于王者之仪卫,或作为大将之指挥旗;由于佛为法王,能降伏一切魔军,故称佛说法为建法幢,并视幢为庄严具,用来赞叹佛菩萨及庄严道场。在《法华经》卷五《分别功德品》中说:“一一诸佛前,宝幢悬胜幡。”

幢之规制并不一致,大半以绢布等物制作,幢身两边置间隔,附八个或十个丝帛,又下边附四个丝帛,多半绣有佛像,或涂上色彩。

幢亦被视为佛菩萨的持物,如胎藏界曼荼罗之地藏菩萨,及风天、阿弥陀二十五菩萨来迎图之药王菩萨,及敦煌出土之引路菩萨等都持幢。又,宝幢如来、地藏菩萨、金刚幢菩萨、风天等都以幢为三昧耶形。此外,幢竿头安有如意宝珠者称为如意幢、摩尼幢,安有人头者则称为坛拏幢或人头幢。

 

 

幡(梵名pataka,pataka、dhvaja),幡为旌旗的总称,又作旖。音译波哆迦、驮缚若、计都。与“幢”同为供养佛菩萨的庄严具,用以象征佛菩萨之威德。在经典中多用为降魔的象征,在《观心论灌顶法师疏》中说:“缯幡,即翻法界上迷生动出之解。幡坛不相离,即动出不动出不相离也。”《华严经·十回向品》中亦说:“菩萨施上妙幢幡,回向云:‘愿一切众生,常以宝缯,书写正法,护持诸佛菩萨法藏’。”即指书经咒于幢幡上。

经典中亦常谓造立此幡,能得福德、避苦难,往生诸佛净土,又说供养幡可得菩提及其功德,故寺院、道场常加使用,因而成为庄严之法具。在《长阿含》卷四《游行经》中说:“以佛舍利置于床上,使末罗童子举床四角,擎持幡盖,散花烧香,作众伎乐,供养舍利。”

幡之形状,一般是由三角形的幡头、长方形的幡身、置于幡身左右的幡手,及幡身下方的幡足构成,有大有小。通常是以布制成,也有金铜制、杂玉制、纸制等类。其所悬挂之场所,有时是堂内柱上,有时树立在佛堂之前庭,或附着于天盖之四隅。

 

紧那罗王退红巾军

 

元朝末年,元顺帝昏庸无道,各地义军风起云涌,纷纷揭竿而起。在这个天下大乱的年代,少林寺也受到了农民起义军的冲击。

在《河南府志》中记载有这么一个故事:元至正初年,有一位僧人来到少林寺当烧火僧,他长得十分丑陋,蓬头、裸背、跣足。他整天少言寡语,只是在厨房辛勤地劳作,闲暇时则闭目打坐。少林寺中谁也不知道他的名字和来历,也没有人注意他。他偶尔手持棍棒,操练几下,没有人注意他练的是什么功夫。

很快到了至正十一年三月的一天,颍州的一股红巾军突然闯入少林寺抢掠,寺里的僧人措手不及,仓皇出逃。这时,那个平日少言寡语的烧火僧忽然手持长棍跳了出来,他的体形猛地变成数十丈长,朱发靛面,立于山峰之上,大声叫道:“吾乃紧那罗王也!”红巾军见状,惊恐万分地逃散而去。少林寺免遭大难,但他随后就圆寂了。

“紧那罗”,在梵语中为“人非人”之意,是佛教天神“天龙八部”之一。又名“乐天”,意为“音乐天”“歌神”。《玄应音义》 卷三云:“真达罗大将,皆讹也;正言紧捺洛,此译云是人非人。”他的形状和人一样,但头上生一只角,善于歌舞,是帝释的乐神。

少林寺僧众这才知道,他是紧那罗王的化身。为表其护寺之功,僧众在寺院中为他塑像,立紧那罗殿,请他担任少林寺院的护法伽蓝菩萨,并塑化形像供于厨上,奉为“监斋使者”,以圆满寺院饮食之事。

 

【安徽】赵成

 

我捧出一轮圆月 高高举起

三十六峰被白云轻轻唤醒

却不敢回望这世间的街巷

有没有属于我的红尘

 

须臾走过的尘世里

曾住满过流着泪的相思

在必经的路口我一遍遍打听

谁来度我这匹没缰绳的野马

 

我用十万八千个响头寻找加持

只为和你诵经时走过的路

绕塔拜过的佛一样相遇

我咬紧嘴唇 拼命记住所有名字

 

我的背影跪在大雄宝殿的拜垫

头顶一万盏莲花长明灯

所有的佛向我合掌

直到 一尊新佛皈依

 

(作者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守望幸福》。)

 

登少林寺(外三首)

【江苏】郑杰

 

香台缥缈树云深,幽步空庭仰少林。

难得一方清世界,几多禅味浸尘心。

 

望嵩山

云岩映日雪连连,灵境疑身半是仙。

漫道九霄无去路,嵩高顶上好登天。

 

立雪亭怀古

夜禅入定影沉沉,立雪何妨向佛心。

断臂痴求垂法雨,真传衣钵降雷音。

 

西方圣人殿地砖陷坑静思

千佛殿中尘迹幽,几多汗血印春秋。

地砖也畏恒心在,论悟功夫出苦修。

 

(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等。)

 

【河南】 卞瑞鹤


夜晚的风

如同一位布道者

拖着低沉的吟诵

走向万家灯火,将手一挥

把所有亮光禁锢在屋内

 

在风的眼里

夜是纯净的

远比晨起的阳光

更容易让人觉悟

 

它两手空空

却也拥有万物

为了使步履轻盈、身心明净

它放弃拥有,燃尽欲望

 

长夜里

风穿过花丛和草尖

用古老的梵音

劝导世人戒除执念

 

凡放下后重生的

才能向幸福皈依

 

(作者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诗歌爱好者。作品散见于各文学平台。)

 

参访佛寺

【甘肃】何军雄


晨曦来临。佛寺的经声涌动

沐浴着佛光,在黄河的浪尖上修行

木鱼声划过寂静,一只山鸟惊起

将我的灵魂,用一段经文诠释

 

一尊佛祖雕像,如同时光中的尘埃

守护黄河的安宁与祥和

内心的感恩,用分行的形式说出

在佛寺,我是一只虔诚的黄河卵石

 

朝圣与敬仰,在佛祖的脚下跪拜

钟声响彻,一场喜雨从天而降

禅房打坐的僧侣,身上的袈裟被风吹开

双手合十的姿势,和佛祖一样慈悲

 

一场雨,洗涮着佛寺的空灵

和慕名而来的香客一起

侧耳。聆听一部经卷的声调

以及一首诗歌的结尾

 

一道祥云裂过,射过万里苍穹

时光中静候的碎片,在空寂的寺院响彻

大殿上一只蜻蜓高旋,与我一起膜拜

佛寺的木门打开

万道金光照耀在黄河岸边

 

(作者系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诗集《雪地上的书生》《风吹故乡》《春日辞》。)

 

少林寺《禅露》2020年第5期大事记

(2020.9—2020.10)

 

9月1日

2020年8月29日至9月2日,来自全国各地120位少林功夫习练者,经过系统的理论、技术培训,圆满完成少林功夫段品制初段位考评。9月1日下午,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在方丈室前,为117位考评合格学员颁发段位证书。其中,113位学员获三段授予,4位学员获得二段授予。

自少林寺推出少林功夫段品制以来,先后有四百多位少林功夫习练者前来参加考评认证,许多少林功夫爱好者获得认证后,在当地推广和学习少林功夫段品制教程,部分满足条件的机构也于当地申请开展了少林功夫段品制的考评。

此外,美国、英国、德国、西班牙、伊朗、日本、菲律宾等国少林文化中心多次致电少林功夫段品制委员会,希望能够开展段品制培训,待疫情稳定后,少林寺也将考虑全球化的推广培训工作,满足更多民众需求,使传统少林文化能利益更多众生。

 

9月2日

在河南省政协副主席谢玉安的带领下,河南省政协委员一行前往南阳考察调研宗教活动及河南省佛教学院教学工作。调研团一行先后在南阳水帘寺、河南省佛教学院实地调研、考察。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河南省佛教学院院长释永信大和尚陪同调研,并汇报了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

 

9月2日至9日

少林寺启建为期七天的水陆法会,祈愿世界和平,风调雨顺,国运昌隆,人民安康,永离病苦;祈愿檀越信施消灾延寿、合家如意、吉祥平安;超荐各人历代先祖、内外宗亲、累世冤亲债主、堕胎婴灵等众往生极乐莲邦。

9月2日下午三点,宝盖威仪,梵音震天,众斋主迎请永乾法师、永福法师、延康法师、明振法师、智伟法师熏坛洒净。适逢盂兰盆节(又称中元节、佛欢喜日),是日晚,有信士来山,敬设五大士瑜伽焰口一堂。

9月3日,庚子年少林寺水陆大法会第一天,大坛、华严坛、诸经坛、楞严坛、法华坛、净土坛六个坛场清净庄严,法师们带领众斋主如仪诵经礼忏并回向众生,法事庄严有序。是日晚六点半,于少林寺藏经阁启建五大士瑜伽焰口,五位金刚上师登坛主法。

9月4日,水陆法会第二天,外坛各坛口继续如法如律拜忏、诵经、念佛。上午八点,常住僧众和众斋主前往大坛诵经礼忏、延生回向。

9月5日,水陆法会第三天,少林寺大彻堂设“内坛”。内坛结界,发符悬幡,外坛如法拜忏诵经。上午十点半,两序大众恭请少林寺西堂堂主永福法师上堂说法。

9月6日,水陆法会第四天,请上堂、供上堂,外坛依法诵经拜忏、延生回向。是日晚六点,有居士迎请金刚上师登坛,设三大士瑜伽焰口一堂。

9月7日,水陆法会第五天,内坛告赦、上佛供、请下堂、授幽冥戒,外坛举行斋天等,谨以此敬上慈下、悲济群生,普同受利。

9月8日,水陆法会第六天,内坛礼大忏悔、上佛供、供下堂,各外坛分别诵经礼忏、延生回向等。水陆大法会之放生仪式也在当日举行。

9月9日,水陆法会第七天,法会圆满。内坛上圆满供,烧圆满香,送判宣疏;外坛普佛上供。当天下午,庚子年少林寺水陆法会圆满送圣。

 

9月3日

少林寺庄严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祈福法会,以佛教法会独特的形式,引导众生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时逢少林寺启建庚子年水陆法会,少林僧众在大雄宝殿内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烈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牺牲的楷模立往生莲位,为奋战在抗疫前线的工作人员立延生牌位,于七咏日内,诵经回向,祈愿“大小诸邦,不同民族,一律平等,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疫病祛除,人民幸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心净化向善,战争永息,灾难遍消。”

 

9月4日

由中华慈善总会、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等七部门联合主办的“汇大爱共克疫情——中华慈善日”庆祝活动上,少林寺应邀派代表出席并领取荣誉证书。少林寺和海外少林文化中心在国内和各国疫情期间,同体大悲、勇于担当的捐赠善举受到表彰。

本次慈善表彰会上,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郑功成作了题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方向》的主题演讲。东润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孔东梅作了《社会治理中的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实践》主题分享。河南首批援鄂医护人员代表深情讲述了战斗在抗疫一线的经历。中华慈善总会为全国慈善会基层慈善工作者、爱心企业、爱心企业家和中华慈善品牌项目管理及运营机构代表颁发荣誉证书。

 

9月7日至12日

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圆满举办庚子年“少林文化周”,以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把健康的少林文化理念与利益身心的少林功夫普及给更多民众,让更多人了解少林文化,体验少林文化,受益于少林文化。

 

9月13日

上午九点半,福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蔡梅生先生,福鼎市白茶山守护员方守龙夫妇等一行参访少林寺,并与释永信方丈及寺院僧众进行禅茶文化交流。在少林寺大禅堂内,一场“极简白茶”和“好人做好茶——方守龙”禅茶文化交流会圆满举办。

永信方丈对蔡梅生主任、方守龙夫妇等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就少林禅茶文化的缘起及传承做了慈悲开示。

禅茶文化交流会结束后,延勇法师带领蔡梅生主任一行参观了少林寺常住院的建筑和碑刻,并向他们讲解了少林文化与禅文化的内蕴。

当天下午,在少林寺禅耕农场负责人延子法师的带领下,蔡梅生主任一行抵达少室山顶的少林茶园考察、交流。

在少林寺方丈室,永信方丈还就少林禅茶今后的发展及少林禅茶的生存环境等问题,与蔡梅生主任、方守龙先生等深入交流。大家都认为,能把少林文化更好地融入到禅茶文化中去,意义殊胜。

 

9月15日

国家宗教事务局研究中心主任张训谋一行,在登封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力的陪同下,到少林寺考察、调研。期间,张训谋主任与释永信方丈,以及中岳庙方丈黄至杰、嵩山乐善洞代表安理炎等在少林寺图书馆,就宗教土地确权问题深入讨论。

 

9月16日

上午,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一行,在许昌市佛教协会秘书长卢世杰的陪同下,到药师祖庭——许昌白兔寺考察指导工作,受到该寺住持释延极法师及四众弟子的热烈欢迎。在延极法师的陪同下,永信方丈一行饶有兴致地参观了白兔寺常住院的殿宇、文物古迹、文化遗存、生态环境等,并详细地了解了白兔寺的寺院规划与建设情况,对寺院未来的发展给予指导与建议。延极法师向永信方丈汇报了白兔寺现在的建设情况,并着重对寺院建设、僧才培养、法事活动、公益慈善及连续举办四届“善良节”等方面进行汇报。永信方丈对延极法师的发心行愿给予肯定,希望他能以寺为家、勤修三学,让白兔寺成为当地信众的精神家园。

随后,永信方丈一行到鄢陵县云集寺考察、调研,受到常住僧人恒杰法师及四众弟子的热情迎接。永信方丈一行参观了山门、大雄宝殿、观音阁及其他建筑。在客堂旁,永信方丈仔细察看了刚出土的青砖,认为云集寺在历史上一定是一座拥有大型建筑的丛林。他还向僧众表达了省佛教协会的问候,询问了寺院发展情况及僧人的生活,对寺院未来的规划提出建议。

当天,永信方丈一行还到少林寺下院——许昌龙化寺考察、指导寺院建设工作,受到负责人延宣法师及僧众的热情接待。在寺院施工现场,永信方丈详细了解了正在建设的宝塔的造价、功能及布局等情况,询问了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对后期施工提出了具体建议及要求;鼓励常住僧众要克服万难,以弘法利生为己任,努力将龙化寺建设成为利益一方的丛林。

 

9月16日

时值少林寺下院——周口扶沟兰若寺首期八关斋戒最后一日。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一行莅临兰若寺,考察指导寺院建设及疫情防控落实工作,受到兰若寺住持释延芷法师及四众弟子的热烈欢迎。

在兰若寺山门前,延芷法师率大众列队迎接永信方丈一行。大众虔诚恭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圣号,迎请永信方丈至大殿拈香。三天来,受戒的居士们身心清净、守持净戒,在戒期最后一日恭迎永信方丈亲临戒场,大家皆法喜充满,并唱诵香赞、顶礼感恩方丈的慈悲加持。

随后,延芷法师和寺院所在地——郑湾行政村书记赵迎礼陪同永信方丈参观了兰若寺常住院。在参观完古碑遗存、了解寺院文化传承及周边环境后,永信方丈对寺院未来的发展规划给予了指导与建议,并对兰若寺坚持农禅并重、开辟“禅耕农场”的善行给予鼓励。

 

9月16日

农历七月二十九,为地藏菩萨诞辰纪念日。当天,少林寺下院——浙江台州妙严禅寺举办的为期七天的地藏法会圆满。本次法会,自2020年9月9日(农历七月二十二)晚上六点净坛,至9月16日(农历七月二十九)圆满,寺院僧众及四众弟子在住持延匑法师的带领下,连续恭诵七天的《地藏菩萨本愿经》。

法会期间,延匑法师多次讲经说法,慈悲开示。他说,四众弟子要以佛为师,以戒为师,虔诚学习地藏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奉献精神,孝养父母,奉侍师长,勤修三学。

 

9月16日

当天,少林寺下院——广东清远飞来寺圆满举办祈福法会,为国为民祈福,以此纪念这一殊胜之日。

在飞来寺住持释延阔法师的带领下,两序大众于佛前礼佛、诵经,至诚祈愿:国基巩固,治道暇昌;社会和谐,人民安乐;佛日增辉,法轮常转;正法久住,吉祥共生;海众安和,道场兴隆!

 

9月16日

当天,少林寺下院——安阳定国寺隆重举行诵经祈福法会。

在释延勘法师的带领下,四众弟子虔诚恭诵《地藏菩萨本愿经》,至诚祈愿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疫情解除、风调雨顺。

当天傍晚六点,定国寺举办大蒙山施食法会。法会井然有序,如法如律,如律如仪。道场庄严殊胜,十方善信法喜充满。

 

9月17日

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一行莅临少林寺下院——新密超化寺,考察指导寺院工程建设及疫情防控工作。超化寺四众弟子在释延松法师的带领下,热情迎接永信方丈一行的到来。

随后,在超化镇党委副书记宋建敏、超化村干部麻国现、超化寺延松法师、延歌法师、延禅法师等的陪同下,永信方丈一行参观了超化寺常住院内的大雄宝殿、圆通宝殿以及明清古院落等建筑,了解了寺院的建设现状及周边环境。

期间,永信方丈详细了解了超化寺山门、天王殿及念佛堂的工程建设工作,对寺院未来的发展规划给予指导与建议,希望超化寺尽快与相关部门协调,落实好拆迁安置和下一步建设规划问题。

座谈会上,永信方丈对超化寺常住僧众坚持佛教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积极引导信众正知正见、正言正行表示肯定,希望能进一步完善寺院的基础建设,加强道风建设,更好地服务一方信众,使超化寺成为人间净土。

 

9月18日

“捐赠天竺罗汉像仪式”在中国嵩山少林寺圆满举行。由河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提议,郑州东方翰典文化博物馆向少林寺捐赠宋代青石彩绘描金罗汉头造像,该造像将永久落户少林寺。

释永信方丈代表受赠方少林寺,对河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郑州东方翰典文化博物馆的捐赠表示感谢。他谈到,少林寺一定会妥善供奉宋代青石彩绘描金罗汉头造像,继续发挥天竺罗汉像的历史价值,不负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和期望。

河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旭升、赵保佑、齐岸青、肖建中、何琳,河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开封相国寺方丈心广法师,河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部分理事、特邀嘉宾、媒体记者及少林寺僧众,共120余人参加了捐赠仪式。

 

9月22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大关于宗教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探索利用我省现有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合格爱国宗教人才,筑牢宗教中国化人才支撑,河南省政协召开“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加强宗教院校建设及人才培养”协商座谈会。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应邀出席,并结合河南省佛教学院的建设及佛教人才培养情况发表意见和建议。

 

9月22日至26日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2020年度黄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功夫代表性传承人、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参加研修学习。

24日下午,研修班一行到少林寺参观、学习。在少林寺大彻堂,永信方丈与研修班成员分享了少林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

 

9月24日至25日

河南省政协十二届十四次常委会在郑州召开。河南省政协常委、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参加会议并发言。

 

9月25日

第2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直击百花奖”视频直播走进少林寺,少林弟子王宝强通过直播的形式,探访少林,寻根少林功夫文化。

电影节期间,著名导演张纪中一行参访少林寺,与释永信方丈畅谈功夫文化。参访中,张纪中导演前往金庸题字碑前合影留念,深切缅怀一代武侠小说宗师。

 

9月28日

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一行参访河南省汝南县南海禅寺,受到南海禅寺住持界承法师的热情接待。

下午三点,为加强团体建设,进一步做好宗教团体各项工作,河南省民族宗教委召开市级宗教团体座谈会,郑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参加座谈会。

当天下午,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一行参访少林寺,受到寺院僧众的热情接待。

 

9月29日

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郑州市文物局组成的调研组一行,在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的带领下,到少林寺调研文物保护工作。登封市市长杨金军等陪同调研。

调研组一行认真了解了少林寺各殿堂的保护与修缮工作。释永信方丈向调研组一行介绍了少林寺各殿堂的维护修缮、消防安全、白蚁防治、古壁画保护等工作,受到调研组的一致肯定。

在永信方丈的陪同下,调研组一行还参观了少林寺监控室及微型消防站,查看了消防检查、日常巡逻登记表,对少林寺安全防范工作及应急预案给予高度评价。

在方丈室,田凯局长向永信方丈询问少林寺博物馆的建设情况,并就少林寺博物馆的下一步建设工作与永信方丈交换意见。田凯局长讲到,少林寺博物馆的建设,不仅能充分展示少林寺所珍藏的文物及少林禅武医艺文化,更能全面展现“天地之中”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凡魅力。

当天下午,正值今年的中秋、国庆“双节”前夕,受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的委托,少林寺僧人抵达登封市消防大队嵩山中队,送去月饼等中秋礼物,并为恪尽职守、保障嵩山及少林寺消防安全的战士们送去节日的问候与祝福。

 

9月30日

上午,位于少林寺碑廊内的“少林影像馆”揭牌仪式圆满举行。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先生、寺院常住法师等出席揭牌仪式。

“少林影像馆”是少林寺与雅昌文化集团共同打造的、以弘扬少林文化为出发点的现代化影像交流空间。通过双方之间的合作,利用光影视觉语言,满足人们对少林文化的认知需求。

 

10月1日

少林僧众齐聚山门,升国旗,唱国歌,庆祝祖国华诞。早上六点半,早课结束后,少林僧众列队排班,齐聚山门广场。少林寺国旗护卫队护持国旗,庄严走出山门。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少林僧众双手合十,高唱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少林寺上空随风飘扬,也在每一个爱国爱教少林人的心中飘扬。

爱国爱教是少林寺的优良传统,多年来,少林寺坚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通过爱国讲座、政策培训、传统教育等方式,加强道风建设,自2018年8月27日少林寺首次升国旗以来,每逢重大节日,都会组织僧众以升国旗的形式,培养僧人爱国热情,坚定僧团利生的使命。

当天,少林寺下院——周口扶沟兰若寺、焦作月山寺等也举行升国旗、祈福法会等,庆祝国庆、中秋“双节”。

 

10月1日

国庆逢中秋,中国嵩山少林寺举办第四届“忘月诗会”,寄情明月,共度佳节。经声梵呗,祈祝国基巩固;圣地伽蓝,礼赞治道遐昌。祈愿国无灾障,民无忧恼,风调雨顺,世界和平。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和乐安康!

为迎接2020年中秋、国庆“双节”的到来,释永信方丈感怀古贤大德指月明心之智,号召少林弟子重视传统、学修并重,于中秋之夜隆重举办“忘月诗会”,意义殊胜。当晚七时,少林寺僧人欢聚大彻堂,庆华诞、贺团圆,其乐融融。文人雅士、高僧大德吟唱本届“忘月诗会”诗文佳作,爱国爱教、歌颂时代,指月明心、咏叹祖庭,尽显豪迈风流。

当天晚上,少林寺下院——焦作月山寺、天津盘山北少林寺、安阳定国寺、浙江台州妙严禅寺、周口扶沟兰若寺、山西永济市万固寺、许昌白兔寺、新郑水月寺等也通过举办拜月祈福法会、供灯法会等,庆祝传统的中秋佳节。

 

10月2日

释永信方丈一行赴山西洪洞县广胜寺参访交流,受到该寺演贤法师及常住僧众的热情接待。期间,永信方丈询问了寺院发展情况及常住僧人的生活状况,并转达了河南省佛教界的问候与祝福。

随后,永信方丈一行参访了广胜寺上院飞虹塔、大雄宝殿及弥勒殿赵城金藏藏经柜。在参观完广胜寺下院水神庙元代壁画后,永信方丈表示,在河南像保存如此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并不多,元代的壁画更是稀有。广胜寺在建筑、彩绘、造像上具有非常高的历史及艺术价值,希望该寺常住僧众能配合当地政府,积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10月3日

释永信方丈一行应邀参加“第四届少林禅弓传统射箭比赛”,期间还参访了平遥古城、双林寺、张兰古玩城、后土庙、祆神楼等。  

 在双林寺,当地文物局工作人员陪同永信方丈一行参观了寺院建筑及文物造像。永信方丈对双林寺寺内造像之精美、文物保护之妥善表示由衷的赞叹。

在后土庙及祆神楼,永信方丈表示,祆教原是古波斯的拜火教,在南北朝时传入我国,并与本土文化相互交流融合,这些特点在它的建筑风格与表现形式上都有所体现。他并强调,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不变的历史潮流。在这一过程中,丰富了中国哲学体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文明充满了生命力。

 

10月4日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一行莅临少林寺下院——灵石县资寿寺,考察指导寺院工程建设及疫情防控工作。在释延邦法师的带领下,资寿寺四众弟子热情迎接永信方丈一行的到来。

随后,在延邦法师的讲解下,永信方丈一行参观了资寿寺新建工程项目现场。在参观完工程进展情况并了解到寺院文化传承及周边环境后,永信方丈对寺院未来的发展规划给予指导与建议,希望尽快落实好寺院的下一步建设规划问题。

期间,永信方丈对资寿寺常住僧众坚持佛教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积极引导信众正知正见、正言正行表示肯定与认可,希望寺院僧众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道风建设,更好地服务一方信众,使资寿寺成为人间净土。

 

10月4日

下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一行,在山西省永济市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文选,永济市副市长张立功、麻亚龙,永济市文物局局长董榕,永济市宗教局局长朱荣国等领导的陪同下,莅临永济市万固寺考察指导工作,受到释延祚法师及全体僧众的热情接待。

延祚法师向恩师永信方丈介绍了万固寺的历史及文化传承,他讲到:北魏明帝正光二年,敕赐额即有“太和六院,万固则首”。明洪武年间(1368-1398),又把石佛寺、竹溪寺、平陆县沉底村度门寺并入万固寺,合成丛林,时称“中条第一禅林”。那时该寺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号称佛教圣地。2019年10月,万固寺被国务院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听完延祚法师及当地政府领导的介绍,永信方丈慈悲开示,他首先对当地政府对万固寺的支持表示感谢,对当地善信发心护持万固寺的善行表示赞叹,希望延祚法师带领寺院僧众,加强教风建设和僧才培养,让万固寺成为当地的一方净土,更好地服务于当地信众与和谐社会建设。

 

10月7日

智纲智库创始人、首席策划王志纲团队一行,在登封市市长杨金军、宣传部部长王超等陪同下参访少林寺,并与释永信方丈探讨少林寺文创产品的开发及少林文化的品牌传播问题。

 

10月11日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新潮一行到少林寺调研文物保护工作,详细了解了少林寺在文物修缮、白蚁防治等方面的工作,对少林寺的文物保护工作表示肯定。

 

10月15日

中国侨联第七期海外联谊研修班(侨领班)参访少林寺,了解少林寺历史,感受厚重的少林文化,期间,他们在释永信方丈的陪同下,观看了少林功夫展演。

 

10月17日至18日

经上级统战、宗教部门批准,由少林寺主办的“少林学”学术研讨会在禅宗祖庭少林寺大彻堂隆重开幕。10月17日上午,参加研讨会开幕式的主要嘉宾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河南省委统战部副巡视员胡宝新,河南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杨三忠、宗教一处处长孙儒起,郑州市民宗局局长杜敏生,郑州市委统战部民宗处处长赵鑫,登封市政协主席杨戌超,登封市委统战部部长李力,河南省佛教协会秘书长邵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黄夏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所长李中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麻天祥,中共中央党校督学组教授乔清举等。

此次“少林学”研讨会分设三个论坛:少林寺(宋以前)碑文研究;佛教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档案与少林文化大数据。

17日下午及18日全天,“少林学”学术研讨会三个分论坛同时举办。其中,少林寺(宋以前)碑文研究、佛教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这两个分论坛在登封市禅武大酒店举行;“档案与少林文化大数据”分论坛在登封市地豪大酒店举行。百余位专家、学者、法师从自身研究领域出发,在各分论坛上踊跃发言,为少林文化的长足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和力量。各位法师、专家、学者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少林文化的殊胜魅力和内在深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8日下午五点半,为期两天的“少林学”学术研讨会在禅武大酒店六楼会议室圆满闭幕。出席闭幕式的嘉宾主要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河南省民政厅原厅长孙培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黄夏年,中共中央党校督学组教授乔清举,全国档案领军人才丁海斌等。少林寺藏经阁藏主延个法师担任闭幕式主持人。

闭幕式上,永信方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感谢,对会议成果充分肯定,对今后“少林学”的深入研究做了开示。

 

10月20日至21日

受中佛协委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及少林寺法师延秧、延烨、延侨一行,在河南省佛教协会秘书长邵军的陪同下,赴宜阳灵山寺、淅川县丹江大观苑、确山县老乐山风景区,对三尊露天造像进行调研、考察。永信方丈向这些寺院的僧众表达了省佛教协会的问候,仔细询问了各寺的情况及僧人的生活,并与各寺的住持深入交谈。

在宜阳县灵山寺,在宜阳县副县长赵珂及寺院恒白法师的陪同下,永信方丈一行考察了露天观音造像,并参观了大雄宝殿内的明代塑像、古经幢、古碑等,详细询问了寺院恢复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恒白法师介绍,灵山寺庙会历史悠久,在豫西地区乃至周边数省有很大影响,观音信仰在当地深入人心,对群众日常生活影响深刻,寺院从2000年开始举办“宜阳灵山文化庙会”活动,以更好地服务广大善信。

在座谈会上,赵珂县长讲到,相关部门对该寺的观音造像做过专门检查与鉴定,市、县的领导非常重视,在常委会上多次讨论。露天观音像的安全鉴定、建设用地等各项手续都已完备,并将资产无偿捐献给宗教界。永信方丈表示,此行是落实捐赠进程,了解地方佛教界的意见,随后会报请中佛协,由政府批准择期开放。他还提出,一定要规范管理,完善各项手续。

在淅川县丹江大观苑,在县委书记卢捍卫、南阳市民宗局局长马伟等的陪同下,永信方丈一行考察了观音广场上的三面观音造像,对造像的用材、尺寸、功能做了详细了解。卢捍卫书记介绍,淅川县与观音菩萨的渊源由来已久,据说妙善是楚庄王的三女儿,而淅川古称丹阳,是楚国最早的国都,传说妙善就出生于此。丹江对面的白崖山有一座香严寺,历史上规模宏大,分为上寺和下寺两个禅院,后因南水北调工程,下寺淹没在丹江水库之下,在此建如此壮观的观音像,也是对下寺佛教文化的继承发展。

随后,卢捍卫书记陪同永信方丈一行参观了香严寺常住院及塔林,演隆法师介绍,唐宣宗为避难曾在此出家六年,至今寺内还保留有宣宗皇帝殿、灵气宝地等历史遗迹。慧忠禅师两度应诏入京担任国师,圆寂后十位王子奉命送灵骨回香严寺,因留恋此地美景,竟然有九位不愿返京,当地至今还流传有“十个王子九不回,不爱江山爱此山”的典故。永信方丈说,南阳佛教有上千年的历史,作为祖师道场的香严寺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朝的慧忠禅师在此广开法筵,使之成为临济祖庭、佛教重镇,希望演隆法师以寺院为依托,发扬佛教慈悲利生的传统,恢复香严寺昔日的重要地位。

10月21日,在确山县委书记路耕的陪同下,永信方丈一行考察了老乐山风景区内的露天观音造像。景区负责人职卫军介绍,此三面观音造像采用花岗岩材质雕凿而成,高28米,开放后将成为老乐山标志性建筑。老乐山是伏牛山与桐柏山余脉向东延伸的交汇之处,山顶建有真武庙、玄坛庙、玄都宫等。历史上有“八宫二观一拜台”的记载,宋徽宗曾三次敕封乐山祖师,历史上是与武当山齐名的道教圣地。

永信方丈表示,在寺院的建设过程中,地方党委和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宗教界应该积极配合政府工作。他还建议在观音造像周边适当建设管理房屋,方便开展日常工作,从而更好的服务广大信众。

驻马店市佛教协会会长界承法师、驻马店市民宗局局长王胜利、确山县委统战部部长夏卫刚等陪同考察。

 

10月23日

河南省政协召开学习座谈会,组织民族宗教界委员集体学习10月10日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刘伟在省政协党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参加座谈会,并代表河南省佛教界发言。

永信方丈对刘伟主席亲自主持宗教界人才培养座谈会表示感谢,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关心着河南宗教的发展,关心河南省佛教院校的建设及僧才培养工作。河南省佛教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定不足,机构编制问题亟需解决;办学经费严重不足;人才短缺较为突出;地理位置制约发展。鉴于此,永信方丈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加大支持力度;二是建立人才管理机制;三是开放教学实践区。

 

10月23日至27日

“全面小康、非遗同行”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举办。少林寺武僧团一行6人,在延开法师的带领下,参加本届博览会并展示少林功夫。本届博览会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南市人民政府承办。

 

10月26日

为培养少林僧众民族荣誉感,传承爱国爱教精神,少林寺组织僧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号召寺院全体僧人铭记历史,不忘使命,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主持会议。

 

10月31日

由中国嵩山少林寺主办、少林功夫段品制委员会及河南大学承办的“少林功夫段品制(二期中段)培训班”在少林禅弓院开班。82位少林功夫段品制初段位获得者云聚嵩山脚下,在接下来的四天内集中培训,评定中段位水平。


 

“捐赠天竺罗汉像仪式”在少林寺隆重举行


◎中国都市报

 

本报讯(记者 仓超 袁宏太)2020年9月18日下午,“捐赠天竺罗汉像仪式”在登封少林寺隆重举行。河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提议,郑州东方翰典文化博物馆向少林寺捐赠宋代青石彩绘描金罗汉头造像将永久落户少林寺。

河南省第十一届政协副主席、河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张广智代表中心致辞。郑州东方翰典文化博物馆馆长、河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黄海涛代表捐赠方发表捐赠感言。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代表受赠方接受宋代青石彩绘描金罗汉头造像,并向捐赠方代表黄海涛授予捐赠证书。

张广智理事长代表中心对黄海涛的义举表示敬意和感谢,他说:文物是一种文明发展延续的重要实证,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智慧,承载着一个国家的荣誉和尊严。天竺罗汉像是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实物见证,此次天竺罗汉像落户少林寺是新时代文明价值的体现。今天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及各大新闻媒体朋友的见证下,成功举行天竺罗汉像捐赠仪式,效果很好。黄海涛先生的无私捐赠值得发扬,希望广大媒体朋友要将这种正能量传递给社会,以此促进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黄海涛在捐赠感言中讲:天竺罗汉像是东方翰典文化博物馆收藏的珍品,但是天竺罗汉像最好的归宿应该是少林寺。郑州东方翰典文化博物馆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一支民间力量,通过捐赠天竺罗汉像落户少林寺的这个活动,共同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做出我们的担当,贡献自己的力量。

释永信代表少林寺对河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郑州东方翰典文化博物馆的捐赠表示感谢。他说:少林寺一定会妥善供奉宋代青石彩绘描金罗汉头造像,继续发挥天竺罗汉像的历史价值,不辜负政府和社会广大人士的关怀和期望。

河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旭升、肖建中、何琳、赵保佑、赵天元,大相国寺方丈心广大师及中心部分理事、特邀嘉宾、媒体记者及少林寺僧众共120的多人参加了盛典。

 

读者来信


《禅露》编辑部:

各位编辑大德好!拜读了你们新一期的《禅露》,心生喜悦!鄙人是一名教师,平日里教书写作之余,最喜欢的就是阅读与禅宗文化相关的书籍刊物,因为我对禅文化非常的喜爱!少林寺是禅宗祖庭,沿袭了千余年的佛教禅宗文化,其主办的《禅露》杂志,可谓是因缘殊胜!我会继续拜读贵寺的《禅露》,贸然来信,只为向各位编辑大德聊表谢意,你们辛苦了!

 

读者:任亚飞

2020年9月

 

 

编辑部回复:

任老师您好,谢谢您对编辑部的认可和对《禅露》的喜爱!《禅露》自1996年创刊至今,已与无数的读者结下善缘。《禅露》能持续走到今天,离不开广大读者的支持!有支持就有动力,编辑部将继续丰富《禅露》的内容,并提升《禅露》的设计水准,不辜负像您一样的读者的厚爱!

祝您心生禅悦,法喜充满!

 

 

 

《禅露》编辑部:

各位编辑老师,您们好!我是个普通的上班族,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日子,日复一日。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结缘索阅了《禅露》杂志,每期的杂志到了我都会认真翻阅一遍,并将其妥善收藏,这些都是我的宝贵财富。每当困惑、迷茫或者沮丧之时,拿出来翻翻,总能让我释怀,《禅露》可称得上是我的良师。每当读到“读者来信”栏目时,我总有一种写信的冲动,想问一下:不知有无机会刊发?

读者:张昊

2020年10月

 

编辑部回复:

张先生您好,感谢您对《禅露》的喜爱!《禅露》能帮您解惑,为您注入力量,这正是我们乐见之事。顺带一提,《禅露》的“读者来信”栏目虽不显眼,却是沟通编辑部与读者们的桥梁,意义重大。编辑部经常能收到读者们的来信,都会认真阅读!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亦或是意见建议,欢迎广大读者来信!

再次感谢您的来信!愿您六时吉祥,福慧双增!

少林寺举办2020年“少林学”学术研讨会 探讨构建少林文化大数据

◎中新网

 

中新网郑州10月17日电(李贵刚  邹相)10月17日,由少林寺主办的“少林学”学术研讨会在禅宗祖庭少林寺开幕。

此次“少林学”研讨会分设三个论坛:少林寺(宋以前)碑文研究;佛教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档案与少林文化大数据。

中国佛教协会在发来的贺信中提及,长期以来,少林寺在释永信法师的带领下,坚持“禅武并修,文化建寺”方针,致力于“少林学”的创建、研究,大力推动少林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积极走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为佛教坚持中国化方向、传承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致辞中表示,少林文化是佛教信仰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少林学是研究与少林文化相关的学问,少林寺大量的碑刻史料是研究少林寺发展脉络的重要文献,对少林历代高僧大德及少林寺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客观的阐述,是研究少林学的基础;佛教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是以佛教思想和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为核心,探讨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与儒道等诸家生态思想的交融与促进,以及对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少林档案资料的建设是少林文化的建设必不可缺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大数据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下少林档案资料建设借着大数据时代的东风,不断地丰富完整少林档案资料,不仅是对少林历史的疏理、当下少林的记录,更是凝聚禅宗弟子的纽带,让世界各地的修禅习武之人能在少林找到归属和荣誉。

河南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杨三忠在致辞中说,在大数据时代,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标准呼之欲出,少林寺能在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重视文化传承的新趋势,将少林档案与新技术、新应用结合起来,对于少林文化大数据搜集、整理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论坛的召开还将形成新一轮的“少林学”研究热潮,对促进少林文化的弘扬起到推波助澜之功效。

郑州市民宗局局长杜敏生在致辞中谈到,中原文化、嵩山文化、少林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在这里研讨交流,旨在落实党和国家黄河战略,深入挖掘少林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少林故事、嵩山故事、黄河故事、中国故事,进一步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少林寺的建筑、碑刻、壁画、塔林等历史文化遗存。厚重博大的少林文化让与会专家学者们赞叹不已,他们希望少林寺能经常举办“少林学”学术研讨会,深入挖掘少林文化的内在深蕴,向世界贡献少林智慧、少林力量。

随后,与会的嘉宾们在少林寺方丈室前观看了精彩的少林功夫展演。正宗的少林功夫,赢得了在场嘉宾的阵阵喝彩与热烈掌声。

嵩山文化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少林文化是嵩山文化、中原文化的突出代表。举办“少林学”研讨会,不仅能进一步认知与诠释佛教中国化,深化黄河文化研究,更重要的是呼吁全社会重视生态环保、传承与弘扬佛教生态环保理念,推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保的社会实践;通过对少林寺宋代以前的碑文研究,能够准确地了解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与发展,体验少林文化的厚重与博大;通过推进“档案与少林文化大数据”的研究,能有效地保护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这些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并能利用厚重的少林文化遗存和新技术手段,更加有效地保护少林文化、弘扬少林文化,深入地挖掘少林文化的潜力,为社会发展进步服务。

为期两天的“少林学”学术研讨会的三个分论坛将同时进行。百余位专家、学者相聚嵩山脚下,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探讨和阐释少林文化的妙义。

 

少林寺第四届“忘月诗会”诗作选登

题记:灵山指月,嵩山忘月,递代相传,方丈感古贤大德指月明心之智,为迎接2020年中秋节、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号召少林弟子重视传统,学修并重。2020年10月1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于少林寺内举办“忘月诗会”活动。以下为少林寺第四届“忘月诗会”活动中的部分诗作。

 

少林寺中秋忘月

◎释延王

明月才相忘,回头又一秋。

识流何处转,妄念几时休。

昨日三门望,炊烟万户疏。

归来禅舍里,闲坐听溪流。

 

题少林寺忘月诗会禅偈三首

◎释延勇

风催钟鼓一轮来,月劈石门天顿开。

沧海岂能留得住,古今独步几徘徊。

圆与非圆一色湛,忘即望时空自揽。

山僧独坐孤峰顶,蒲团烟飞水澹澹。

无花无月时,有雪有风处。

来也腾腾照,归去寂寂无。

 

吾师老释

◎释延浅

又见嵩山月朦胧,禅房老僧坐如钟。

檀香青灯恒相伴,梵颂经偈禅意空。

精进不怠数十载,弘法利生广度众。

 

少室中秋

◎释延岳

秋风送爽桂香浓,月下何人叩晚钟。

只爱黄墙云作伴,不寻桃李寻常红。

 

忘月诗会题赞

◎释延理

山河已秋荷已残,本心将明月将圆。

天中福地门中客,嵩少禅林会老参。

 

题少林寺庚子年忘月诗会

◎邹相

年年春花尽烂漫,岁岁秋月当空悬。

一片禅心归少林,莲池海会自在观。

拈花微笑西来意,面壁九年万缘息。

静观一轮清凉月,少室山中断舍离。

五乳峰下夜阑珊,少林古刹钟鼓眠。

忘月诗会龙象至,电光石火觅真禅。

 

采桑子·中秋

◎李同振

阴晴圆缺多周转,岁岁中秋。今又中秋,几惹低头又举头。 秋心何叠成愁字?粮食丰收。果实丰收,若许清凉更雅幽。

 

少林中兴赞

◎黄海涛

一苇菩提肇祖庭,梵音永信唱中兴。

须弥尚道无虚处,般若传法有善旌。

致腹倾心凭面壁,披肝沥胆任说评。

凡尘多少慈航路,不负嵩门立雪亭。

 

月照禅寺

◎释延极

吾认自己是凡夫,知冷懂热度春秋。

相信自己是如来,洁净无瑕映秋月。

 

嵩山月圆

◎释守玉

风轻露重蒹葭苍,又见嵩阳菊花黄。

木落峰寒中秋至,潮平月满共举觞。

钟灵毓秀山河静,肝胆相照莫参商。

最喜初心平等性,金刚道后了无常。

 

存真抱月

◎释永军

正法久住四海安,和尚云集诸上善。

少林忘月庆双节,拈花微笑贺华诞。

华夏富强奏凯歌,祖国昌盛万众欢。

 

少林禅意

◎门学

太室山中古少林,江波苇渡月明心。

禅传一脉拈花意,直指真空迹莫寻。

 

少林禅意

◎释延蔚

三千烦丝难挥去,凡尘牵绊舍得身。

向往禅林般若地,晨钟暮鼓参菩提。

春醉山中花间月,夏卧荷塘叶底风。

秋扫落英含笔意,冬画暗香一点红。

斗室挥毫修淡定,僧舍煮茗了无心。

松竹为友禅作伴,清静无为释者真。

 

少室月

◎杨斌

月满嵩山坳,晨钟唤飞鸟。

试看天下寺,中岳少林高。

 

禅月

◎刘爽

古月今人万事殊,盈亏忧乐尚为徒。

撷来一片中秋色,试将禅心伴玉壶。

 

月映少林

◎赵翼

皓月银辉映祖庭,少林莲塔露华清。

黄灯桂影沉香绕,翘角玲音梵曲兴。

面壁原来求破壁,藏经终为传真经。

驱敌荡寇曾千载,禅武中华佑泰平。

 

庚子中秋少林寺之第四届忘月诗会

◎张伯元

又复得禅忘月时,嵩山秋色总相宜。

清风一定随心思,云合云开两不迟。

 

众僧赏月

◎释延颂

嫦娥奔月僧海会,诵经禅坐远世非。

心中无尘何来尘,焚香禅乐颂佛音。

 

中秋望月(外一首)

◎释延肇

秋风秋雨秋气爽,月缺月圆月明亮。

又是一年中秋到,国泰民安新气象。

 

赋月

乘风读秋写华章,御马赏月观祥光。

嵩山一隅藏佛寺,普渡众生历沧桑。

 

嵩山月·绝句

◎释延术

明月照嵩山,遍洒天地间。

梵音绕祖庭,佑我中华安。

 

无题

◎释延阔

少室禅夜月满园,几度春秋话流年。

他乡觅得星一隅,璞玉顽石由心点。

 

天净沙·老僧

◎释延侨

深山古寺青灯,禅房黄卷老僧。

钟板木鱼引罄。星斜月冷,醒尘梦渡余生。

 

望月明心

◎释恒忏

渴盼人生如满月,奈何古今总常缺。

妄执贪恋梦不醒,悲怜哀叹永不绝。

谁知无常由心现,世上几人明指月。

若是自心无挂碍,性天独朗光通彻。

 

月缘

◎释延书

今逢月缺月又圆,六道轮回度因缘。

觉了今生少林梦,娑婆西方无差别。

 

佳节桂香

◎泽卿

庚子秋天闻桂香,神清去晦阵阵芳。

谁说今岁无佳日,国庆中秋聚一堂。